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精彩瞬間

北京國際音樂節:用音樂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

發佈時間:2021-10-28 10:52:41 丨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丨 責任編輯:高彬


北京國際音樂節:用音樂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

第二十四屆北京國際音樂節資料照片 北京國際音樂節供圖

中新網北京10月27日電 (記者應妮)6天24場精彩演出,日前閉幕的第二十四屆北京國際音樂節以“大師與紀念”為主題,匯集國內頂尖交響樂團、音樂家呈現經典,同時一批優秀的中國青年音樂家登上音樂節廣闊舞臺。

在大師“對話”中打造“中國概念”

2021年,適逢斯特拉文斯基、馬勒、維瓦爾第、聖-桑等多位西方作曲家的紀念年,北京國際音樂節以“大師與紀念”為主題,以交響樂、室內樂、歌劇和電影交響音樂會等多種形式紀念巨匠們。北京國際音樂節藝術委員會主席余隆坦言,今天的所有音樂家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繼續前行,而音樂史上的諸多大師,就是我們的巨人,是古典音樂文化的根基,紀念他們就是在不斷夯實我們每一代音樂家腳下的路。

北京國際音樂節:用音樂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

第二十四屆北京國際音樂節資料照片北京國際音樂節供圖

音樂節期間,指揮家景煥與廣州交響樂團、小提琴演奏家徐惟聆、柳鳴共同呈現陳其鋼與聖-桑的音樂對話,展現東西方音樂家對於“浪漫”的不同定義。

上海交響樂團在指揮家楊洋的帶領下與歌唱家袁晨野、黃英,小提琴家柳鳴和大提琴家朱琳,將觀眾帶回1911年,共同紀念馬勒離世110週年和中國老一輩作曲家、教育家丁善德誕辰110週年,兩位中外大師在“生活的歌唱”中“對話”。第十次參與北京國際音樂節的上海交響樂團也在演出當晚獲得北京國際音樂節“年度藝術家”榮譽。

譚盾與斯特拉文斯基的名作同臺上演,這兩位作曲家相隔1個世紀同臺對話,為觀眾們完整展現了這兩位作曲大師關於“現代”的不同定義。

“對話”縱覽東西音樂文化,北京國際音樂節以呈現歌劇、室內樂、芭蕾音樂等多種方式繼續著對大師的紀念。芭蕾電影《羅密歐與朱麗葉》和廣州交響樂團的現場音樂演繹在音樂會上相遇,集合聽覺和視覺雙重享受的同時,也向俄羅斯作曲家普羅科菲耶夫致敬。午間音樂會上,紀念皮亞佐拉的吉他與單簧管旋律肆意流灑。在三里屯紅館,紀念斯特拉文斯基、維瓦爾第的主題音樂會與時尚潮流不期而遇。北京國際音樂節讓觀眾感受到對大師的敬意與情懷有著豐富的表達方式。

最值得一提的是,歌劇《浪子的歷程》面世七十年以來,終於在北京國際音樂節與上海交響樂團的聯合製作下,以“雙城首演”形式完成了精彩的中國首演。

作為中國第一個專業古典音樂節,北京國際音樂節對於中國古典音樂市場的最大影響無疑在歌劇領域。綜合了戲劇、文學、音樂、舞美的歌劇被譽為“舞臺藝術皇冠上的明珠”,而在製作和演出上的巨大成本以及語種、文化的客觀限制也讓歌劇藝術在任何一個非古典音樂源起國的傳播都頗具困難。然而,北京國際音樂節在短短二十年間就上演了超過50部歌劇,其中還包括近30部歌劇的中國首演。世界歌劇史上眾多不容錯過的“核心文獻”通過北京國際音樂節的舞臺得到了高水準的華麗綻放。

北京國際音樂節:用音樂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

第二十四屆北京國際音樂節資料照片北京國際音樂節供圖

用音樂講述“中國故事”

