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師名家

羅兵:讓年輕人感受“抗戰中的文藝精神”

發佈時間:2022-10-02 10:43:27 丨 來源:新華網 丨 責任編輯:高彬


《抗戰中的文藝》編劇之一羅兵

數十位國家話劇院演員演繹14年抗戰歲月,講述抗戰時期中國文藝和藝術家的精神和力量,中國國家話劇院原創文獻話劇《抗戰中的文藝》將在國家大劇院首演,觀眾將在同一話劇舞臺上,感受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聶耳等不同門類藝術大家,用文藝的方式支援抗戰的壯麗畫卷。

《抗戰中的文藝》以文獻話劇形式,展現1931年至1945年。胸懷愛國之志的文藝家們為尋找中國的出路,用文藝的方式求索、掙扎與奮鬥。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抗戰中的文藝》導演田沁鑫介紹創作初心時透露,這部作品是中國國家話劇院第一部文獻話劇,作品以歷史事件中真實的文藝家們為角色,以舞臺講歷史,鋪展抗戰文藝的壯麗畫卷,重現文藝先輩的熱血情懷。

《抗戰中的文藝》創作長達一年之久,編劇之一羅兵接受採訪時透露,團隊從去年七月確定選題起,便開始蒐集查閱資料。創作團隊的每位成員都有共識,覺得《抗戰中的文藝》創作的過程也是激勵自我、激勵創作的受教育過程,“當年烽火連天,能有這麼多優秀作品産生巨大影響力,這種感動非常真實。”羅兵説,抗戰時期的每一個音符、每一個字都十分珍貴,“文藝先輩們在當時集結了團結的力量,展現了文藝在抗戰時期的宏偉畫卷。”羅兵希望今天的觀眾能夠看到當時這些文藝先輩做的這些事,能夠在他們的故事中感受到抗戰時的文藝精神。羅兵介紹説,過去自己和秧禾之文工作社的另一位編劇王晗懿看過很多抗戰時期文藝大家的事跡,他們的創作慾望也被激發。通過蒐集資料,羅兵發現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45年日本投降,期間出現了很多優秀文藝作品,“這些作品鼓勵全民抗戰,激發了民族精神,影響了很多人。”

面對這樣的史實,羅兵感動不已,但史料的繁複,卻讓他們措手不及。時間線從1931年持續到1945年長達14年;所涉及區域包括北京、上海、廣州、武漢、桂林、延安和東北三省等等;文藝品類包含文學、戲曲、戲劇、音樂、美術、電影等……羅兵説,這樣三條線中,能夠羅列到有名有姓的文藝先輩就有上千位,他們需要在這其中選取最具代表性、最具影響力的文藝先輩和他們的故事及作品,再通過舞臺的方式最真實地呈現在觀眾面前。

儘管做了相當大量的蒐集工作,資料缺失的情況依然存在,“尤其是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東北作家的作品很難找,我們搜遍網路也找不到他們的文章內容,到舊書網站上也找不到相關作品。”輾轉很多渠道,編劇團隊終於在中國國家圖書館的數字圖書館找到了這些三十年代創作的作品。羅兵坦陳,文獻話劇要求必須精準,在當年那個顛沛流離炮火連天的年代,很多記憶會有些偏差,他們將時間、地點、人物等資訊都進行了嚴格比對,最終確認,羅兵説,一起寫作的小夥伴都有感知,這個寫作過程也是無與倫比受教育的過程,一個激勵自我、激烈創作的機會,“在戰爭年代能有這樣多的作品産生如此巨大的影響力,真的令我們感動,這種感動非常真實。”

《抗戰中的文藝》所呈現的歷史至今已有八九十年,但在羅兵看來,無論是過去的文藝作品還是如今的文藝作品,其“弘揚民族精神、為人民服務”的核心思想是相通的。羅兵相信,當大幕拉開,坐在台下的年輕觀眾看到這些先輩在抗戰時期的文藝精神,內心定會有所共振。(文/楊光)

聯繫專線    商務合作    郵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