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師名家

鬱鈞劍:讓民歌唱得更響亮

發佈時間:2022-06-22 09:53:33 丨 來源:光明網 丨 責任編輯:高彬


鬱鈞劍演出照資料圖片

光明日報記者李晉榮

《説句心裏話》《什麼也不説》《當兵幹什麼》《小白楊》《家和萬事興》《少林少林》《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對於大部分中國老百姓,一見到這些歌名,熟悉的旋律就仿佛縈繞耳畔。在春晚上、在“心連心”慰問演出中、在街邊小店的音響裏……半個世紀以來,歌唱家鬱鈞劍在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各大舞臺上,為人民唱響了這些難忘的旋律。

1、用五本專著為民族唱法答疑解惑

剛剛過去的2021年,是鬱鈞劍從藝五十週年,這也恰好趕上新冠肺炎疫情暴發的第二年,已于2016年從轉業單位中國文聯退休的鬱鈞劍,開始執筆在書齋耕耘。“記得小時候最大的理想並不是唱歌,我最喜歡的是天文地理,是歷史,其次是寫作。真的沒想到唱歌竟成了我一生的‘渡船’。”在夜深人靜的時候,鬱鈞劍不時想起自己這條走了五十年的路,“驀然泛起一陣陣驕傲與自豪,一陣陣苦澀與心痛……”相比于外人眼中的輝煌,他深知自己藝術人生之路的不易,他把寫書作為一種紀念形式,“一種非常自我、不太麻煩別人的紀念形式”,算是給自己一個交代。

一年下來,這些“自豪與苦澀”,通過鬱鈞劍的“手寫”,變成了合起來多達150萬字的五本書:兩本聲樂專著、兩本散文集和一本古詩詞集。除了《鬱鈞劍聲樂筆記》是根據上課內容的速記整理之外,其他均是他一個字一個字手寫出來的:每天4點起床,堅持寫作七八個小時。“我是幾本書同時進行,寫作的時候,五本書的書稿都擺在桌子上,寫到卡殼的地方,再換一本書寫,相當於換腦子。”

看過書的人卻並不覺得這只是鬱鈞劍給自己的“禮物”,人民音樂出版社對《鬱鈞劍·民族唱法問答131例》評價:問答脈絡清晰,集民族唱法專業性、指導性、實踐性、現實性與前瞻性為一體。研析讀之,使人對於民族唱法的發展與現實存在的疑惑豁然開朗。既梳理了歷史,又直面了當下。

來自甘肅的農民歌者于銀平説:“上課以後,聽毋攀(鬱鈞劍聲樂公益教室的學生)唱的《兩地曲》,突然間感覺很親切,聲音一下子好像離人近了好多,離人的心近了。”于銀平口中的“課”,發生在鬱鈞劍在北京開辦的免費為數百名學生授課的聲樂公益教室,因為鬱鈞劍把上課視頻放在網上,像于銀平這樣的“他鄉人”也得以被惠及。這些課上的寶貴的聲樂經驗被鬱鈞劍匯整合冊,是五本書中的另一本——《鬱鈞劍聲樂筆記》。

鬱鈞劍在他的“公益教室”為學生上課資料圖片

2、不要為達到“聲音標準”而忽略“漢語標準”

2014年,著名音樂家周巍峙去世,鬱鈞劍前往弔唁,周巍峙的妻子、同是著名歌唱家的王昆對他説:“你千萬要給年輕人講講‘民族唱法’應該怎麼唱,一定要把真正的‘民族唱法’振興起來。”

什麼樣的語言就有什麼樣的唱法,什麼樣的唱法就能産生什麼樣的歌曲,鬱鈞劍堅信這是一種民族文化血脈的必然。

中國語言有“十三轍”,有歸韻,有四聲。“語言決定唱法,對比于美聲唱法講究‘到位’,我們的民族唱法講究的是‘味道’。按照我們的語言結構和語音狀態,必須要把這種屬於自身的特色唱出來。”

