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26家中外媒體39名記者探訪觿堂文化智庫

發佈時間:2022-02-16 09:35:05 丨 來源:北京晚報 丨 責任編輯:高彬


幾位記者和志願者穿上戲服,親身體會京劇藝術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本報記者孫戉攝

當中國非遺遇上現代設計,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當傳統美學融入當代藝術,將催生出何種化學反應?昨天下午,由2022北京新聞中心主辦的“雙奧之城新氣象——2022中外媒體北京行”城市形象特色採訪活動走進朝陽區,來自26家中外媒體的39名記者探訪觿(xī)堂文化智庫,在聽古琴、看魔術、賞京劇和體驗中國功夫的同時,關注北京推動非遺和傳統美學與時代特色相融合,打造文化創意精品的積極探索。

廢舊集貿市場變身藝術家棲息地

觿堂是由北京市國有文化資産管理中心授權的全市文化創意項目孵化平臺,北京文化創新工場的八個智庫園區之一。進入園區,蘊含了中國傳統建築理念和審美理念的多棟建築映入眼簾。水刷墻的外立面,水磨石鋪陳的內裏,樸實無華的建築材料和簡約的設計風格,構築成一個兼具歷史記憶和當代風貌的中國庭院。

觿堂的前身是太陽宮地區的一個廢舊集貿市場,處於長期閒置狀態。觿堂文化智庫負責人李昂介紹,為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改善地區文化環境,觿堂利用原址改建的形式打造了一個藝術與文化相結合的互動示範平臺。在改造過程中,觿堂邀請中國建築研究院崔凱院士專門指導,整體建築格局借鑒陜北地坑院和西藏院落經驗,力圖為藝術家創建一個創作當代文化藝術的理想國和詩意棲息地。

“別的園區在收藏藝術品,觿堂收藏的是藝術家,收藏的是‘有趣的靈魂’。”李昂説,自2013年成立以來,觿堂聚集了30余位藝術工作者及非遺學者,涉及領域包括雕塑藝術、繪畫藝術、空間設計、照明設計、沉香文化、玉雕文化、古琴文化、傳統戲法魔術、文房清供、茶文化、太極、影視等。

園區藝術家為國家速滑館創作雕塑

在李昂的帶領下,記者們首先參觀了雕塑家任哲的工作室,展廳中的多件作品都源自中國傳統的武士形象。“任哲畢業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係,他從小習武,所以對人體線條的把握特別到位,他的作品中總是充滿著中國力量和精氣神。”李昂介紹,任哲的雕塑《赤韌》前不久亮相國家速滑館,並將在冬奧會結束之後永久安放于場館內。

作為《赤韌》主體的東方武士周身為紅色,昂首目視前方,體現了不斷突破、挑戰自我的勇氣,武士身後不斷綿延的絲帶則象徵著烈焰般燃燒的熱情與奧運進取精神的傳承。這件作品是任哲結合國家速滑館的內部空間設計靈感與結構,耗時近一年半精心打造的,以兼具柔軟與剛毅的藝術語言向世界展現中華民族剛柔並濟的智慧以及冬季運動速度與激情之美。

隨後,記者們走進龍珠廳、國武堂等地,領略園區內藝術家們的風采。在表演環節,古琴大師任靜的演奏大氣激昂中不失細膩委婉,令人屏息凝神;魔術師李寧的表演將中國傳統戲法與現代魔術巧妙融合,産生了諸多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散打冠軍殷毅、李明亮和陳氏太極拳冠軍袁泉帶來的功夫表演,將全場氣氛帶向了高潮;最後,來自北京國粹藝術傳承促進會的多位京劇演員,獻上了《貴妃醉酒》《打龍袍》及《坐宮》等經典京劇表演。在互動環節,幾位記者和志願者還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穿上戲服,親身體會京劇藝術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

打破傳統藝術園區盈利模式

在感受傳統文化的同時,觿堂的運營模式及其在文創領域的發展情況,也成為記者們關注的焦點。李昂介紹,觿堂打破了傳統藝術園區收取租金和物業費的盈利模式,以藝術賦能商業,通過平臺共用,互惠互利互贏。“一紙合同隔絕的是空間和産業的關係,所以我們為所有進駐藝術家免除房租等,提供更加寬鬆、理想的創作環境。”李昂表示,園區通過新型的文化産業鏈進行整合延伸,形成獨創模式,促進文化創意産業園區發展,被業內評價為“藝術園區的5.0版本”。

本著以匠人精神帶動匠人産業的理念,觿堂成功舉辦了形式多樣的文化交流、論壇、展覽、演出等活動。目前,園區已提供近300個工作崗位,帶動周邊地産、服務、製造、娛樂、文化等産業産值近7億元。未來,隨著園區品質和入園藝術家及企業品質的不斷提升,園區創造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將更加顯著。

文化産業是北京的重要支柱産業,也是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北京文化産業發展白皮書(2021)》顯示,“十三五”期末,北京上市文化企業佔全國三成,新三板掛牌文化企業佔全國三分之一,文化領域獨角獸企業佔全國一半左右,入選“全國文化企業30強”及提名企業名單、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數量和國家文化科技融合示範基地數量均居全國首位。本報記者李俐

原文連結:

https://bjrbdzb.bjd.com.cn/bjwb/mobile/2022/20220215/20220215_004/content_20220215_004_1.htm#page3?digital:newspaperBjwb:AP620b45d8e4b01369da08c104

聯繫專線    商務合作    郵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