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精彩瞬間

北京演出市場動能強勁

發佈時間:2022-03-03 10:16:37 丨 來源:中國文化報 丨 責任編輯:高彬


開心麻花新空間演出開心麻花供圖

新冠肺炎疫情反覆波動之下,北京演出市場動能強勁。據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日前發佈的數據顯示:2021年北京市共推出2415台演齣劇目,舉辦營業性演出20597場,觀眾人數513.5萬,票房收入7.83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場次數量增長195%,已經恢復到疫情之前的九成。

政策的扶持和原創優秀産品的不斷涌現,無疑起到了提振演出市場信心的作用。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經濟整體的復蘇、演出政策的引導、演出團體堅持産品創作製作與經營、觀眾的文化消費需求,都對演出市場恢復良好起到了積極的影響。

演出市場回暖主旋律題材高歌猛進

2021年是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紅色主題創作成為演出市場的主旋律。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創排重大革命歷史題材話劇《香山之夜》,選取1949年4月23日解放軍強渡長江、佔領南京這一重要的歷史關頭,回顧中國共産黨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艱辛歷程,成為黨史學習教育的鮮活素材。國家大劇院製作的原創當代舞劇《冼星海》,則通過塑造一位信仰堅定、有血有肉的人民音樂家形象,在舞臺上樹立了共産黨員一心報國的英雄形像。在第五屆中國戲曲文化周上,河北梆子《新包公賠情》通過包公內心的情感波瀾與矛盾衝突,展示了其廉潔公正、鐵面無私、剛正不阿的高貴品格,呼應了反腐倡廉的時代精神,受到了戲迷的歡迎和認可。

全國政協委員、石家莊市河北梆子劇團團長劉莉沙告訴記者,主旋律題材作品在2021年火熱,除了與建黨百年這個重要時間節點有關外,還與這兩年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在不斷增強、年輕觀眾逐漸增多等因素有關。

“以前多是老年人看傳統戲曲,隨著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推廣普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成為戲曲的愛好者,其中一些人還成立了戲劇社。當下,觀眾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喜歡是過去沒有過的。”劉莉沙説,“我發現好多大學生都對戲曲感興趣,我演出的河北梆子新編大型傳統戲《鍾馗》,經常會遇到一票難求的情況。”

劉莉沙認為,對於主旋律題材、紅色題材及現實題材的作品,應該高標準地去挖掘,同時也要創新表演形式,與時代同步,這樣才能拉近與觀眾的感情,讓觀眾感到沒有隔閡。

作品內容創新不斷新興演出形式崛起

“創新”成為2021年北京舞臺上的高頻詞。2021年,北京交響樂團和北京京劇院聯合推出大型京劇交響套曲《京城大運河》,通過京劇不同流派的典型聲腔與交響樂的結合,實現東西方文化的交融創新。中國東方演藝集團等單位出品的舞蹈詩劇《只此青綠》,取材于北宋宮廷畫家王希孟傳世名畫《千里江山圖》,在舞臺上重現大宋美學的風雅韻致,讓文物“活”起來。

傳統舞臺藝術在嘗試創新突破的同時,沉浸式、互動式等新興演出形式也層出不窮。開心麻花的沉浸式戲劇《偷心晚宴》根據劇情變化設置互動情景,觀眾自覺代入劇情角色,極大豐富了觀演體驗。

北京開心麻花娛樂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聯席總裁、演藝公司總經理王亮告訴記者:“《偷心晚宴》這類演出我們定義為新空間演出。新空間演出打破了傳統的觀演關係,在演出空間選擇上更為靈活,也符合當下年輕人體驗式的消費趨勢,因此近兩年涌現出許多新空間演出作品。未來新空間演出作品會成為演出市場的重要構成部分。”

開心麻花在新空間演出産品的作品創作和空間運營上,都有戰略性的規劃。除了這些單一空間的新空間作品之外,也在創作製作更大空間的沉浸式作品。“我們正在南京製作一部沉浸式作品《二維碼殺手》,觀眾走進空間,就會進入一個我們為其構建的“城市”,在這裡他們可以跟隨不同的故事線去看劇,也可以做遊戲解密、消費餐飲等。”王亮説。

在演出市場競爭激烈的態勢下,如何奪取票房和口碑雙贏?作為國內舞臺劇領域極具市場號召力的民營演出機構,開心麻花以新穎獨特的喜劇風格、接地氣的表演和動人的情懷陸續打造推出了很多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力作。2021年,在演出場次、觀眾人數、票房收入等方面表現都非常搶眼。為此,開心麻花有一套成熟的“方法論”。

王亮認為,要打造一個在市場上成功的作品,最重要的還是找到優秀的導演、編劇、演員,這些主創和表演團隊是一個優秀作品的根本。

據了解,開心麻花每部作品在立項之前,整個製作團隊和市場團隊會一起為這部劇先做類型化的定位,確定要做一部什麼樣的作品,這部作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是什麼,在産品、形式、創作和表演陣容上,思考自己的優勢是什麼,要達到什麼標準。這些確定之後,才開始一部劇的創作和製作流程。

而在創作和製作流程中,開心麻花也有標準化的流程把控。如果在任何一個節點上,這個作品不能達成當下的標準,就不會繼續推向演出市場,必須調整之後再推進。

演藝産業呈高速增長態勢

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嚴格執行惠民低價票、公益演出等相關政策,鼓勵社會大眾走進劇場享受優質演出,文化普惠格局現已初步形成。據《中國演藝産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機會分析報告》預測,2022年中國演藝産業的市場規模將達到588.3億元,2025年將達到679.43億元。

業內人士認為,在後疫情時代,隨著演藝産業逐漸復蘇,人民群眾對於演藝産業的需求水準將呈上升趨勢,利好演藝産業發展。未來,在旺盛的精神娛樂消費升級需求的推動下,在“網際網路+”、數字經濟、新媒體技術賦能行業的態勢下,中國演藝産業將形成高速增長態勢。

北京市發佈的2021年相關數據顯示,在各類型演出中,曲藝、脫口秀和話劇演出場次最多,場次之和佔比達63.6%。此外,兒童劇、音樂劇以及馬戲、雜技、魔術等也頗受不同觀眾青睞。可以看出,在演出市場機會更多的同時,競爭也會更加激烈。隨著人們可選擇的文化産品越來越多,對於演出市場消費而言,只有不斷提高其消費産品的品質,創作出適合當下大眾心理需要的文化産品,才能贏得更多消費者。此外,針對消費主體的多樣化,演出團體也要製作出適宜不同群體的産品,以適應觀眾多變的口味和需求。

原文連結:

https://epaper.ccmapp.cn/zh-CN/?date=2022-03-03&page=4&detailId=%E5%8C%97%E4%BA%AC%E6%BC%94%E5%87%BA%E5%B8%82%E5%9C%BA%E5%8A%A8%E8%83%BD%E5%BC%BA%E5%8A%B2

聯繫專線    商務合作    郵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