在一次公益講座中,在場的孩子們十五六歲,鬱鈞劍詢問他們是否知道什麼是“原生態唱法”,無人知曉。他也曾問過不少2000年後出生的孩子喜歡民歌嗎?喜歡民族唱法嗎?得到的回答有一多半也是“什麼是民歌”“什麼是民族唱法”。

然而,鬱鈞劍知道我們的民族唱法中擁有著許多原汁原味的優秀實踐者。“所謂的原汁原味,應該是王昆、郭蘭英,是才旦卓瑪、鄧玉華、王音璇,是郭頌、胡松華、何紀光、克裏木等,除了這些老一輩歌唱家,還應該有李谷一、吳雁澤、朱逢博、李雙江、蔣大為”,原汁原味中國民歌的演唱者,始終把民歌的“味道”放在歌唱觀念、歌唱意識的首位,“無論怎麼演唱,在他們的歌聲中,始終把濃濃的中國‘味道’作為主要體現”。

“水”是可以唱出來流動感的,“香”是可以唱出味道的,“白”是可以唱出顏色的。歌曲《誰不説俺家鄉好》中有一句“一層層綠”,那一層層綠的“層”,也是可以唱出來層次的。“如果不把‘層’的‘字頭’唱出來,歌曲就沒味道了,那個‘層層’的意思你就唱不出來了,不要為了達到‘聲音的標準’而忽略了‘漢語的標準’”。

“聲音的標準”恰恰是美聲唱法所遵循的準則,鬱鈞劍認為,我們必須強調,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之間,一定是取長補短、相互借鑒的關係,而絕不應當是誰牽著誰的鼻子走的關係,更不應當是誰“化”掉誰的關係。

3、藝術家要有真誠的情懷

在鬱鈞劍自己的公眾號裏,5月31日,他發帖子推薦了兩首歌曲,帖子名為《非常日子中的悲喜音樂》,兩首歌曲一首是深邃憂鬱的大提琴獨奏曲,一首是歡快的蒙古族風格歌曲。他在帖子中簡要介紹了這兩首曲子,並在推薦語中寫道:這一悲一喜的一段樂曲,一段歌曲,交織著當下抗疫日子中的人間情懷。

在鬱鈞劍授課的民族聲樂高級研修班每一屆的開班儀式上,他都會對學員提出作為藝術家的“三要”:要追求藝術精神,要提高人文素質,要培養慈悲情懷。“藝術家要有一種詩化的狀態,任何時候都要有一種詩歌的狀態,這就是藝術精神。同時對待別人要有慈悲情懷,這是藝術上的知覺。藝術是人的情感載體,是人類認識自身的方式,要充滿人文情懷,沒有這樣的情懷是搞不好藝術的。”

他深情追述那些他口中一個個慎重念出名字的前輩們:“在他們的演唱中,追求民族語言上的、中華情感上及地域風格上的精準、精確、精髓,甚至精神。”他提醒未來的演唱者們千萬不要在這些方面有所缺失。

金鐘獎剛剛落幕時,五名金獎得主中有四名來自“鬱鈞劍公益教室”,鬱鈞劍既意外又驚喜,想想又沒那麼“意外”,他不是得意自己的音樂教室辦得好,他是高興自己堅持教授原汁原味的民族唱法有效果。

他在他的新書自序中寫道:希望能夠講清楚、找到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之間的不同之處。如同我們需要找到芭蕾舞與民族民間古典舞、油畫與水墨畫、哥特式建築及巴洛克式建築與大屋頂及吊腳樓、燕尾服與對襟衫等在形式上與審美上的差異。

“真誠是一切藝術的靈魂”,他在書中問答中回答如何做到歌聲“過耳不忘”。

“明天是美好的。祖國強大,民族的唱法就會自信。祖國昌盛,民族聲樂的未來必定昌盛。”他又在書的後記中這樣寫道。

原文連結:

https://news.gmw.cn/2022-06/22/content_35827292.htm

聯繫專線    商務合作    郵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