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弦和
在北京朝陽區呼家樓北京汽車製造廠北廠宿舍區有一幢不起眼的建築,被稱作“北汽禮堂”,它沒有特殊的造型,卻見證著北京汽車工業的發展。
改革開放初期,有一群熱愛話劇藝術的青年,曾在這裡留下青春歲月。那時,我們夫婦曾在這裡做教學輔導,見證了這群北汽青年對藝術的追求。40多年過去了,我依然記得那些朝氣蓬勃的面孔,記得他(她)們的名字。他們自豪地説:我們是“北汽話劇人”。
領頭的骨幹叫閆敏,是當時廠裏人武部工作人員。他身高一米八,聲音渾厚,給人的第一印像是帥氣、精力充沛。閆敏會背誦許多詩詞,頗有朗誦天賦。更難得的是,他有出色的組織能力,各工種各部門喜歡藝術的工人都是他的好朋友。在廠工會的支援下,北汽話劇隊很快就組成了。
作為教師,我們給他們選了一個小話劇《三月春風》,反映的是改革開放給社會帶來的變化,充滿著生活樂趣,真實又自然。劇中人物均是生活中熟悉的人:街道幹部、熱戀中的青年、貼廣告的小夥子、普通居民等。排演也簡單,沒有布景,二道幕前即可表演。道具均是手持的,拿兩根柳樹枝就變成小樹,立正站直就像電線桿,兩人拉起一根繩就可以曬被子。街道幹部臂戴紅袖標巡視檢查,發現不正之風立即出面制止。小話劇《三月春風》充滿著喜劇色彩。他們認真排練、反覆練習,有人下班後來不及吃飯就直接趕到劇場排演。
1982年,上海電影製片廠著名導演謝晉給我打電話説:“電影《秋瑾》正在北京拍攝,需一批群眾演員,你幫我找一下。”閆敏自告奮勇地帶著十余位“北汽話劇人”前往拍攝現場,卻沒想到劇組要求群眾演員都要剃光頭!要知道,群眾角色只是短暫出現,在影片中體現時代背景,烘托現場氛圍,字幕上都不會出現名字,他們會同意嗎?就算是年輕的小夥子,把滿頭茂密的頭髮剃光,在當年也需要一定勇氣。
又是閆敏帶頭,二話不説,第一個剃成光頭,所有參加拍攝的“北汽話劇人”也跟著剃,無一例外。謝晉導演對我説:“他們太愛演戲了,每個人都表現得很好!”拍攝完成後,謝晉導演主動與這些“北汽話劇人”合影留念。
話劇藝術要求演員“德在先、戲為天”,學習話劇藝術的過程,也是陶冶情操、提高修養的過程。這批“北汽話劇人”堅守著對話劇藝術的熱愛,不僅在本職工作崗位上成績優異,還用話劇藝術豐富著工廠的文化生活。
後來,閆敏的才華被專業人士看中,成為北京電視臺專職的新聞記者。他參與採訪的黃河漂流活動,是世界探險史上的一項創舉。他參加北京市委組織部主辦的“黨旗下的風采”電視演講,獲得一等獎,還被評為北京市百佳優秀記者。
“北汽話劇人”時常回憶這段難忘的時光,學習話劇藝術是他們人生中寶貴的經歷。女隊員韓志蘭從北汽走上科研崗位,到了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工作,退休後專程從瀋陽來北京看望我們,一見面就對我夫人張筠英説:“張老師,我永遠忘不了你!”筠英怔了一下,韓志蘭講述了原由:“我剛進北汽話劇隊時,心情並不好。因為家裏女孩多,我一直不被重視。你輔導我朗誦《荷塘月色》時,告訴我要體現對美的追求,人在憂鬱時要想到美,要看到希望,這句話我一直記得!《荷塘月色》我現在還會背誦……”她説,“北汽話劇人”改變了她的性格,也改變了她的命運。
“北汽話劇人”的上級領導是時任廠工會負責人的陳福蘭,熱愛話劇藝術的她,後來把兒子培養成了北京電視臺出色的主持人。隊員劉德才不僅能説會演,還刻苦學習攝影技術,現在已成為北京演藝進修學院的主講教師。隊員劉慶生是我學習開車的教練,幫我在副駕駛上加了剎車,陪我在不同路段訓練,使我成為在1988年就拿到駕駛證的老司機。
當年的那批“北汽話劇人”的主演米清河、楊志廣、徐利平、楊志忠等人至今仍在為話劇事業、朗誦藝術做著貢獻。40年彈指一揮間,如今追憶起與“北汽話劇人”一起度過的時光,眼前就出現一邊吃肉夾饃就涼白開,一邊排戲的情景,那段歲月仿佛就在眼前。
原文連結:
https://bjrbdzb.bjd.com.cn/bjrb/mobile/2021/20211203/20211203_014/content_20211203_014_1.htm#page13?digital:newspaperBjrb:AP61a92492e4b04441fdc9b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