在閉幕音樂會上,北京國際音樂節委約作曲家譚盾創作的二胡協奏曲《火祭》首次演出。

其中最特別的是,擔任樂曲獨奏部分的陸軼文要同時演奏二胡和奚琴,後者正是二胡的前身,與二胡之間最明顯的區別在於奚琴有三根弦。這是譚盾根據敦煌壁畫設計複製的樂器。譚盾先是請泉州的老藝人做出了樂器的雛形,然後在上海民族樂器廠進行了工業化、科學化的嘗試,讓奚琴能真正發出了古老而質樸的聲音。演奏時需要用大拇指撥動其中一根弦。這種彈法,卻是譚盾向一位老人家請教得來的。他透露,某一天自己走出北京燈市口地鐵站,正好遇見一位盲人在拉二胡。讓人感慨的機緣發生了,譚盾仔細一看,老人手中的二胡恰好是三根弦,隨即便向老人請教如何彈奏。

在譚盾看來,“樂器就是人類的歷史。樂器斷了,歷史也就斷了。”奚琴與二胡見證著中國音樂的發展傳承,譚盾希望通過它們與交響樂團的並置,以及與斯特拉文斯基的對話,“讓中國看到世界,也讓世界看到中國”。《火祭》的創作中運用了貴州、雲南、湖南的民族音樂、古代儺戲和祭祀音樂,充滿了對中國文化與美學的挖掘繼承。演奏時,譚盾把整個樂隊分別佈置在二樓觀眾席和舞臺上,前者站,後者坐,正如唐代樂伎中的立部與坐部。全曲推進中,各種奇妙的聲響出其不意地在劇場的各個位置環繞傳出。譚盾與樂手們有時也要“發聲”歌唱,悠長的吟咏更增添了作品悠遠空謐的況味。

事實上,北京國際音樂節從舉辦伊始就不遺餘力扶持中國音樂家,上演中國作曲家的委約作品。郭文景、陳其鋼、葉小綱、譚盾等人的專場音樂會紛紛上演,趙季平、鄒野、張朝、劉索拉等中國作曲家的作品陸續登臺。

余隆認為,要用西方人能夠接受的方式,把中國的故事、中國的文化講給他們聽。而交響樂和歌劇正是傳播中國文化的最好方式。“古典音樂這個行業絕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而應該是一個薪火相傳的過程。”讓世界了解中國聲音,讓更多優秀的中國作品和中國音樂家走上世界的舞臺,北京國際音樂節一直在踐行著這一點。

北京國際音樂節:用音樂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

第二十四屆北京國際音樂節資料照片北京國際音樂節供圖

將跨界和公益進行到底

今年,音樂節的大門繼續向孩子們敞開。“00後”指揮家金鬱礦執棒由自己和同學們成立的新古典室內樂團在中山公園音樂堂奏響了聖-桑《動物狂歡節》,這是一部相當適合給孩子們聆聽和演繹的作品。

今年9月下旬,經過公開招募和面試,北京國際音樂節選拔了4位小琴童,參與作品中兩個鋼琴聲部的演奏。而在這次公益兒童專場音樂會的全部策劃過程中,通往音樂世界的大門,始終向所有孩子敞開:無論來自專業院校還是普通學校,都可以報名參加面試;正式演出的門票也採用了免費預約的方式。“讓更多孩子參與進來,是我們舉辦公益活動的初衷。音樂從來是不設界限的。”北京國際音樂節節目總監涂松説。

公益子項目——京港澳青少年音樂藝術嘉年華也在本屆音樂節首次舉辦並完美收官。京港澳青少年交響樂團在中央音樂學院附中音樂廳,與著名指揮家楊洋、小提琴家呂思清、中央音樂學院附中校長、大提琴演奏家娜木拉共同呈現了一場精彩的成果展示音樂會。

北京國際音樂節:用音樂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

第二十四屆北京國際音樂節資料照片北京國際音樂節供圖

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桑植民歌、張家界陽戲也登上了今年音樂節的舞臺。

“我們從來沒有把自己定位成北京‘古典’音樂節。”北京國際音樂節藝術總監鄒爽説。從2010年開始,肯尼·加瑞特、崔健、羅大佑等爵士、搖滾名家都曾在音樂節留下過精彩瞬間。今年,在三里屯北區紅館,一台融匯流行、藍調、爵士等多種風格的音樂會見證了著名歌手成方圓的溫情回歸。跨界的碰撞始終在發生,不斷拓展著音樂節受眾的外延。

原文連結:

http://www.chinanews.com/cul/2021/10-27/9596526.shtml

聯繫專線    商務合作    郵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