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校訪談

“五育融合”推動建立高水準人才培養體系

發佈時間:2022-10-12 09:19:13 丨 來源:解放日報 丨 責任編輯:高彬


原創校史劇《積厚流光》

融合育人,是一種教育理念,一種思維模式,更是一種創新性教育實踐方式。實現德智體美勞“五育融合”,形成全面的高水準人才培養體系,既是將黨的教育方針政策向教育改革實踐落實的有效方法,也是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的必由之路。近年來,上海交通大學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與厚植家國情懷的辦學傳統有機結合,在以價值引領為核心明確“五育”共行方向、以制度建設為保障建構“五育”共美機制、以隊伍建設為抓手凝聚“五育”共建合力、以補齊短板為重點促進“五育”共生發展、以交叉創新為驅動激發“五育”共榮效應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在推進“五育融合”上不斷創新嘗試。




       近日,在上海交通大學錢學森圖書館舉行的“五育融合”人才培養創新實踐專家研討會上,各類型高校、各專業專家就此提出真知灼見。後續學校將明確重點任務,創新體制機制,注重教育實效,持續促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的相互融合、相互貫穿、相互支撐,努力以制度建設推動“理念之融”、以課程建設促進“體系之融”、以平臺建設實現“資源之融”,積極探索具有交大特色的“五育融合”育人模式,將德智體美勞的“單弦獨奏”昇華為“五育融合”的“交響樂”,著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五育融合”提升育人品質




        全國勞動模範、全國道德模範、“最美奮鬥者”原上海國際港務集團公司副總裁包起帆




       對每個人來説,整個學生時代是人生至關重要的時代,其間人的成長不僅僅是智力的成長,更重要的是只有“五育融合”,才能使人茁壯成長。第一,要深刻理解“五育融合”教育的價值及內涵,理解什麼樣的“五育”才是社會和國家需要的。“德育”是要讓學生從小樹立報效祖國、服務人民的理念,一個人長大後不管身在何方,處在什麼崗位,胸中有國家,心中有人民,這是為人處世的底線。“智育”要盡其所能,學到知識,為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奠定基礎。“體育”重點是要增強體魄。“美育”不僅僅限于學會音樂、繪畫、舞蹈,更應塑造誠信、友善的心靈美。“勞育”不僅僅參與簡單勞動,更應尊重勞動和勞動人民,樹立甘願奉獻汗水和智慧的意識。第二,要深刻理解“五育融合”教育的核心問題是知行合一,身傳言教。要讓有理想的人來講理想,要讓肯奉獻的人來講奉獻,要讓有道德的人來講道德,在育人實踐中應充分發揮模範人物的榜樣力量。“五育融合”教育的關鍵是老師和家長的為人師表。老師和家長自身“五育”素質的提升,將會成為“五育融合”能不能落地、能不能成功的關鍵。第三,要深刻理解“五育融合”教育的根本路徑,學校毫無疑問應該挑起重擔,但更需要動員全社會共同參與,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踐行“五育”思想,把“五育”落到實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五育”教育的靈魂,應該在講實話、講真話中不斷提升教育感染力和影響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推進勞模工匠進校園,我和我的同事們將會一如既往,更好地參與其中。




      將美育統一于立德樹人總要求




     上海音樂學院黨委副書記、研究員曹榮瑞




     “五育融合”的底層邏輯是育人目標的一致性,美育作為“五育”之一,必須與其他諸育一起,服從和服務於“立德樹人”的總要求,實現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第一,要加強美育與德育的融合。美育可以通過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心靈教育,以美潤心,以情感人,以文化人,用潛移默化、喜聞樂見的方式,陶冶情操、提升素養、引人向上向善,培養健康、活潑、生動、全面、美好的人格。第二,要加強美育與智育的融合。美育有利於開發智力,已被科學研究和教育實踐反覆證明。學生通過接受藝術教育,參與藝術的創作、表演和鑒賞活動,可以很好地豐富其想像力,激發其創造性。尤其是藝術、人文、科學教育之間相互滲透融合,是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必由之路。第三,要加強美育與體育的融合。體育本身就是力與美的有機結合。要注重“身心一統”的理念,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外在美與內在美,把審美教育與生命教育、健康教育融入學校體育工作。第四,要加強美育與勞動教育的融合。勞動是光榮的、崇高的、偉大的,同時也是美麗的。勞動可以樹德、增智、強體、育美。勞動中蘊含的勤儉、奮鬥、創新、奉獻等精神,是人間至美,既是勞動本身的內涵,也理應是美麗青春的本色。




