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原創花園

樂評人王小歌: 致敬老歌 致敬經典

發佈時間:2022-09-20 17:53:32 丨 來源:中國網 丨 責任編輯:高彬


樂評人王小歌:致敬老歌 致敬經典        

——兼析六十年代的經典老歌

王小歌

1949年至1966年間,國家歌唱、音樂藝術繁榮發展,誕生了一批順應時代、民眾喜歡、恒久流傳的經典老歌。這些經典老歌滿懷對共産黨、新中國的熱愛,帶著最質樸、最真摯的情感,將對黨忠誠與精湛藝術緊密結合,創作出了一批歌頌黨、歌頌祖國、歌頌人民,思想性、藝術性、傳唱性俱佳的精品力作,成為音樂界、歌唱界值得回味的輝煌歲月,其藝術效能教育、影響了幾代中國人。

邁進新時代,開啟新征程。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3週年之際,再聽這些耳熟能詳、風靡時代的經典老歌,心間反覆蕩起潮水,情愫再次潤滿眼眶。

老歌、經典,經典、老歌,你這不屈不息的藝術魂靈,雕刻在了你我的心上,是跨時代的永久迴響!

經典老歌是讓歷史銘記的聽覺記憶。老歌好聽,老歌不朽。把雜念濾凈、把心熨平,側耳聆聽、凝神諦聽,那歌的精神、歌的韻味、歌的力量會浮現心頭,盪漾胸間。

經典老歌的基因:傳承紅色。紅色是共産黨人的遺傳因子。紅色基因是共産黨人永葆本色的生命密碼。這一時期的經典老歌,主旋律大多圍繞回顧歷史、頌揚革命、歌唱英雄而展開。如1965年由蕭華作詞,晨耕、生茂、唐訶、遇秋作曲的聲樂套曲《紅軍不怕遠征難(長征組歌)》,以深刻凝練的歌詞、清新優美的曲調、濃郁的民族風格,謳歌了紅軍曆盡艱險、終獲勝利的革命精神,成為我國合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作品。再如,1959年由喬羽填詞、劉熾譜曲,郭蘭英和中國歌劇舞劇院合唱團演唱的電影《上甘嶺》插曲 《我的祖國》;以及1964年由公木填詞、劉熾譜曲、張映哲原唱的電影《英雄兒女》插曲《英雄讚歌》等,聲勢宏偉、大氣磅薄,是歷代傳唱,熠熠發光的紅歌經典。

經典老歌的創作:飽蘸摯愛。新生的共和國朝氣蓬勃,經過戰火洗禮的藝術家們文采飛揚。他們用飽蘸摯愛的心脈與筆墨,歌頌偉大的祖國,歌唱偉大的時代。1959年作曲家劉熾在創作《我的祖國》歌曲時,為了避外界干擾,在宿舍門貼上“劉熾死了”的條子;作曲家傅庚辰1965年剛開始創作電影《地道戰》主題歌《地道戰》時,怎麼都找不到靈感,他親去冉莊鑽了回地道,登時靈感迸發、文思泉涌。之後他又以“鑽地道”精神,相繼創作了《閃閃的紅星》、《走在戰爭前面》、《歌唱大別山》、《挺進中原》等膾炙人口的經典好歌。1965年為了創作《雷鋒》電影主題曲《雷鋒,我們的戰友》,他親自到雷鋒班跟雷鋒生前的戰友同吃同住兩個多月。這些經典好歌,“與其説作品歌頌了時代,不如説時代選擇了作品。”

經典老歌的曲譜:民風濃郁。民族音樂是中華民族經濟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集中反映,有著廣泛深厚的群眾基礎。這個時期的大多經典老歌,很好融合了民族特色音樂,使得這些作品民族風濃郁,時代感極好,生命力極強。1963年由雷振邦作曲,雷振邦、趙心水作詞,李世榮原唱的電影《冰山上的來客》插曲《懷念戰友》,通過新疆民間樂器都塔爾、熱瓦普、手鼓等的伴奏,展現出塔吉克族特有的音樂激情與質樸曲風,恰如其分地營造出一種憂傷和浪漫的氣氛,將對逝去戰友的悲痛和哀思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傅庚辰創作的歌曲《地道戰》融合了河北梆子、老調,還有哈哈腔等戲曲元素,使得旋律獨特新穎,曲調高亢昂揚,音樂效果奇妙。

經典老歌的演唱:深情質樸。經典老歌的演唱者、歌唱家們,大多既是革命親歷者、又是藝術創作者,因而他們對作品的理解、對演唱的把握深情質樸、獨具魅力,真正地在用情、用心演唱。如1964年由空政歌舞團演員張映哲原唱的《英雄讚歌》,穩健舒展、豪邁奔放,氣勢磅薄、震撼人心,成為歌唱英雄、緬懷英雄的經典頌歌。1962年由閻肅作詞、羊鳴作曲的《我愛祖國的藍天》,由空軍政治部文工團演員秦萬檀首唱。其演唱自然親切,滿懷豪情,樸實高亢,把這首“最不像軍歌的軍歌”唱出了飛行員的心音,唱進了百姓的心坎,成為軍隊影響廣泛、經久傳唱的紅色聖歌。

經典老歌的傳揚:跨越時代。聽膩了快餐式的網路歌曲,您再聽《長征組歌》、《英雄讚歌》、《我的祖國》、《地道戰》、《懷念戰友》、《娘子軍連歌》、《遊擊隊歌》、《冰山上的雪蓮》等經典老歌,您會有迥然不同的感受與體會。經典老歌是承載精神的,她在永恒地歌唱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抗日鬥爭精神、延安精神等紅色精神文化;經典老歌是刻錄歷史的,她用詞譜、歌聲記錄了黨領導人民在革命戰爭年代與和平建設時期艱苦卓絕的難忘歲月;經典老歌是飽含韻味的,這些旋律奇美、立意高遠、詞曲動人的作品散發著愈久彌新的藝術魅力;經典老歌是煥發力量的,無論何時翻唱、翻唱多少遍,這些富有深厚文化底蘊和人文情懷的經典老歌,都是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的價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動力。

初時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

向老歌致敬,向經典致敬!

聯繫專線    商務合作    郵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