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索菲的抉擇》海報
龍曉初
喜歡古典音樂的樂迷,一定在《索菲的抉擇》中聽到了舒曼的鋼琴套曲《童年即景》。怎麼會聽不見呢?它在電影中出現的頻率那麼高。
自1939年發行第一版以來,科普蘭的《如何聽懂音樂》影響已有七十多年。在過去的年代中,人們對包括古典音樂在內的各種音樂形式的興趣與日俱增,聽音樂的數量和品質都發生了變化。但是音樂“怎樣聽”“聽什麼”,如何聽懂,這個問題始終存在。一個真正的音樂愛好者有一種從不滿足的慾望,希望了解音樂的所有表現形式,無論古老的還是現代的。他們不會把對音樂的享受只限制在巴赫、貝多芬和勃拉姆斯的時期。另一方面,讀者也許會覺得,已經有了對公認經典作品的認知就足夠了。但是讀了本書你會發現,欣賞亨德爾賦格的“問題”和欣賞欣德米特的類似作品還是有區別的。當然,它們有一種根本的相似性。
比如我們試分析一下舒曼的鋼琴套曲《童年即景》,它由13首鋼琴小品組成,最為大家熟知的是第七首《夢幻曲》。《索菲的抉擇》沒有選擇《夢幻曲》,而是選擇了第一首《異國和異國的人們》以及第四首《孩子的請求》。
斯丁戈租住進這棟磚紅色的美麗小樓的當晚,就收到了樓上的房客索菲和內森共進晚餐的邀請。在陌生的環境裏面對陌生的鄰居,斯丁戈都沒有想好要不要接受邀請,就窺到了內森大爆粗口責難索菲的場面。怒氣沖衝的內森奪門而出,約定的共進晚餐當然也就化為泡影。不過,對斯丁戈而言,能否共進晚餐並不重要,解開籠罩在索菲和內森關係上的重重疑惑,才更重要。然而,電影並不著急告訴斯丁戈和銀幕外的我們,前一秒鐘還如膠似漆的一對情侶何以轉瞬之間就發生了如此巨大的衝突,一個蒙太奇之後,我們看見重新回到索菲身邊的內森伏在索菲的腿間痛哭不已,而索菲呢?被內森罵成“臭婊子”的索菲像母親一樣用掌心一遍遍撫觸著內森的後背,繼而擁他入懷。這時的背景音樂,就是舒曼《童年即景》中的第一首《異國和異國的人們》。電影用音樂暗示,索菲或者內森來自異國他鄉嗎?果然,索菲是內森從圖書館裏“撿”回來的波蘭難民,當時,正在向管理員詢問埃米莉·迪金森詩集的索菲因體力不支暈倒在地。是內森的愛和精心照顧,讓幸運地逃出納粹集中營的索菲,慢慢地像玫瑰一樣綻放,她怎麼能不原諒內森對自己的誤解和責難呢?只是,索菲的回憶要到電影的後半部才出現,所以,當索菲、內森和斯丁戈從遊樂場盡興遊玩回到住處後,相擁而坐的索菲和內森又在舒曼的《童年即景》第四首《孩子的請求》中溫暖彼此時,我們不由得感到疑惑:舒曼回憶童年的作品《童年即景》,怎麼就成了索菲和內森修復心殤的良藥?
答案就在接踵而來的索菲的三段回憶裏。第一段回憶中,索菲是父親的女兒也是父親的秘書,總在打字機旁幫忙將父親的口述記錄下來。正因為此,索菲知道父親是個反猶太主義者。父親對猶太人的態度讓索菲很有負罪感,可悲的是,父親並沒有因為自己對猶太人的態度而逃脫納粹的迫害,在索菲的眼前,父親和丈夫慘死在納粹的槍口下。第二段回憶中,被關進集中營後,因為父親對她的語言訓練和秘書能力的訓練,索菲得以脫離人間地獄集中營的營房,僥倖成為德國軍官的秘書。索菲應該感謝父親無意間教給她的那些能力嗎?也許。可就在她的眼皮底下,被父親痛恨的猶太人正在納粹的淫威下茍延殘喘、命如草芥,如此殘暴的現實,讓索菲生出自己也是納粹幫兇的痛悔。第三段回憶中,漂亮的索菲懷抱女兒手牽兒子走在猶太人前往集中營的隊伍中。一口流利的德語能夠幫助索菲向德國軍官申辯她和她的兒女並非猶太人,在那個瞬間,索菲有沒有覺得一個非猶太波蘭人要比猶太人幸運?聽過索菲的申辯後,德國軍官允許索菲在一雙兒女中選擇一個留在身邊……她怎麼會想到,留在身邊的兒子最終還是難逃一死。在納粹眼裏,波蘭人與猶太人一樣命不足惜,這就是殘暴的世界對索菲的暴擊!
九死一生的索菲在她以為的人間天堂美國,在天堂裏的天堂——美國的圖書館裏,因為將女詩人迪金森錯念成了狄更斯而被圖書管理員鄙視。遭遇這個打擊後,索菲緊抓住世界的手,鬆開了。假如沒有內森相救和相助,這世上恐怕就沒有《索菲的抉擇》了。與內森相依為命後,索菲發現自己所愛的人患有精神疾患嗎?電影沒有交代。但是,總在瞬間崩潰的內森,到底讓索菲承受不住了,這一對命運不由自主的伴侶在一次次相愛相殺後決定,回憶著童年幸福告別這個猙獰的世界。
原文連結:
https://bjrbdzb.bjd.com.cn/bjrb/mobile/2021/20211026/20211026_016/content_20211026_016_1.htm#page15?digital:newspaperBjrb:AP61770bd2e4b023337eeb59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