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網上關於MBTI性格測試的討論十分紅火,這個由不具備專業背景的創始者發明的測試工具,從誕生之日起就遭受到了廣泛質疑。這段時間,網上科普作者對MBTI性格測試的批評之聲更是不絕於耳。
儘管如此,生活世界中人們對於MBA性格測試的熱衷程度絲毫沒有減少,不僅微網志相關話題的總討論次數已經高達數十億,而且被玩壞了的MBTI性格測試,也在娛樂、交友等領域氾濫。
MBTI性格測試到底哪不靠譜?比起其他心理測試,為什麼只有它能火出圈?MBTI測試結果被濫用,真是洪水猛獸嗎?針對這些問題,本期少數派對,波波、海帶、二球、鯉魚聊了聊。
名詞解釋: MBTI測試到底是什麼?
MBTI測試的起源,要追溯到20世紀初。1921年,著名心理學家卡爾·榮格撰寫了一本名為《心理類型》的著作,並在其中提出一種以4個維度將人格分成16種類型的分類方法。大約20年後,美國作家伊莎貝爾·邁爾斯和她的母親凱瑟琳·布裏格斯,以榮格的理論為基礎,制定出了一套全新的人格類型理論模型。這套模型叫作邁爾斯-布裏格斯類型指標,即人們今天簡稱的“MBTI”。MBTI測試有繁有簡。比較複雜的要做90多道題,最簡單的只需要做4道題。測試結果由4個字母組成,分別代表4種傾向,這4個字母排列組合就形成了16種不同的人格。
從專業角度看 MBTI測試的分類太武斷
海:從起源來説,MBTI人格測試的真正創始者並不是一個心理學領域的專家。他只是借用了榮格當時提出的理論構建出了一個心理測試的框架,感覺這活我也能幹。
波:沒錯,心理學業內很多人都覺得MBTI無論是從信度還是效度方面都比較低,它就是一張僅供娛樂用的測量表,但無法做到把一個人準確定位。這倒不僅是因為發明者本身沒有相關專業背景,最主要原因在於,MBTI更像一種對生活經驗的總結,而非科學依據。説到底,MBTI其實就是把每個人在同一場景中的不同反應抓取一下,然後進行武斷歸類,比如你是外向還是內向,做決定時喜歡憑藉邏輯還是直覺。
鯉:我作為測試者,就不能有時候外向,有時候內向嗎?我第一次做MBTI時首字母是“I”(內向型),但現在首字母是“E”(外向型)。
海:做心理測試的目的是更了解自己,但是人們又必須很了解自己才能準確地回答心理測試的問題,這是一個悖論。另外,MBTI雖然看起來很科學,但實際上最終結果也只歸納出來16種人格類型,比星座、生肖只多了4種。
波:沒錯,MBTI而且歸根到底只測試4個維度,排列組合就形成了16種不同的人格。
鯉:我要質疑,難道全世界的人就只有16種人格嗎?
海:一定不是的,但劃分維度也是為了快速篩選分類。我之前做了心理學領域公認比較科學的“大五人格測試”,這個測試也是把人按開放性、盡責性、外向性、宜人性和神經質5個維度來打分,最後形成一張雷達圖。
變身社交“第二張臉” MBTI測試憑什麼火出圈?
海:MBTI的非科學性造就了它的娛樂性,同時也造就了它的社交性。相比起來,大五人格測試結果是一張雷達圖,沒法在社交領域進行傳播,而MBTI只有4個字母這樣簡單粗暴的標簽,大家看看字母就知道對面是什麼樣的人,引起話題不就很容易了嗎?
鯉:也就是説,MBTI這4個字母排列組合,天然具有傳播度和社交優勢。
球:因為它具備標簽性,現在正是擅長貼標簽的“淺社交”時代,MBTI便於快速地識別一個人,而且,MBTI由於自帶一套話語體系和行為方式,也讓所貼的標簽脫離了抽象的形容詞,我們根據測試結果就能知道該怎麼和對方相處。這算是它的優點。
鯉:大家如何看待現在網路上關於MBTI測試的狂歡,它和之前流行的“星座”性質一樣嗎?