      以體育德、以體育人、以體育文




     上海體育學院黨委常委、副院長王陳




      學生體育素養培養是世界性的發展方向,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中體育健康課程標準中明確了我國學生應具備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三方面的核心素養,它與育德、育人、育文也是直接相關的。首先要館課融合、以體育德。體育素養培養是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抓手之一。一方面是體育課程思政,要充分挖掘體育課程中的思政元素,通過體育課程思政來深度挖掘教育內涵;另一方面是館課融合,可以大力發展體育博物館數字化,開發元宇宙場景下的以體育德數字化資源。其次要技能培養、以體育人。體育素養培養是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和習慣塑造的關鍵措施。要在興趣上下功夫,要從興趣出發,發現學生的愛好、特長,更容易激發學生對體育的興趣與堅持;要在運動技能養成上下功夫,不斷提升學生體育運動技能,最終讓學生熟練掌握一項以上體育項目技能並堅持一生。再次要環境營造、以體育文。體育素養培養是健康校園文化養成的重要路徑。其一是體育文化環境養成,通過體育素養的培養能夠有效養成學生健康的校園行為;其二是體育創業文化環境養成,大學體育俱樂部、校園體育賽事等可以培養體育創業人才,這是大學生創業文化的新賽道。




       “五育融合”重在實效




        同濟大學長聘教授、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陳大文




        實現德智體美勞“五育融合”是培養全面發展、堪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必由之路。一要有問題導向。必須直面過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德智體美勞教育各自為政、自成體系問題。這裡既有教育主管部門多頭管理問題,也有大中小學一體化育人工作沒有做到位的問題,更有學校內部各部門各學院之間條塊分割問題。德智體美勞“五育融合”就是要打破不同部門、不同層級、不同科目的育人壁壘,實現德智體美勞五方面育人的有機結合,各種教育資源作用的綜合發揮。二要有目標導向。德智體美勞“五育融合”關鍵是準確定位各自育人作用,正確處理相互之間的關係,任何片面誇大某一方面教育的價值,甚至謀求加課時加分量的思維方式都是有害無益的。我們常説“五育並舉”、德育為先,實際上智體美勞各育都蘊含著德育,要同向同行、潤物無聲,不能搞“表面化”“硬融入”。我們的目標應該是構建一個新的教育體系,即“五育”定位準確、關係和諧、優勢互補、合力育人的高素質人才培養體系。三要有效果導向。實現德智體美勞“五育融合”,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根本任務,不能停留在理念層面,必須落細落小落實,在提升教育效果上下功夫,努力追求“1+1+1+1+1>5”的整體育人成效。




       在國家需求的坐標中求創新




      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副主任、教授,國家教育宏觀政策研究院執行院長柯政




       對於上海交大要專門出臺關於“五育融合”的文件,我有一個感受,同時也有兩條建議。




       一個感受是興奮。“五育融合”在基礎教育中談得比較多,做得也比較好。我們的教育方針是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其中牽涉很多理論問題,如,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目標與“五育融合”的手段之間有何關係,高等教育的“五育融合”與基礎教育有何區別,等等。




      因為興奮,因為高期待,對做好這項研究、出好這份文件,提兩條建議。




       一要聚焦主戰場,進一步突顯國家責任意識。“五育融合”的著眼點和落腳點在於培養滿足國家所需的人才。在人才培養方面,上海交大要做的是,儘快把科學教育、工程教育提升到世界最高水準,這是教育強國建設極為重要的領域和抓手,也是上海交大的主業。“五育融合”,必須要圍繞這個主業,否則容易偏題。




       二要發揚務實作風,提出推動工作的具體方案。這份文件的重點不在於理論論述,而在於提出一份行動方案。比如,“五育融合”需要大體量課程的支撐,我們能否走出一條不同於傳統“自建”路子的創新道路——和華東師大等其他院校共同推進“中央廚房”似的課程聯合研發中心?這需要把想法融入實踐,在實踐中深化認知。




      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只有如此去謀劃上海交大版的“五育融合”,它才會是真正的國家水準。我們對交大充滿信心!




      創造一個個有示範意義的案例




      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上海戲劇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首席專家陸軍




      高校推廣“五育融合”,是培養時代新人的需要,有幾個環節應該重視:




     一是辨析功能。“五育”,對每一個學生來説,德育、勞育應是必需品,智育、體育、美育應是剛需品。當然,也有部分學生會把體育與美育看成是附屬品。教育的責任是,要讓“五育兼具”成為學生成長成才的不可替代品。




      二是尋找路徑。“五育融合”,不應該簡單地做加法,加活動、加課程、加教材……而應該在一個“融”字上下功夫。交大率先提出“理念之融”“體系之融”“資源之融”,很有新意。建議下一步重點探討“功能之融”“體驗之融”“效果之融”,這方面有許多空白點需要去填補。




