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演奏家李撥雲:
用琴弦撥動心弦 用音樂傳遞愛
今年27歲的小提琴演奏家、南充姑娘李撥雲,正在美國攻讀博士學位。自5歲開始學習小提琴起,她就走上了一條器樂演奏之路。如今,已參與演出百餘次的她,不僅期待著回中國辦一場音樂會,還期待著登上更多的舞臺,把古典音樂帶給大家。
名字有撥動琴弦之意
一句對手型的誇讚將她引上音樂道路
“我的爸爸好像一直都希望他的女兒會演奏小提琴,包括給我取名字,撥雲,也有著撥動琴弦的意思。”在李撥雲的記憶裏,她的童年,就是圍繞著“小提琴”展開的。
從小就喜歡上臺表演的撥雲,最早學習的是舞蹈,然而,在一次排練過程中,舞蹈老師無意説了句“你的手型有點肉嘟嘟的,這次節目暫時就別演出了”。這件事對年幼的撥雲打擊特別大,她甚至會因為自己的手型而感到自卑。在撥雲5歲時,她第一次見到她的音樂啟蒙老師趙普生,趙老師托著她的手説:“我從來沒有見過這麼適合拉琴的手!這是天才的手。”可想而知,這句話對於當時的撥雲來説有多麼重要。正是老師的這句話,讓她逐漸重拾自信,鼓勵著她走上音樂道路。“這也可能是我一直能堅持下來的原因吧。”
陪伴著撥雲一起在演奏小提琴的道路上成長的,還有她的父親。撥雲的家鄉在南充,在她7歲時,便師從四川音樂學院管弦係系主任李開祥,幾乎每週末都要去成都上課,父親便會陪伴她從南充乘坐火車到成都,輾轉6小時,只為一堂小提琴課。每次上課,父親也會非常認真地記下筆記,待回家再陪同女兒練習,進行“二次”指導。“所以我也很感謝父親,一直堅持著陪我成長。”
古典音樂是沒有門檻的
遺憾演奏者不能聆聽自己的音樂現場
辛辛那提大學音樂學院是美國頂尖的音樂學院之一,懷著對古典音樂的嚮往,李撥雲在18歲時便前往異國他鄉追尋夢想,學習小提琴演奏專業,這一學,就從本科讀到了博士。
據介紹,在美國的大學音樂課程中,有許多對古典音樂的反思。例如在《音樂與社會》的課程裏,老師會和大家一起探討古典音樂家應不應該適應市場的規律。“很多人去了一場音樂會可能會打瞌睡,或者説沒聽懂。”儘管這種現象很常見,李撥雲卻始終認為古典音樂是沒有門檻的,即使作為小提琴演奏家,她也會出現“聽不懂”音樂的狀況。所以,她認為應該去順應市場規律,看大家想要聽什麼、什麼東西能夠吸引到大家的興趣,才能讓更多的觀眾走入古典音樂的世界。自2019年起,李撥雲先後在新里士滿和代頓兩地開始了她的獨奏/室內樂系列音樂會。然後又組建了辛辛那圖斯弦樂四重奏和“撥雲和朋友們”室內樂團。在疫情期間,常常習慣去音樂會的觀眾被限制在家,李撥雲就拉上小夥伴們錄音,或是在疫情稍好的時候去到醫院、養老院和教堂為觀眾演奏。在2021年9月,疫情病例快速下降的時候,受到羅伯特·裏斯先生的邀請,李撥雲帶著自己的室內樂團,在克蘭斯頓長老教會兩百年慶典上演奏維瓦爾第的整首四季。就這樣,這首舉世聞名的小提琴“馬拉松”協奏曲在短短一個月時間內被搬上了兩百週年慶典的舞臺。
“我是在為觀眾演奏,但是我卻不能坐在觀眾席上聽見自己的現場演奏,真的很遺憾。”李撥雲有些惋惜地述説道,“對於我們拉琴的人來説,究竟自己拉得怎麼樣,是有一個非常大的不確定性的。”她表示,即使是將琴聲錄下來,與在現場給觀眾聽到的聲音相比也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演奏家們沒有辦法去聆聽自己,她坦言,這是對古典音樂演奏者最大的挑戰之一。
撥雲介紹,在國外,之前沒有人説古典音樂的未來在中國,但是現在每每與老師友人談論起,大家都一致認為古典音樂的市場、未來發展的潛力一定在中國。
“我希望遇到不同的觀眾,真摯地希望把音樂帶給大家,演奏給更多的人聽。”李撥雲大方地將心願告訴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她期待著,有一天能通過自己的小提琴演奏,影響到更多的人去欣賞古典音樂。(楊霽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