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舞蹈編導夏冰
文/戴靜
有人問夏冰做什麼職業,夏冰答:“園丁一枚。”她愛花,愛舞,也愛學生,努力做一名勤勞的好園丁。自從與童謠舞蹈相逢,園丁工作又加上一項:撿拾人間散落的童心,開闢一方花園,採擷童謠的芬芳,透過清澈透明的眼睛,未染塵漬的心靈,渾然天成的想像,在種瓜調、龍船調裏挑揀那些最淺白的字眼,並讓那些思想沉到下面。上面的舞給孩子看,下面的舞給大人看。在孩子和大人間找到自己詩性的和諧,魂靈驀地一顫,然後柔軟起來。
夏冰從紅色和綠色舞蹈中一步步跋涉出來,回歸童心,走進了童謠舞蹈詩。“我願我能在孩童世界的中心,佔一角清凈地。我知道有星星同他説話,媽屋在他面前打開,還用傻傻的雲朵和五色彩虹來娛悅他。”夏冰覺得,在舞蹈的周圍繞了一圈,自己就像從厚繭裏出來,把許多深沉除去後,回到原點,忽覺簡單輕鬆,離真正的舞蹈精神又近了一步。
夏冰立足文藝工作者最基層,頻繁地向群眾及民間老藝人學習、交友,甘當他們的小學生。幾年前,受邀去利川柏楊采風編舞,發現利川《燈歌》(《燈歌》又名燈調,始於清初,距今約300年曆史,是我國燈歌中的一枝瀕臨滅絕的少數民族傳統音樂的活體遺存)是當地土家族人逢年過節,沿街沿村,劃地為臺,以彩龍船、車車燈為主要道具的一種傳統民間歌唱。柏楊鎮又是世界25首優秀民歌之一《龍船調》的發源地。領受傳承的任務,夏冰相繼創編了歌舞音畫劇《金那銀兒梭》(此劇獲湖北省文化廳省民委舉辦全省少數民族歌舞調演劇目大獎)、歌舞詩《龍船調的家》(此劇獲湖北省少數民族運動會表演類銀獎)等作品,賞譽如潮。
在恩施歌舞之鄉,無事不歌、無樂不舞。夏冰在柏楊廣場的壩子去排練龍船調時教農民藝術團跳舞,下面除了婆婆阿姨隨韻律扭動,沉心感情體驗,語感諧美,一群孩子也跟著手舞足蹈,悠揚動情,龍船調嘿做嘿做推船,甚至可以完整的把舞蹈跳下來。夏冰非常吃驚,完全被他們熱愛藝術的滿腔熱情和真誠樂觀無形感染,感到濃郁無比的美好與舒暢,不時與偉大的感悟相遇,不時有藝術光芒擦肩而亮,真是人人都是藝術家,燈哥傳承深入人心,妙不可言。靈犀一點,尋勝探幽,夏冰找到了那種兒童特有的通靈或泛靈的感覺,兒童詩意舞蹈與生俱來,鍍著神性金邊,與大自然歆合,與思緒神馳,與情趣共愉,那心思恪純展現出來的色彩與溫度,亮了眼睛,暖了魂靈。
夏冰認為,傳承不能僅僅停留在口頭上,而必須見之於自己的實際行動,身體力行,恰到好處地運用到舞蹈中,並對舞蹈材料進行“藝術”性地“去粗取精”的加工改造。自從見到孩童嘿做嘿做,咿咿呀呀的一幕,夏冰試著用童稚的目光去“凝視”身邊的日常,覺得甚是有幸在生命中與一群神祗相遇。孩子一邊緩慢地走著神的步子,一邊隨意地扔著在他看來那麼平常的東西。他無端擲地的部分,讓夏冰這個跟在他的身後的人,急忙撿起來,視若珍寶。夏冰有了一個絕妙的主意,童謠舞蹈這種藝術表達方式比較符合自己的性情。就以龍船調、柏楊燈歌開場,老師唱著龍船小調歌美樂悠,像柳林深處的風聲,那若隱若現的鑼鼓,那正月元宵夜晚深處的召喚,一群孩子學習燈歌,把民歌、花燈、鑼鼓集中起來,那些童年的故事和奇思妙想,隨興所之,自由抒發,凝心加強土歌、土風、土情,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傳承《龍船調》的靈魂,以期輕盈地泅渡到舞蹈的彼岸。
在柏楊孩童舞蹈《龍船調的家》的啟發下,夏冰試圖捕捉這轉瞬即逝的力量,擷取下星星點點,製成亮片,鍍在身上,併為得到些許光芒而興奮不已,孩子咿呀學語,121121212,就像那個小孩子齊步走,小孩子學説話呀呀呀咿咿咿,一二呀呀,音節有趣,曉暢平白,朗朗上口,節奏鏗鏘。讓夏冰瞬間産生了節目名稱的靈感,就叫《依爾喲呀學燈歌》。這是一輛普通而樸素的舞蹈馬車,一路詩鼓歌鈴,叮噹作響,豐潤其中。
