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音樂排行

尋找“江蘇音符”裏的紅色記憶

發佈時間:2022-10-19 10:31:55 丨 來源:中國經濟網 丨 責任編輯:高彬


聽紅歌,學黨史。在江蘇這片紅色土地上,誕生和流傳了一批經典紅歌,不僅記錄了江蘇人民熱血奮戰的崢嶸歲月,也極大地鼓舞了當時從事革命或生産的軍民,給人以無限的精神力量。著名音樂家如冼星海、賀綠汀、何士德、沈亞威等都在此寫下了載入中國音樂史冊的重要作品。近日,記者採訪了一批專家學者,一起來聆聽這些紅歌背後的故事。

反映英勇作戰

鼓舞廣大軍民奪取勝利

抗日戰爭時期,江蘇是華中抗日戰爭的主戰場,是新四軍的主要根據地。在戰鬥中成長起來的廣大音樂工作者,創作了大量反映部隊作戰、根據地建設等敵後鬥爭生活的歌曲,這些歌唱遍大江南北,對鼓舞廣大軍民抗日鬥志,奪取抗戰勝利,起到了重大作用。

“莫回顧你腳邊的黑影,請抬頭望你前面的朝霞。誰愛自由,誰愛自由,誰就要付予血的代價。茶花開滿了山頭,紅葉落遍了原野,誰也不嘆息道路的崎嶇,我們戰鬥在茅山下。”這是創作于上世紀40年代的歌曲《茅山下》。茅山新四軍紀念館副館長周再興告訴記者:“這首歌記錄了新四軍挺進蘇南茅山敵後創建抗日根據地的作戰過程和日常工作生活情景,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和文學藝術價值。”

據了解,《茅山下》的歌詞改自中國現代戰爭文學的開拓者丘東平同名小説《茅山下》的題記,是一首現代小詩。1910年,丘東平出生於廣東省海豐縣。抗戰爆發後,他參加了新四軍,後隨粟裕率領的先遣隊挺進江南敵後。1941年7月,在鹽阜區反“掃蕩”的戰鬥中不幸壯烈殉國。“犧牲時,年僅31歲,身上的布包裏還裝著《茅山下》前五章的手稿。”周再興説。

《茅山下》的曲作者是著名軍旅藝術家陳大熒,他一生中創作了數百首部隊歌曲,參與創作的《淮海戰役組歌》(七首中的兩首)獲得部隊創作最高榮譽特等獎。“父親年輕時在廣東潮陽的一所中學當過音樂老師。1941年,他參加新四軍,從事音樂創作。1946年3月中旬,三野的陳辛仁寄來丘東平的遺作《茅山下》,要父親譜曲,父親于3月15日譜成此曲。”陳大熒的愛女——國家一級演員、“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主角獎”的兩度得主陳海燕告訴記者,“這首歌實現了歌詞與曲調的完整結合,包含了悲壯、激勵等情感,是戰爭年代傑出的音樂作品。”

抗戰期間,大江南北流傳著一首“吃菜要吃白菜心,當兵要當新四軍。打仗總是打勝仗,從來不欺老百姓……”的歌曲,據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紀念館館長張燕介紹,新四軍挺進蘇南,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義,改變了蘇南乃至整個華東地區的革命鬥爭形勢,有力阻擊了日偽軍的進攻,部隊與當地群眾也結下了魚水深情。《白菜心》歌曲由此誕生。

江蘇省新四軍研究會理事、江蘇省新四軍研究會六師分會副會長劉志慶告訴記者,《白菜心》是南方民謠,在南方各地流傳,但不是歌曲,開頭的一句話就是“吃菜要吃白菜心”,是民謠的起興部分。紅軍時期流傳在湖北洪湖的《洪湖漁歌》,把民謠變成了歌曲,歌詞為:“吃菜要吃白菜心,當兵就要當紅軍,窮人跟著共産黨,黑夜有了北斗星……”根據久已流傳的民謠和紅軍時期的歌曲,文藝兵涂克他們反覆醞釀修改,很快寫成了全歌,又及時譜好了曲。

