當前位置:首頁 > 精彩瞬間

程皓如:探索古箏的時代表達

發佈時間:2022-10-28 10:04:42 丨 來源:中國文化報 丨 責任編輯:高彬


▲程皓如演出照羅維攝

本報記者胡芳

前不久,《音樂嘉年華·程皓如古箏交響音樂會》在北京音樂廳奏響,儘管已經在國內幾十個城市成功舉辦古箏獨奏協奏音樂會,但這場演出對程皓如來説仍然意義非凡——這是她成為中國首批、中央音樂學院首位古箏博士之後,在北京公開舉辦的首次專場演出。程皓如對於本場音樂會的曲目編排可謂下足了功夫,不僅兼顧藝術性與技術性,同時也包含了豐富的音樂層次和多元的音樂風格。

廿載求學路,濃濃故鄉情

程皓如4歲開始習箏,師從山東濟南的趙林,7歲時通過十級考級考核,9歲前在山東濟南的多次大賽中屢獲金獎。後來,在啟蒙老師的建議下,程皓如赴京求學,走上了專業道路。

到京後,程皓如拜師于周望教授門下。經過兩年的專業學習,2004年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附小五年級。從附小一路保送至碩士研究生,2018年提前一年完成碩士學業後留校任教,程皓如學習的腳步並未停止,2019年她又以全係第一名的成績考上博士,今年6月順利答辯畢業,成為我國首批、中央音樂學院首位古箏博士研究生。

從2007年到2012年,程皓如在國內外多項大賽中屢奪頭籌,作為中國音樂界最高等級賽事——金鐘獎、CCTV民族器樂電視大賽古箏組金獎大滿貫得主,程皓如坦言,經歷這麼多賽事,印象最深的是2017年金鐘獎奪冠那一次。“那是我學習生涯的最後一場比賽,投入和付出特別多。在準備階段,生活完全被練琴佔據。身處其中會覺得很苦,如今回憶會覺得別有滋味,甚至會懷念那種每日單純練琴的時光。”程皓如説。

作為山東兒女,程皓如對自己的家鄉也有深厚的情感,更希望能用手中的古箏,用音樂來表達對齊魯大地的愛。所以,在前不久的個人專場音樂會中,她也專程獻上自己編創的《九兒隨想曲》,以及當年作曲家方崠清為她量身打造的畢業作品《蘭陵王》。“我的第一場獨奏音樂會是在老家濟南的歷山劇院舉辦的,那時我還是大一學生。這場音樂會對我來説意義非凡,當時我剛被評選為首位中央音樂學院拔尖創新人才,第一場音樂會回到了老家,既是作為該項目的結項彙報,也是對家鄉的感恩。”程皓如説。

打破藩籬用古箏的語言創新

作為青年古箏演奏家,程皓如從不吝于做一些新的嘗試和探索。在她即將發行的首張黑膠專輯中,收錄的全是作曲家馬久越為她創作的新作品,每一首都展示了古箏與程皓如的多面性。其中《聲色西皮》在今年中秋夜在北京首演,這支曲子融合了京劇元素,由古箏、琵琶、二胡、笛子、中阮、大阮、笙和打擊樂共同完成,被很多人認為是跨界之作。對此,程皓如坦言,與其説“跨界”,不如説“破界”。雖然是一字之差,但目標不同。“破”就在於打破藩籬,用更嚴謹或者説新的演奏方式、用古箏自己的語言來表達和闡述。所以,一些新的嘗試和探索都不是簡單的元素堆砌,而是要深入了解之後的再表達。

程皓如自己編創的作品《錦繡》,前不久在京首演,以其優美的旋律和撲面而來的畫面感,贏得了觀眾的喜愛。“《錦繡》是我在完成博士論文期間創作的。以往練琴幾乎就是我生活的全部。坐在古箏前指不離弦的時間久了,也難免生出倦怠情緒。寫作論文的那段日子練琴時間驟減,每天面對電腦,手指在鍵盤上翻飛,反倒懷念一心一意練琴的時光。”沒有演出任務、不必為特定曲目精心準備的時候,程皓如更中意在琴上信馬由韁。“我平時練琴時有一個小習慣,就是會把手機放在古箏旁邊,有什麼靈感隨時記錄下來。”隨著論文逐漸完成,音樂片段也記錄了七八十條,一段完整音樂旋律在她腦海裏反覆盤旋。“有一種衝動想要完成它。”程皓如説。

“作品完成後,我將其命名為《錦繡》。”程皓如這樣闡釋這部作品,“錦繡既是江山多嬌,亦是鵬程似錦。體現的是集體與個人的辯證,錦繡江山是一個又一個鮮活奮鬥者的辛勞和付出織就的江山;而個人的錦繡前程也只有融入到集體洪流中才能實現。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無數奮鬥者的錦繡前程織就著江山如畫,而如畫的錦繡江山也記錄著奮鬥者的執著與付出,我將此曲獻給新時代。”

讓年輕人愛上古箏

除了演奏家這個身份,程皓如還從事古箏教學工作。在維持二者平衡的問題上,她認為,演奏和教學並不矛盾,本質上講,二者的奮鬥目標殊途同歸,都是讓更多人愛上古箏這門藝術,“所以,無論是在舞臺聚光燈下的自己,還是在三尺講臺上給學生授課的自己,我的身份沒有本質變化,都是通過自己的詮釋來展現‘箏’的魅力,讓更多人愛上這門藝術是我投身這門藝術並願意為之奉獻一生的初心”。

“小時候我常感嘆于身邊的同齡古箏人寥寥無幾,近年來,我親眼見證著這一傳統藝術的蓬勃發展,見證一批批優秀古箏人才的茁壯成長。我很慶倖,我趕上了中華文化燦爛輝煌,中華民族愈加自信的好時代。”對有志於古箏演奏的後輩,程皓如建議,古箏學習不能急於求成、一蹴而就,在藝術探索的道路上,還需要一步一個腳印紮實走下去。

作為新生代的演奏家、教育工作者,程皓如也一直在用新媒介、新傳播方式傳播古箏文化。“箏是件古老的樂器,它從中華文化土壤中孕育而生,也用自己的方式見證、記錄著我們的文化。我們要用箏的語言,箏的方式記錄、傳播我們的文化。我覺得展示中國傳統文化,首先是要了解何為中國傳統文化精神,而不是拘泥于用怎樣的具體形式去傳播。形式只是手段,究竟要傳播什麼才是內核。所以,古箏更多的是需要找到怎樣的組合更適合去表達、傳播這樣的傳統文化精神。”程皓如説。

談及在新時代,古箏如何創新表現形式,做到讓更多年輕人關注喜歡時,程皓如説:“這是個文化自信的新時代,我們有責任讓更多年輕人對中國傳統藝術有更多的喜愛與追隨,而箏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角色,不能一味地追求表現形式的突破而放棄這項藝術的本質,在堅守住‘箏必須是箏’的前提下,我們應該耐心聆聽年輕人的反饋,了解年輕人喜歡怎樣的形式,接受他們天馬行空的想法,並付出嘗試。”

原文連結:

https://npaper.ccmapp.cn/zh-CN/?page=7&Hid=635a8838a42d0dc1197dd82e

聯繫專線    商務合作    郵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