舞蹈靈感一旦被碰撞所點燃,將會釋放出巨大的能量。《依爾喲呀學燈歌》應該是遊戲的、天真的、拙樸的、自然的和意境的、神性的、空靈的、張力的,然後怎樣把他們組裝到一起,顯露出兒童舞蹈該有的樣子呢?夏冰就龍船調取材,直接引用名句,截取關鍵意象,轉用舞蹈主旨,化用舞蹈意境。安排一位領舞,既是演員,又是輔導員,她教孩子唱跳,帶出來一種可愛木偶的感覺,孩子悶傻勁兒顯示孩子天真稚拙中,從骨子裏萌動對文化、對地域,對土家的摯愛。孩子學燈歌,本身就是像小孩子上一年級從一加一等於二,那是自然的衝動和本能,類似描紅臨摹的過程,夏冰第一天給孩子上課,孩子一進學堂,原本的靈氣被緊張掩蓋,竟有點呆木,夏冰考慮到兒童身體發展的自然規律,以充沛的感情與熱情示範,動作力求舒展,短促有力,節奏歡快,表現出孩子活潑可愛的性格。通過潛移默化的作用,對孩童的心靈進行陶冶,孩子們自然活絡起來。夏冰的教學,利用早自習、晚自習排練,不僅不影響學習,反而讓學生學習精力更加充沛。舞蹈更是得以豐潤,抵達觀者內心。
當這些珍寶重新從枝條上長出芽來,整個作品積極向上,詩情盎然。感謝孩子,這個上天派來的使者,小到:一棵樹、一朵花、一滴雨滴、一粒砂;大到大愛:國、家、民族、道義、和平、真、善、美;它傳情達意,有著形態美、音韻美、內容美、意境美、內涵美、童趣美、純真美。感謝舞者,有了一種孩子們所特有的溫婉性格和贍蔚才華,二者的結合,血管裏流淌的是柔情和慈愛,目光裏閃爍的是欣喜和期許。憑藉的大人的心靈自然而然地貼近孩子的心靈,把大人的情感深深地融入孩子的情感,因而能夠輕捷嫺熟地抵達童心的勝境。
操千曲而後曉聲,舞蹈運思時,夏冰尊重民舞動作本身的功能,注重編創中的合理有序,稠密快慢、輕重緩急、強弱對比、高低遠近的相互關係,以及在動作形態中進行仔細的研究提純,自然而然地將人事、生活場景與自己聯繫在一起,在有意無意的對照之中進行相關的思考,把情感融入到動作中,時時解讀自己的心靈密碼,將靈魂深處的東西從舞蹈流出,被訴諸舞臺上,心情有種放置感,心靈有種歸依感,舞蹈《依爾喲呀學燈歌》中,每個觀者都在舞蹈中尋找自己,並找到自己,原生民歌的生命力,無時不刻地滲透民族的精神領域,源頭活水使視野開闊,柳暗花明。
“我想讓中國乃至世界人民都知道利川市柏楊鎮有這麼一群熱愛文化、熱愛當地民歌,熱愛非遺的農民藝術團,通過這個小小童謠舞蹈,把他們對文化的熱愛、對當地民歌的熱愛傳承下去,小窗口説大事兒。”童謠舞蹈在舞蹈門類裏相對小眾,但可以一粒沙中見天堂。道理簡單,很多磚瓦匠都能砌一間大房子,但能用一顆核桃雕出一座城堡的人則少之又少。柏楊的點與面很多,都是創編舞蹈時的材料,就像做一個陶罐,童年生活是泥巴和顏料。但陶罐做好了,它給人的內在的氣質與品格是純潔的童心的品質。唱童謠是快樂的,舞童謠的人,也是快樂的,為兒童舞蹈的人,悉心聽命于自己的童心和天然的秉賦,《依爾喲呀學燈歌》此舞一齣,孩子味兒滿滿,傳承寓意深深,生動鮮活,感染觀眾。
夏冰説:我輩有舞蹈家和良師益友的引領,有“根在沃土”的人生慾望,對於前輩名師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夏冰也一直有“做事的慾望”。民歌民舞不僅可以提高當地農民的精神生活,還可以修養他們的文化底蘊,更可以讓這種民歌深入人心,柏楊的這一方水土,這一方的農民勞動者,他們身上真的具有“太陽大的很”的精神,小到幾歲的孩子嘿作推船,大到80歲的老爺子矍鑠打鼓,都是那麼樂觀向上。傳承和編導歌舞《依爾喲呀學燈歌》根基也是由衷的。