“根據涂克的回憶文章,這是第一首以‘白菜心’為主題詞的新四軍抗戰歌曲,産生於江南指揮部時期的溧陽地區,極大地鼓舞了溧陽地區人民的抗日熱情,同時激發了蘇南抗日根據地百姓的參軍熱情。溧陽民眾在歌曲的感召之下,參軍的人數急速增長。”劉志慶説。

“春風飄飄,湖光閃耀;江南綠野,勁旅新成立。軍民齊歡唱,軍民齊歡唱。進步的力量蓬勃發展,讓敵人發抖吧,讓敵人發慌……”這首《新四軍六師十六旅成立歌》創作于1941年3月,由許彧青作詞,田蕪作曲。

據中國新四軍研究會副會長王路奇介紹,新四軍成立初期,有4個支隊,1萬多人。皖南事變後,新四軍所屬部隊編為7個師,1個獨立旅,共9萬多人。活動在蘇南的新四軍部隊改編為第六師,下轄第十六旅和第十八旅。1941年4月28日,第十六旅在宜興閘口成立。

原南京軍區前線文工團政委、國家一級作曲方之光告訴記者:“這首歌具有典型的軍旅歌曲特點,歌詞簡練,明白好記,曲調明快,朗朗上口。歌曲很好地表達了新四軍將士不折不撓、信仰如磐、鐵心跟黨、敢打必勝的革命精神。”

“徐州是古來的戰場,英雄的故鄉。挺起胸,拿起槍,衝鋒前上。日本帝國主義一定滅亡!血淚灑成河,國旗放光芒,中華民族永存世界上……”這是抗戰時流傳于徐州的歌曲《徐州是英雄的故鄉》。

據徐州市音樂家協會副主席歐知柏介紹,1937年秋,中國現代音樂史上傑出的作曲家冼星海來到徐州,親眼感受到徐州人民的抗戰激情風起雲湧,創作了這首抗戰歌曲,極大地激勵了徐州人民為保衛家鄉、保衛祖國奮不顧身、殺敵向前的鬥志。

歐知柏認為這首歌是冼星海的即興之作,“這是由冼星海作詞作曲,全長僅22秒,但結構完整,歌詞鏗鏘有力,便於傳唱,極大地鼓舞了士氣。”歐知柏説,“冼星海一般只是完成作曲,由其他人作詞,而這首歌他既作詞又作曲,很是罕見。”據了解,經過歐知柏改編的《徐州是英雄的故鄉》還亮相於徐州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歌咏大會,之後由冼星海紀念館永久珍藏。

“同學們,別忘了,我們的口號: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拼命地做工拼命地跳,一邊學習一邊教,別笑我們年紀小,我們要把中國來改造,來改造……”這是抗戰時期《新安旅行團團歌》,新安旅行團歷史紀念館館長顧學讓向記者介紹了歌曲背景。

1935年10月,新安旅行團成立於淮安縣河下鎮私立新安小學。在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關懷指導下,在校長汪達之的帶領下,走向社會宣傳抗日救亡的道理。他們從14人到600多人,足跡遍及22個省份,歷時17年,行程5萬餘裏。1936年4月,新安旅行團應田漢先生邀請來到南京公演,公演過程中,田漢為團員們撰寫了《新安旅行團團歌》歌詞,當年6月22日,張曙為《新安旅行團團歌》譜曲。

顧學讓説:“歌詞和旋律激昂有力、樂觀向上,立即成為團員們宣傳抗日的有力武器。”此後,新安旅行團不但每次開會時必唱,而且每次演出活動都以它開頭,用《義勇軍進行曲》結束。1937年,這首歌和冼星海作的《救國軍歌》等由上海百代唱片公司錄製成唱片,行銷全國。