海:MBTI測試好歹要做一套題,會詳細詢問測試者對自我的感知怎麼樣,但“星座”的性格分析結果“天註定”,更加不科學。
波:大家喜歡做這類測試,一是因為人們喜歡認識自己,二是因為喜歡尋找同類。如果在社交中發現了對方和自己是同一類型的人,關係很快就會熱絡起來。
球:還有一點,在職場團隊裏面,大家互相知道彼此是什麼類型之後,分工合作會更有效率,第一個字母是“E”的人比第一個字母是“I”的人更適合去承擔溝通協調的工作。
來點反向思考 MBTI測試挖掘個性魅力
波: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會聽到諸如“外向比內向好”“理性比直覺好”這種説法,其實,內向有內向的優點,訴諸直覺未必就一定比訴諸理性差,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不同性格並不應該被放在一起比較優劣。
海: MBTI有個好處,它是給人貼標簽了,但同時也可以幫人們定位自己,或幫自己定位正在交往的人。人都有各有擅長的東西,如果能借助測試結果因材施教,比如不強迫不同類型的孩子們去做自己不擅長的事,這樣是可以幫助他們規避一些不必要的傷害的。
假如你已經被MBTI測試歸類到某一個人格,你大可以發掘一下自己人格有什麼樣的優點或魅力,而不是幻想“如果我不不是這個人格就好了”。
球:説到這裡,南韓就把MBTI這個話題做成了一檔綜藝節目《MBTI inside》,節目中MBTI的前提設定,直接讓節目跳過了“自我介紹”的過程。16位嘉賓有著16種人格,自帶個性與戲劇性,極大程度上地加快了觀眾們的情感投射。
比如,有一集節目裏,代表“I”的8個內向的人在一間屋子裏,代表“E”的8個外向的人在另一間屋子,我們能看出到這兩撥人相處模式的明顯不同。網友笑稱,“E房像過年,I房像是過年還要工作,不想再看到老闆同事但礙于工資強顏歡笑。”
海:説到MBTI在娛樂圈的事,最近胡彥斌牽頭做了一張專輯,這張專輯以MBTI人格圖鑒為主題的,有7個説唱歌手根據不同的MBTI人格創作一首歌,最終結集形成一張專輯,我還蠻好奇他們會做出怎麼樣的東西來。從一開始的刻板印象到根據不同性格進行藝術創作,這就是人們在狂歡後對MBTI的冷靜思考。
鯉:藝術是先行者,但很多人談論MBTI是浮于表面的,它只是引起話題、拉近距離的手段,而非求同存異、坦誠交流的目的。當然,這也是時下所有“梗”的通病,當社交本身都浮于表面流於功利時,怎麼能要求這些“梗”有多深刻呢?
“按圖索驥”並非良策 MBTI測試只是一個參考
鯉:現在很多人對於MBTI的認識仍是一個按圖索驥的工具,很多人甚至用它來幫助找對象,給自己劃定幾種類型,圈子外的性格類型一律免談。
波:MBTI測試結果在處理關係時是有作用的。比如我跟我老公第一個字母都是“I”,但我倆經常感覺聊不起來,這是為什麼?以MBTI的理論看,問題出在第二個字母上。我第二個字母是“S”,我需要借住一些實質性東西去思考,而我老公則是“N”,需要借助感性。當然,聊不來並不就意味著相處不來,MBTI只是思維方式的不同,而三觀才是可能決定兩個人關係最重要的因素。
球:對,按圖索驥並不具備借鑒意義。但是話説回來,MBTI測試能為我們提供標簽和定位,總比大海撈針,然後漫無目的去尋找要好一點。
海:用MBTI測試來尋找終身伴侶真是不靠譜的,但是如果説想找一個明晚泳池派對的參與者,我大概能知道自己需要哪一些類型的,“I”就別來了。
鯉:這是可以的,現在MBTI測試説起來好像比“星座”要更洋氣、更時尚了一點,也顯得更科學了一點。
球:像MBTI測試這種東西很符合我們現在的“淺社交”的總體趨勢,大家看什麼東西都是為了好玩。MBTI測試實際上與之前流行的H5小遊戲沒什麼區別,比如“你是《甄嬛傳》裏的誰?”“你是《白蛇傳》裏的誰?”
鯉:過分相信的MBTI測試結果會有什麼危害?
海:過分相信這4個字母,當然就不願意靠真實的感受去接觸、了解一個人。另外,過分相信MBTI測試結果也會對自己或他人産生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當真實接觸中你的幻想一次又一次破滅後,你就會懷疑身邊的一切了。
波:過分相信MBTI測試結果會局限自己的可能性。人有無限可能,要對自己保持開放態度。
作者:呂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