創編《依爾喲呀學燈歌》歌舞詩劇的過程中,夏冰接觸到的每個人都滿腔熱忱,充滿激情。在利川柏楊壩鎮基層文化工作者的努力下,在柏楊壩鎮民族小學的大力支援下,傳承利川燈歌非物質文化,《燈歌》已進入柏楊壩鎮民族小學校園。夏冰還和一群熱愛兒童舞蹈的熱心朋友,組建了一個團隊,收集研究歌謠故事,經常交流作品。機緣,機遇,傳承燈歌,一旦被加以詩意地組合,別有一番意境,勾勒出一個浪漫多姿、處處充滿著希望、處處蘊藉著挑戰和轉機的多味人生。《依爾喲呀學燈歌》作品得以如期完成,要感謝他們百忙之中為舞蹈工作提供了諸多方面的幫助,在此向促成此舞的諸位致敬。
利川市柏楊壩鎮文體廣電服務中心主任、柏楊農民文化團團長陳秀麗,從2011年起多次組織民間老藝人走村串戶,鼓勵年輕人參與到團隊中來,再由年輕人去一帶一路的發展,最終將隊員平均年齡由55歲降到35歲,從當初的沒有年輕人到現在的擇優安排角色,被省文化廳命名全省百佳社會文藝團隊。陳秀麗不計報酬用最完美的舞臺效果來烘托劇目,既是主要演員又是行政同時兼顧舞臺道具,不管任何時候都希望守住《龍船調》的根,傳承民族文化的魂,從歌、從舞、從操,從各個渠道就向外推推廣。陳秀麗的女兒,隨時隨地把家中床當成一個小舞臺,跳《龍船調的家》,跳《山魂》,那種美妙的詩情從清徹如水的心靈深處發出,目光和心田被沖洗得乾乾淨淨。她認為有幸做為一個愛好舞蹈的工作者,更有幸進入了民族舞蹈的黃金時代。
利川市人大代表、利川燈歌市級傳承人、柏楊農民藝術團骨幹譚琴琴充分發揮領頭作用,一腔一調皆是情,燈歌傳承記心間,她師從陳文菊師傅學習燈歌,作為利川燈歌第十九代傳承人,譚琴琴領舞的廣場舞《新龍船調》《大姑娘美大姑娘浪》《啷們搞起》《龍船調的家》在省、州、市廣場舞大賽中均榮獲一、二等獎,登臺表演的“幺妹”形象深入人心。《依爾喲呀學燈歌》中的童真童趣,就是一溪清冽的甘泉,直抵人的心田,讓人回到那種純凈而唯美的世界,在那裏體驗互愛和不爭。能夠過上有詩意的生活,那便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譚琴琴説,舞蹈是收留精神美好的家園,以晶瑩的純潔,滋潤進入廣袤的世界,唯願終生與燈歌相伴,不負初心不負己。
在團長陳秀麗、骨幹譚琴琴等人的帶領下,柏楊農民藝術團是鄉鎮農民團體,與觀者同呼吸、共命運,同思索、共成長,特聘請知名歌曲專家創作創新歌舞《龍船調的家》、鑼鼓歌舞《圍鼓咚咚醉酒歌》、利川竹琴《武陵山下一面旗》、利川小曲《十八大光輝照柏楊》等一批節目,每年春節或元宵節在利川市民間文藝匯演中均獲全市特等獎、一等獎,大量的舞蹈作品獲全國、省、市各級獎項,滿抱滿抱,豐盛充盈。表演的燈歌《種瓜調》及民歌多次被特邀為中央電視臺《魅力12》、《民歌博物館》、《民歌大世界》、《民歌中國》等欄目錄製節目全國播放,肩負著傳承民歌民謠,浸潤滋養下一代的偉大使命,把滿懷的愛和深情,用獨特的舞蹈方式,風物放眼量。
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音樂文學學會會員、湖北省音樂家協會民族音樂委員會常務副主任、湖北省音樂家協會新興音樂群體工作委員會副主任、恩施州音樂家協會常務副主席、作曲配器合成的楊軍説:童謠舞蹈一定要單純,要乾淨,不但語言單純乾淨,意境也是單純乾淨。《依爾喲呀學燈歌》中擇取了燈歌裏面的叫《媽屋要來接》這首民歌,用襯詞伊伊呀呀呀單一的元素來唱,主要突出學的那個勁頭,我一如既往向那些傾注了心血智慧、為兒童寫出好童謠的人學習,負勢競上。楊軍代表作獲中國音樂家協會晨鐘獎、中國傳統節慶歌曲創作大賽金獎、全國原創歌曲創作比賽金獎、湖北省屈原文藝獎、湖北省“金編鐘獎”等數十項榮譽,熾烈淳樸的故鄉情懷,浸潤民族精神的精髓,肩鴻任鉅,擼袖軒昂。
依爾喲呀學燈歌,美兮燦兮金銀梭,一顆童心之上,展現出的是一幅美兮善兮燦兮的圖畫,讓童謠舞蹈的海浪,捲起更多心雪
原文連結:
https://e.gmw.cn/2022-01/11/content_354415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