新四軍進入敵後抗日,處境異常艱難,但國民黨頑固派不容新四軍有立足之地,必欲除之而後快,新四軍忍無可忍,只能本著有理有利有節的原則,對頑軍的進攻實行自衛反擊。

“黃橋燒餅黃又黃哎,黃黃燒餅慰勞忙哩!燒餅要用熱火烤哎,軍隊要靠老百姓幫。同志們呀吃個飽,多打勝仗多繳槍!”這是黃橋決戰中誕生的《黃橋燒餅歌》。

1940年10月3日至6日,陳毅、粟裕指揮新四軍7000余人,在黃橋地區人民的支援下,殲滅國民黨主力軍12個團共1.1萬多人。

新四軍黃橋戰役紀念館館長周希洪告訴記者,當時新四軍蘇北指揮部戰地服務團也隨軍進駐黃橋,服務團副團長兼劇團導演李增援、作曲家章枚、黨支部書記林琳和編劇王于畊在黃橋鎮上的一家小飯館吃飯,被黃橋鎮上老百姓如火如荼的擁軍支前場面所感染,李增援隨手拿起一塊燒餅説:“黃橋燒餅黃又黃,黃黃燒餅慰勞忙。”接著,林琳、王于畊你一句、我一句地説:“燒餅要用熱火烤”“軍隊要靠老百姓幫”“同志們呀吃個飽”“多打勝仗多繳槍”。吃完飯後,王于畊、林琳提議創作一首歌。於是,由李增援動筆把大家的聯句整理成六段歌詞,章枚立刻譜曲。

“就這樣,在炮火紛飛的戰場上,《黃橋燒餅歌》誕生了!很快,戰場內外,從前線到後方、從百姓到戰士,都唱起了這首《黃橋燒餅歌》。戰鬥結束後,這首歌又隨黃橋戰役的勝利喜訊一起傳向四面八方。”周希洪説。

讚美祖國和家鄉

譜寫一曲曲壯麗的戰歌

抗戰時期,一批歌曲既以優美的歌詞、曲調歌頌了家鄉風光,表達人民對祖國的深切熱愛,又展現了抗日軍民同仇敵愾的勇氣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譜寫出一曲曲壯麗的戰歌。

“天蒼蒼,水茫茫,石臼湖上是家鄉。野鴨滿天飛喲,漁帆列成行。……我們生活在湖上,我們戰鬥在湖上。”這首《石臼漁歌》是新四軍歌曲中的一首抒情歌曲,它所誕生的1943年,正是抗戰最為艱難的年份。

據詞作者孫海雲回憶,他當時是新四軍第一師服務團的青年文藝兵,剛從蘇中渡江南來,經過石臼湖時,眼前水天一色,野鴨成群,漁帆排列成行。他觸景生情,順手撿起一塊貝殼,在沙地上寫下了《石臼漁歌》的歌詞。新四軍戰地服務團的涂克,經過連夜“突擊”,譜好了曲子。從此,《石臼漁歌》的歌聲,就在部隊和群眾中傳唱開來。

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孫曉雲是孫海雲的女兒。據孫曉雲介紹,父親生前非常喜歡這首歌,經常在她們面前唱。在他96歲去世的時候,追悼會上從頭到尾放的就是《石臼漁歌》。

“《石臼漁歌》産生於抗日戰爭戰略相持階段,抗日遊擊根據地的對敵鬥爭異常殘酷和艱苦,在這種情況下,有這樣一首美好的抒情歌曲,唱出了美景,唱出了對和平生活的渴望,反映積極樂觀的革命精神,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對鼓舞抗日軍民的鬥志,堅定必勝的信念,産生了很大的作用。”江蘇省新四軍研究會副會長、南京市新四軍研究會會長金實説。

“洪澤湖我的家鄉,我的家鄉就在洪澤湖的水中央。春夏秋冬不管熱和涼,從早到晚,不管風和浪。劃著船帶著網,打得魚兒養活爹娘和兒郎。……洪澤湖是我們的家鄉,我們不能讓鬼子到這裡來胡鬧亂搶。”這是一首抗戰期間流傳于淮北、淮海、洪澤湖周圍的抒情歌曲《洪澤湖漁夫曲》。

宿遷市委黨史工作辦公室原主任、《宿遷市誌》主編孫正龍告訴記者,這首歌的詞作者叫沈其生,原名叫沈肇華,江蘇泗陽人。1928年加入中國共産黨。1939年,調魯南,任八路軍隴海南進支隊宣傳科幹事,不久,又調任蘇皖縱隊政治部宣傳科幹事。在此期間,創作《洪澤湖漁夫曲》等抗日革命歌曲。“這是為話劇《洪澤湖漁夫曲》作的插曲,具有民謠風,歌詞深入淺出,雅俗共賞,既有對家鄉洪澤湖的讚美,又唱出了人民生活的艱苦,緊密聯繫人民生活和鬥爭的實際。加上曲調優美抒情,具有很強的感召力,受到廣大軍民的歡迎。”孫正龍説。

