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館》劇照
□田可新高雨
近日,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下稱:人藝)70週年院慶的一系列線上活動頗受矚目。自6月5日起,《阮玲玉》《鳥人》《海鷗》三部劇本的直播朗讀,《雷雨》《蔡文姬》《白鹿原》《嘩變》《窩頭會館》等保留劇目的輪番放送,將不少網友牢牢“釘”在了人藝的直播間。6月12日,一場長達9小時的特別直播更是將活動推向高潮,70週年院慶版《茶館》在抖音、微信等平臺8K現場直播,當日全網平臺收看人次高達5000萬,豐富的線上活動為“雲觀眾”帶來了極致的藝術享受。
這已經不是人藝第一次探索“雲劇場”這一形式了。2020年,疫情之下劇院演出困難重重,首都劇場的大幕在雲端拉開,首次嘗試用實時同步直播的方式與觀眾見面,當時的實時觀看人次達500萬,試水“雲劇場”第一步,頗有成效。其後,人藝多番嘗試線上展演的新形式。如果説之前的“雲劇場”只是小眾文化圈的狂歡,那今年的院慶活動可真真正正地“出圈”了,傳播範圍不可謂不廣,千萬網友數著節目單、蹲守在直播間,“坐”在可容納千萬人的劇場欣賞《雷雨》的曲折離奇、驚心動魄。而線上直播免費觀看的模式,無形中降低了看劇的門檻,觀眾和話劇可謂雙向奔赴。院慶線上直播活動精彩紛呈,不少網友因為好奇等原因點開了直播間,卻在裏面看了幾個小時,“有機會一定到現場看看話劇,我相信一定比線上更為震撼”,一位觀眾感嘆。
其實,“雲劇場”的形式在國內外的劇院皆有應用。戲劇文化盛行的英國,早早嘗試通過直播等方式傳播戲劇,2009年,英國國家劇院開始推行“國家劇院現場”項目,以期通過高清直播和轉播的方式,讓更多劇場外的人群享受到精彩的藝術表演。如今,“國家劇院現場”已經覆蓋60多個國家的2500多個場館,《哈姆雷特》隨之到達了更多地域,戲劇這一藝術形式第一次面向如此廣闊的人群。
4K、8K、VR、AR等技術為戲劇、話劇的更廣傳播帶來便利,但好的演技、好的作品才是長久留存的根本。一方舞臺折疊時空,三個時代的故事緩緩鋪陳,小小一方茶館見證舊時代的殘忍無常、折射出中國近現代的風雲變幻,話劇《茶館》的現實意義與藝術魅力使其在時間長河中熠熠生輝。自1958年3月29日在北京首都劇場首演以來,《茶館》先後有過兩批演員,最早的演員陣容包括於是之、藍天野、童超、鄭榕、胡宗溫、英若誠等一批老藝術家,1992年,第一版《茶館》告別舞臺,直到1999年,《茶館》復排,“茶館二代”登臺,濮存昕、楊立新、馮遠征、何冰等人挑起大梁,這部經典劇目才得以重新呈現給大眾。6月12日當晚,人藝罕見地集合到1999年第二代《茶館》全陣容,老觀眾表示“爺青回”,但也有人不買賬——頭套沒戴好、粧容誇張、表演痕跡太過等,話劇表演的容錯率本就極低,8K高清能將演員的微妙神態傳達給觀眾、多重機位的組合能捕捉到每個人物的細小動作,這也給導演、演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時間打磨經典,卻帶走經典作品中的故人。就在院慶活動前夕,人藝舞臺的風雲人物、黃金一代的最後遺存藍天野先生與世長辭。他是第一版《茶館》中的秦仲義,為演好這一角色,他深入北京衚同,觀察老北京人的坐臥行止,對表演的不懈追求使他刻畫了秦仲義、姜子牙等經典形象。院慶活動結束後一週,人藝的老院長任鳴猝然離世。在世期間,他創作了九十多部戲劇作品,執導《北京大爺》《玩家》等多部廣受好評的話劇,“舞臺存知己,人藝有知音”,他在人藝建院70週年學術論壇上將這句話留給觀眾。三代人藝演員,正是懷著“戲比天大”的信念,深耕表演,才能為人藝贏得“人民的劇院藝術的殿堂”這一稱號。
時間倒退70年,1952年的一個晚上,北京市東城區史家衚同56號院內,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正式宣告成立,從此掀開了人藝話劇藝術之旅的序幕。一部部經典作品,一個個鮮活人物,于方寸之間,顯現眾生相與時代相。而今,創始一代相繼離世,新生一代嶄露頭角,話劇藝術正是在這一次次的送別、一次次的相遇背後不斷傳承、創新、發揚,煥發出經久不衰的生命力。
原文連結:
http://paper.dzwww.com/dzrb/content/20220706/Articel12001M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