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演出資訊

後疫情時代的思考 舞蹈家侯瑩新作《消失》將演

發佈時間:2022-04-22 09:31:27 丨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丨 責任編輯:高彬


舞蹈家侯瑩新作《消失》將演 演出方供圖

中新網北京4月21日電 (記者高凱)由舞蹈家侯瑩編創、導演,侯瑩舞蹈劇場舞者出演的現代舞作品《消失》將於北京天橋藝術中心·華人春天藝術節登臺。這是舞蹈家以疫情為起點所創作的一部面向舊秩序的“消失”的反思之作,融合了現代舞與擊劍兩種截然不同的身體語言,其創作和演出跨越了從疫情到後疫情的這三年。

《消失》由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委約、侯瑩舞蹈劇場與McaM明當代美術館聯合製作,于2021年10月在上海國際舞蹈中心首演。《消失》被認為是現代舞與擊劍首次深度融合,擊劍內化成為現代舞的身體語言和衝擊性力量,拓寬了現代舞的意涵與美學邊界,該作品也是侯瑩面對震蕩的現實所作出的心靈反映,其創作意識超越了藝術家主觀意志,成就了“它意志”的創作歷程。文藝評論家程輝評價認為,《消失》是內心野性與文明之約的人為間離,是宇宙空間裏的真實戲劇。

舞蹈家侯瑩新作《消失》將演演出方供圖

據介紹,《消失》的創作想法誕生於2020年,面對疫情帶來的變化,在疫情居家時間裏,侯瑩體會到人類的靈魂共振,這種共振是來自人類共同面對這場災難的身心震撼。人們在沒有準備之下,在對未來的美好幻想中,突然遇到了疫情的狀態,這對每一個人産生的震動、帶來的衝擊在身心層面留下了痕跡。“這些痕跡現在不是特別明晰,我們還無法判斷它是什麼,因為我們還身處其中。”侯瑩表示,這種強烈的衝擊感成為《消失》的起點和底色。

談及此次現代舞與擊劍的結合,侯瑩稱,擊劍的出現幾乎是一種直覺的資訊。“一種很不明確的撕裂和對抗”,侯瑩決定遵循直覺,以本能的方式創作,試圖剝離、重構社會現象,一點點地從身體開始去研究現代舞的身體技術、身心意識如何與技巧高超的擊劍進行融合表達。

為了《消失》的創作,侯瑩特別邀請了原北京擊劍隊女子佩劍主教練田雨川和國家一級裁判梁佳月為舞者們進行了前後長達半年的專業擊劍訓練。

擊劍有著漫長的歷史,被稱為“格鬥中的芭蕾”,對爆發力和動作標準性的要求和現代舞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在真正學習這項運動後,侯瑩和舞者們有了更加深刻的體會。“我覺得擊劍運動員雙方對峙的處境,就像我們生活中的人和人的關係”。同時,擊劍中運動員面部的“面具”,也深深吸引了侯瑩,兩個人戴著頭盔面對面,在無法看到對方的臉的情況下對刺,這讓她看到了人與人之間不明真相的對峙,與她疫情期間的感悟不謀而合。

舞蹈家侯瑩新作《消失》將演演出方供圖

在疫情隔離的狀態下,《消失》邀請了奧地利音樂家Cornelius Berkowitz作為作曲與荷蘭藝術家Kevin Polak參與聲音設計。侯瑩與Cornelius Berkowitz隔空完成了音樂與舞蹈的融合,編舞家排一段舞蹈,音樂家給一段音樂,最後再合成,在溝通中不斷碰撞,不斷加深作品的意境。

現實的敲擊碰撞聲,誇大的噪音摩擦音,泛音和電音,實驗音樂的基調,都給了作品靈魂般的支撐。“劍身碰撞的金屬聲,開始是悅耳的,在進入搏殺前的那一瞬間,猛然間誇大刺耳的那聲摩擦,穿透耳膜,穿透身體,讓神經痙攣。”《消失》的音樂與聲音設計無疑是驚艷的,沙啞、尖銳、肅穆的電子音樂為這部作品作出了準確的聲音注解:這一定不會是人類最後一次關於“存在”的戰栗。

在《消失》中,觀眾將聽到充滿緊張與豐富多變的聲音,也將看到演員全程佩戴面具、佩劍在舞臺上既是舞蹈,也是對峙擊打,最後的意像是舞者“踏上“蹺蹺板”緩慢行走,全程呈現一種張力相融的身體動作和聲音往復。緊張的聲音,和諧中衝擊著不和諧;“面具”暗含著真假和偽裝;“蹺蹺板”預示著二者的較量與制衡。所有這些熟悉的物體、全新的身體語言以及有覺知的現代舞者與對峙中的擊劍演員,共同疊加出一個冷峻的、複雜的、令人深思的世界。

據悉,4月27日,現代舞作品《消失》將於北京天橋藝術中心呈現。

原文連結 :

https://culture.gmw.cn/2022-04/22/content_35678531.htm


聯繫專線    商務合作    郵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