“九九那個艷陽天來喲,十八歲的哥哥呀坐在河邊。東風呀吹的那個風車轉哪,蠶豆花兒香呀麥苗兒鮮。風車呀風車那個咿呀呀地唱哪,小哥哥為什麼呀不啊開言?……”這首《九九艷陽天》是電影《柳堡的故事》的插曲,歌曲描寫了冬天九九結束時的初春美麗景色,成為純樸、真摯、纏綿愛情的象徵。

1950年,胡石言的小説《柳堡的故事》發表。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某連副班長李進與柳堡少女二妹子漸生情意,為了革命事業,他們暫時擱置兒女情長,投身革命鬥爭,幾年後重逢,有情人終成眷屬。1957年,同名電影《柳堡的故事》公映,主題歌《九九艷陽天》也風靡全國。這部在當時相當罕見地描寫軍人愛情的影片,被稱為“新中國電影的一抹溫柔”。

“歌曲結構簡單,通俗上口,大量運用了民間的素材和民歌中賦比興、問答和重復等表現手法。歌曲的旋律優美動聽,曲調活潑委婉,歌詞真摯淳樸,充滿著濃郁的地方風味和民歌情趣。”原南京軍區前線文工團政委、國家一級作曲家方之光説。

“千條船呀萬條船,千條萬條來往像梭穿。布朝北呀米朝南,朝北朝南只報一道捐。除了解放區,別處哪兒有,哪兒有咿呀喂。”這是作于1945年的歌曲《別處哪兒有》。

南通市委黨史工辦副主任張建明介紹,這首歌的詞作者史白是南通人,畢業于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深受劉海粟等人的器重。他常常向魯迅先生請教,魯迅先生欣賞他的木刻作品。新四軍東進後,史白先後擔任蘇中四分區政治部宣傳科長、四專署文教科長、華中文化協會一分會駐會委員等職,1946年去世。

據了解,1945年8月,抗戰勝利後,史白接到上級命令,前往如皋籌備華中文化協會一分會。他從南通鄉間出發,看到河面上的船隻來來往往的,只要繳一回稅,商人們喜氣洋洋。相比國統區的蕭條、苛捐雜稅,蘇中解放區繁榮的場面瞬間觸發了史白的創作靈感,一氣呵成完成了這首傑作。作曲家沈亞威譜曲後,很快在蘇中解放區不脛而走,口口傳唱。

緬懷犧牲戰士

歌頌“英雄們還活著哩”

在烽火硝煙的戰場,無數的英雄浴血奮戰、捨生忘死,江蘇也流傳著一首首對英雄讚美和歌頌的歌曲。

“抗日救亡動刀槍,戰鬥在淮陰的劉老莊,八十二位英雄漢,抗擊千余敵人小東洋。為人民戰鬥,為祖國解放,光榮的劉老莊連,萬古韆鞦美名揚。”短短50多字,以質樸的語言構成了歌頌抗日英雄連的歌詞。

2003年出版的《淮陰訪勝》記載了《劉老莊連連歌》的曲譜,並且註明詞曲作者為賀綠汀。賀綠汀,代表作有《四季歌》《天涯歌女》《遊擊隊歌》等。

中國新四軍研究會學術委員會主任常浩如告訴記者,1943年3月,為掩護淮海區黨政軍領導機關轉移,在江蘇淮陰劉老莊戰鬥中,新四軍第三師第七旅第十九團第四連的82位勇士,與日寇展開殊死肉搏,連續打退敵人5次進攻,最後全部壯烈犧牲。反“掃蕩”結束後,第七旅重新組建第四連,並命名該連為“劉老莊連”。當地人民群眾為該連82位烈士舉行公葬,修建了“新四軍抗戰八十二烈士之墓”的墓碑,並選送82名優秀子弟補入該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紀念烈士,當地人民政府在烈士殉難處建立了劉老莊烈士陵園。

