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古老崑曲“活”在當代

發佈時間:2022-04-21 09:12:59 丨 來源:中國文化報 丨 責任編輯:高彬


▲青年演員朱楨、翁佳慧演出《牡丹亭·驚夢》北方崑曲劇院供圖

本報記者劉海紅

作為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崑曲是中國傳統戲曲藝術中的珍品,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隨著近年來從國家到地方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中國戲曲正成為獨特的文化符號走向全世界。

事實上,崑曲的發展不是一帆風順的。隨著中國近代社會動蕩、戰事頻繁,崑曲發展幾度迎來困境,幾近消亡。新中國成立後,崑曲才煥發了生機。1956年,改編昆劇《十五貫》進京,名動京華。同年5月,《人民日報》一篇名為《從“一齣戲救活了一個劇種”談起》的社論引發社會廣泛關注,此後短短數年中,全國各地雨後春筍般成立了多個專業昆劇院團,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昆劇新秀。其中,1957年成立的北方崑曲劇院及其院團下的一批昆劇表演藝術家成為推動崑曲傳承發展的重要力量。進入新世紀,2001年,崑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産代表作名錄,2006年崑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

歷史中的崑曲

崑曲發源於元末明初江蘇昆山一帶,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崑曲最早的聲腔為昆山腔,中國四大聲腔包括海鹽腔、余姚腔、昆山腔、弋陽腔。如今,昆山腔是較完整傳承下來的一種,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審美價值。

一開始,昆山腔只是流傳於民間的山間小調,推動昆山腔脫穎而出的是明嘉靖時期的一位戲曲音樂家魏良輔。魏良輔以演唱民間曲調為生,在為生計奔波的過程中,他收集了大量南北方民間小調。與此同時,他發現昆山腔太簡約、平直,缺少起伏感,於是,他和當時民間的音樂家共同潛心鑽研,一種新的崑曲腔調——水磨調誕生了。

水磨調得到了快速傳播,民間的音樂家紛紛向魏良輔學習演唱技巧,使這一優美的曲調很快在江浙一帶傳開。在水磨調的基礎上,明代戲劇家梁辰魚和民間名家共同研究、創作出中國最早的昆劇《浣紗記》,拉開了中國崑曲劇目演出的歷史序幕。明晚期,崑曲進入宮廷,成為皇家娛樂。那時王爺府都留有自己的崑曲家班,進而在全國也形成了崑曲潮,“家家收拾起,戶戶不提防”,“收拾起”“不提防”是崑曲中兩個曲牌的第一句唱詞兒,由此可見當年的崑曲在全國盛行的情況。

從水磨調誕生到後來的鼎盛時期,崑曲在200年間引領著中國戲曲舞臺,涌現出包括湯顯祖的《牡丹亭》、孔尚任的《桃花扇》在內的很多膾炙人口的名劇。文人的加入使崑曲劇目的文化底蘊更加厚重、音樂和表演更為細膩委婉。同時,崑曲的盛行為眾多劇種的發展提供了養分,戲曲發展受崑曲影響頗深,這奠定了崑曲的雅樂地位,助推其成為“百戲之師”“百戲之祖”。

分享崑曲之美

4月9日,崑曲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北方崑曲劇院院長楊鳳一在北京中山公園音樂堂分享了一堂以“大美崑曲遇見崑曲中的愛情”為主題的公開課,帶領200余位現場聽眾和近10萬人次的線上觀眾領略了崑曲中的美好愛情。

為了讓觀眾獲得直觀感受,楊鳳一請青年演員朱冰貞、翁佳慧、邵天帥、王琛為大家表演了《牡丹亭》《百花贈劍》等劇目的節選。

楊鳳一説,説到崑曲中的愛情,不得不提湯顯祖及其4部傳奇的劇作《紫釵記》《邯鄲記》《牡丹亭》《南柯記》,因這4部劇作中的夢境場景,被後人稱為“臨川四夢”。其中,《牡丹亭》在藝術上有著相當高的成就,劇中,杜麗娘為追求理想愛情而鬥爭。為了展現這種浪漫與想像,情節中設置了夢幻和魂遊的場景,杜麗娘得以擺脫封建禮教的束縛,實現對愛情的追求。“良辰美景,賞心樂事,雲霞翠軒,朝飛暮卷。”湯顯祖借用了唐代王勃《滕王閣序》的語句,用絢麗多彩的語言來抒寫其中的情愫。

楊鳳一介紹,崑曲表達愛意不能用語言,只能用身段,這依靠的是表演程式與虛擬的結合。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們對情感的表達相對含蓄,而崑曲中輾轉反側的內心糾結戲和通過古琴、詩詞等形式展現出的愛意卻是那樣恰到好處,讓人難以抗拒。

當下的崑曲

2001年,崑曲被列入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近十幾年來,楊鳳一在傳承、發揚崑曲的路上越走越遠,為推動崑曲“活”在當代作出了貢獻。如今,崑曲“放下架子”走市場,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走訪基層,進社區、進學校、進工廠、進農村……只要有人看,就有人演,慢慢地,崑曲的受眾越來越多,漸漸有了市場,越來越多年輕人投身崑曲藝術。

楊鳳一介紹,崑曲的音樂屬於曲牌體。民國時期一位崑曲藝術家收集到崑曲曲牌南曲4000多個、北曲1000多個,然而,如今依然在舞臺上運用的曲牌只有200多個。從舞臺上運用的曲牌逐年遞減中可以看出,崑曲的傳承迫在眉睫。此外,崑曲的曲牌有著非常嚴謹的格律,寫崑曲劇本除了深厚的文學功底之外,還要懂得曲牌,所以目前崑曲劇作家較少,這是崑曲創新發展的難題。

3年前,北方崑曲劇院辦起了榮慶學堂。通過錄影、講座,榮慶學堂3年間傳承了將近150齣傳統摺子戲,其中包括消失多年的劇目。有繼承,才能談發展。楊鳳一説,北方崑曲劇院通過各種手段讓年輕人學習崑曲。2009年,北方崑曲劇院在北大百年講堂搭建平臺,推出4台大劇,吸引了很多年輕觀眾觀看。如今,在傳承的基礎上,北方崑曲劇院也注重崑曲的創新發展,《國風》等原創劇目正在打磨中,將以更為新穎的面貌出現在舞臺上。

值得一提的是,被稱作“中國戲樓活化石”的正乙祠戲樓修繕後於4月19日開門迎客,由北方崑曲劇院排演的《天官賜福》將作為正乙祠戲樓的駐場戲,為觀眾帶來一場既有歷史厚重感又有時代革新力的沉浸式演出。

原文連結:

https://epaper.ccmapp.cn/zh-CN/?date=2022-04-21&page=5&detailId=%E5%8F%A4%E8%80%81%E6%98%86%E6%9B%B2%E2%80%9C%E6%B4%BB%E2%80%9D%E5%9C%A8%E5%BD%93%E4%BB%A3%20

聯繫專線    商務合作    郵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