      三是創造案例。“五育融合”不是玩理念,不是做文章。教育的硬道理是創造一個個有示範意義的案例。成功的德育案例,一定會蘊含著智、體、美、勞;成功的美育案例,也一定會蘊含著德、智、體、勞。其他各“育”,也當同理。交大老校長唐文治,當年創立了“唐調”讀書法,他把中國歷代的古文分成陰陽剛柔四象,提倡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讀法,做到“陽剛文章朗誦起來要慷慨激昂、氣勢雄偉”“陰柔文章要纏綿悱惻,回腸蕩氣”,使學生受到強烈的情感影響,這就是一個寓美于德、于智、于體的經典案例;而他在1909年帶領鐵路專科高年級學生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實地鋪軌測量的校外實習,是又一個融德、智、體于勞動教育的生動案例。2012年交大推出上海校園大師劇的奠基之作《錢學森》,2021年與松江區、上海戲劇學院聯合推出《侯紹裘與唐文治》,則更稱得上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創造的寓美于德、智、體、勞的精彩案例。




      四是強化導向。“五育融合”的頂層設計與實施方案,應強化考核評價導向的力量,應強化榜樣人物導向的力量,應強化創新探索導向的力量。




       形成綜合有機的人才培養模式




       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文科資深教授王寧




        所謂“五育融合”在我看來,並非是要有意地將對人才的各方面培養分割開來,而是要形成一個綜合的有機的人才培養模式,即我們所説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這五個方面照我的理解應該是這樣的。德的含義不僅是個人道德品德,同時也隱含著我們培養的學生應該有家國情懷,時刻準備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智的含義也不僅僅是學好本專業的知識,而更是應該把握當代學術前沿的最新發展,以及本專業以外的跨學科知識,即學文科的學生應該有科學的實幹精神和動手能力,學理工科的學生則應該有博大的人文關懷,這樣才能做到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體也很重要,現在的各種智慧手機和網路的發達,使得學生整天花很多時間在這上面,很少有時間去參加體育活動,造成了眼睛近視者增多,這些都應該引起注意。而強調美的方面,則主要指一種對美的欣賞和審美判斷力。由於電腦的普及,不少學文科的學生字都寫不好,甚至寫不出來,這顯然是一種畸形發展,因此適當地提高書法水準,掌握一定的音樂鑒賞能力還是必要的。最後就是勞,這並不意味著要去有意識地做一些體力勞動,而是要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培養勞動觀念,增強對勞動人民的感情和理解。




       “五育融合”是協奏曲




         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邢雲文




      “五育融合”是新時代育人理念的一場革命。“五育融合”是讓大學走出工具主義教育理念,真正地回歸大學本身育人使命的一場革命。因為這麼多年來,我們的大學育人致力於讓學生成為某一種有用的人。而今天,大學要回答好培養什麼人、怎麼培養人的問題,需要超越工具理性的慣性思維,要讓學生把最有可能成為的那個人作為目標。




“五育融合”不是齊頭並進,而是“彈鋼琴”。作為一種育人理念的變革,也要求我們在育人方法上有創造。“五育融合”不能因襲老辦法,不是要開設“五育”課程,也不是要讓學生在五個方面齊頭並進。“五育”的核心是樹人,我們培養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我們的“五育”要圍繞這個主旋律來,不然就“跑調”。要圍繞這個主基調進行設計,像彈鋼琴一樣,搭配好高中低音部,配好和聲、復調、旋律,從而形成一部完整的育人協奏曲。




“五育融合”聚焦點是“育德能力”。德智體美勞,德是在第一位的。我們人才培養的問題也不在知識和專業上,而是在德行上。除了專門的思想政治教育外,其實體育、美育、勞育最終也是育德。比如説體育,一方面具有強身健體作用,另一方面也是對於勇敢、拼搏、團隊合作精神的培養。“五育融合”最終是落實到育德能力上,構建起良好的育人生態,提升整體育人效能。




        “德智體美勞”實現全人培養




        上海交通大學副教務長吳靜怡




       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和未來社會的需求特徵,加速了人才知識結構由單一學科型向多學科複合型發展的轉變進程。學科交叉在科技創新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強,多學科、多領域交叉與融合已成為現代和未來科技發展和創新的驅動力。交叉複合型人才培養更加體現未來對人才培養的需求。從學校本科培養考慮,應更加重基礎、強交叉。注重綜合能力、學科交叉能力培養,通過德智體美勞“五育融合”,實現學生的全人培養。




        圍繞價值引領、知識探究、能力建設、人格養成的“四位一體”育人理念,構建可實施、可評測的本科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體系。各專業的培養方案可在此基礎上作進一步細化,同時結合本專業的認證標準,提出本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要求,並做好課程體系與培養目標之間的對應。課程設置方面,在通識課程中,應建設如材料美學、科技與藝術等方面的課程,引導學生發現科學之美;在專業課程中,融入實驗與實踐,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重視體育在“全人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將德育貫穿到人才培養全過程;在智育培養中,能更多地實施因材施教,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要。

原文連結:

https://www.jfdaily.com/staticsg/res/html/journal/detail.html?date=2022-10-12&id=340802&page=08

聯繫專線    商務合作    郵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