“反掃蕩,反掃蕩,延陵大捷血戰繁昌。英勇犧牲的革命戰士,壯烈殉國的吳副團長……”這首《反掃蕩》歌是紀念年輕的吳焜同志,作曲家是何士德。

中國新四軍研究會常務理事、《鐵軍》雜誌社副總編輯姚定范告訴記者,吳焜于1930年加入中國共産黨,參加過長征。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調任新四軍第三支隊六團副團長。1939年4月,第六團編為江抗第二路,他任江抗副總指揮兼第二路司令員,率領所部激戰黃土塘,夜襲滸墅關火車站、上海虹橋飛機場,給日偽軍以沉重打擊。9月8日,他率部途經江蘇省江陰縣馬鎮鄉湖塘裏一帶,突遭頑軍一部側擊。作戰中,他頭部中彈犧牲,年僅29歲。

他的犧牲,讓全軍將士義憤填膺,作曲家何士德迅速譜了一首《反掃蕩》,很快唱遍了新四軍部隊。

“真理的英雄們沒有死,他們含笑矗立在銅山巔。讓抗戰的害蟲們永遠地搖頭傷嘆,讓人民向真理的英雄們舉手高喊。”這是為溧水銅山戰鬥死難烈士而作的歌曲《英雄們還活著哩》。

據溧水區文聯黨組書記、主席卞新宏介紹,1943年4月12日,國民黨頑固派調集12個團的兵力,分兩路向駐溧水地區的蘇南新四軍十六旅主力部隊發起進攻。我軍被迫自衛反擊,蘇南反頑戰役打響。戰役中,西線戰鬥打得尤為慘烈,抗大九分校堅守的陣地遭到了國民黨頑軍主力的猛烈攻擊。他們堅守銅山、觀山、芝山等陣地,與頑軍殊死作戰。最終,新四軍十六旅和抗大九分校殲滅頑挺進軍一個團、重創兩個團,擊潰忠救軍和五十二師,此役殲滅頑軍2000余人,我軍傷亡300余人。

是年4月下旬,抗大九分校為犧牲戰友舉行追悼會,吳鎮作詞、沈亞威作曲,為蘇南反頑戰役銅山戰鬥中死難烈士譜寫了歌曲《英雄們還活著哩》。吳鎮當時為抗大九分校學員,新中國成立後,曾任新華日報社總編輯、社長等職務。

連結

這兩首著名紅歌也與江蘇有關

“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勝利歌聲多麼響亮……”這首耳熟能詳的歌曲《歌唱祖國》唱得慷慨有力,聽得熱血沸騰,被稱為“第二國歌”。由江蘇無錫人王莘作詞、作曲。

歌曲創作于1950年9月,適逢新中國成立一週年,王莘看著天安門廣場五星紅旗隨風飄揚、鮮花如海的熱鬧景象,腦海裏反覆醞釀,不久完成了此作品。1951年9月,《人民文學》《人民日報》先後發表了《歌唱祖國》的歌詞,繼而中央樂團在中央電臺播放了《歌唱祖國》大合唱,從此這首歌流傳到國內外。

“我們是共産主義接班人,繼承革命先輩的光榮傳統,愛祖國,愛人民,鮮艷的紅領巾飄揚在前胸……”這首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是由周鬱輝作詞,寄明作曲。寄明是蘇州人。1958年底,全國各地各界人士組成的慰問團來到廈門前線慰問部隊官兵。13名“小八路”活躍的身影讓慰問團的藝術家們感到驚訝。詞作家周鬱輝、作曲家寄明説要把他們的事跡寫成歌。1960年10月,《英雄小八路》在廈門開拍,劇組演職員住進廈門三中,邀請“小八路”總輔導員王添成參觀劇組,並贈送周鬱輝作詞、寄明作曲的電影主題歌《我們是共産主義接班人》。1978年10月27日,共青團十屆一中全會將《我們是共産主義接班人》定為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

原文連結:

http://www.ce.cn/culture/gd/202210/18/t20221018_38179939.shtml

聯繫專線    商務合作    郵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