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師名家

李克瑜:為起舞者著色彩

發佈時間:2022-04-20 11:46:11 丨 來源:光明網 丨 責任編輯:高彬


李克瑜近照劉琴攝/光明圖片

光明日報記者李笑萌

93歲的她是新中國最早一批舞臺美術設計師之一,在服飾設計領域留下了超過一個甲子的奮鬥足跡,曾為《天鵝湖》《紅色娘子軍》等設計演出服裝。無論之於何種角色,她都能找到最精準的服飾元素詮釋它的價值和意義。

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中國運動員身著“中國風采”禮服驚艷出場。這是繼2008年北京奧運會後,北京服裝學院再次在家門口與奧運結緣。看到學生們的設計一次又一次地出現在世界舞臺上,93歲的李克瑜心中的自豪一點也不比“孩子們”少。

從1958年第一部中國版芭蕾舞劇《天鵝湖》到革命現代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等,一個個經典舞臺形象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經典形象的成功離不開服裝設計的包裝,李克瑜便是重要的“幕後英雄”之一。鮮有人知的是,在李克瑜開啟服裝設計生涯時,中國的服裝設計領域還是怎樣的一片荒蕪。

1929年,李克瑜出生在上海,初中畢業後,因為父親工作變動搬到重慶生活。“在重慶,我念了南開中學,但卻一直偏科。高三蹲了一年班,可數理化還是不及格,只能轉學到西南農工學院。”李克瑜回憶。讀書期間,李克瑜常隨著同學們到農村畫宣傳壁畫,學校老師看到了她的畫説“你畫得不錯啊”。“我靈機一動,就問老師我能不能改學美術去,沒想到得到了老師的支援。”李克瑜的命運由此開始改變。

1954年,從中央美術學院畢業的李克瑜被分配到剛成立的北京舞蹈學院工作。“剛到那裏,我是有點失落的。本以為是去搞創作,沒想到是教一群淘氣孩子。”李克瑜説。但正是這群可愛的孩子、舞者,把李克瑜帶進了舞蹈的大門。

為了不荒廢專業,李克瑜常常到學校裏的練功房中練習舞蹈速寫。“剛開始很難準確把握古典舞、芭蕾舞、民間舞等舞種的特點,總是感覺不對。練功房的舞者都是我的老師,他們不僅認真為我做動作,還幫忙分析舞蹈動作的內在感覺和外在空間形態的關係。”李克瑜逐漸摸透了門道,這些舞蹈速寫為她日後從事舞蹈服飾設計奠定了堅實基礎。如今,她的《李克瑜舞蹈速寫》已經成為美術界很多人的參考教程。

第一部中國版芭蕾舞劇《天鵝湖》是李克瑜擔任舞臺服裝設計的第一部大型作品。在此之前,她從未接觸過芭蕾舞劇。1958年,在周恩來總理的關心下,北京舞蹈學院實驗芭蕾舞團(中央芭蕾舞團前身)請來了蘇聯專家彼·安·古雪夫,由他指導排練中國版的世界經典芭蕾舞劇《天鵝湖》。排演《天鵝湖》,對演員和服裝、舞美等各個工種都是巨大考驗,在大家對芭蕾舞較為陌生的情況下,李克瑜接到任務為舞劇設計服飾。

現在想起來,李克瑜還覺得,一個剛畢業沒幾年的小丫頭去和一位經常與功勳舞美設計合作的蘇聯專家談服裝設計,“實在是膽子不小”。初涉芭蕾舞劇的李克瑜想,既然是向蘇聯學習芭蕾,那麼服裝也不妨照著學。她在第一稿中,大量借鑒了莫斯科音樂劇院芭蕾舞團的服裝,沒想到,看完設計後的古雪夫,説出了讓她在今後的創作生涯中都時時刻刻警醒自己的一句話——“這不是最近蘇聯劇院里正在演出的《天鵝湖》舞劇服裝麼,你怎麼能用它的,你不覺得丟人我還替你害臊!”

這句話李克瑜記了一輩子,“我才知道,哦,要不一樣啊,我還以為《天鵝湖》都一樣呢”。古雪夫的一句話把她罵進了北京圖書館,她開始查資料、大量閱讀找尋靈感,開始了真正的創作。“那時候真是不容易,生活要你回來喂孩子,工作還逼得你不停畫、不斷創新,壓力一大我就老哭,我老伴兒説,‘你這《天鵝湖》都是哭出來的’。”李克瑜回憶。在多位專家和老師的幫助下,幾經易稿,李克瑜的設計終於通過。這也讓李克瑜堅定了一點,那就是“設計必須要有自己的見解,要不斷地創新”。

此後,李克瑜又設計了古典芭蕾舞劇《海盜》、民族芭蕾舞劇《魚美人》,受到了古雪夫認可。蘇聯專家走後,中央芭蕾舞團開始依靠自己的團隊獨立創作中國芭蕾舞作品,李克瑜先後設計的《草原兒女》《驕楊》《賣火柴的小女孩》《祝福》等舞劇服飾,都體現出了鮮明的中國特色,她將中國古代、民間的服飾圖案運用到西方芭蕾和舞蹈史詩中,融合東西。而每當有新戲要排,李克瑜就首先沉浸在北京圖書館的書卷中,“其中包含著繼承、整合、創新的道理,我會根據作品形象要求,對那些有用元素進行深入研究、分析、解構和打散,再做創造性的藝術整合”。漸漸地,李克瑜成為中央芭蕾舞團首屈一指的服裝設計大師,團裏許多沿用至今的演出服裝,都是她親手設計的。

20世紀80年代後,李克瑜曾多次到國外訪學。“在很多博物館都能看到中國文物,他們與西方文物相比毫不遜色,甚至更勝一籌。”這也更加堅定了李克瑜開發民族藝術寶庫的信念。在芭蕾舞劇《泉邊》中,亮麗的彝族風格服飾,為李克瑜贏得了日本“大阪第四屆國際芭蕾舞比賽服裝設計大獎”。

那時,李克瑜家住地安門,劇團在太平街,染坊則在交道口。“大夏天裏,我經常就是一手扶著車把,一手拿著冰棍,自行車後頭捆著一堆布料往染坊走。”李克瑜會設計,不會染色,記憶中正是在熱氣騰騰的染坊中,從染坊師傅身上,李克瑜學會了許多服裝專業上的技術和經驗。

“衣服剛染出來時顏色會深一些,過一會兒,晾幹後,會變淺,通過大量的染色才能染出自己想要的色彩,不去實踐是很難掌握的。”這是李克瑜的一手經驗,也是她在課堂上傳給學生們的“法寶”。1988年,李克瑜應原國家紡織工業部邀請,作為顧問進入北京服裝學院工作,傳承、整合、創新的理念也在她的課堂上傳遞給了一代代青年學子。彼時,中國人對時裝的認識還較為模糊,李克瑜已經有一系列具有中華元素的時裝作品,在國際上引起了關注。

“中國那麼多豐富的元素,你要怎麼去和現代結合,這也是我的教學重點。”李克瑜喜歡和學生、年輕老師在一起交流,探討關於服裝設計的點點滴滴。時至今日,她在講座中也還是會和台下的學生們説起當年古雪夫對自己的批評。守正創新,她對後輩們寄予厚望。

《光明日報》( 2022年04月20日13版)

原文連結:

https://news.gmw.cn/2022-04/20/content_35671966.htm

聯繫專線    商務合作    郵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