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與觀眾,市場與藝術,是格格不入,還是相愛相殺?
電影《蘭心大劇院》秉著“婁燁+鞏俐”的配合,從10月15日上映,到19日,只獲得了1600萬票房,而晃動的鏡頭、多時空轉換的敘事以及黑白影調的使用似乎構成了市場與藝術、導演與觀眾,甚至觀眾與觀眾之間的一道道厚障壁。
導演的個性化表達與觀眾的審美接受之間到底應該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
對於愛好藝術的人來説,或許在“糾結”的中國電影中難以尋覓答案,但穿越時空,在烏鎮戲劇節,作為戲劇票房保障的導演孟京輝和橫跨電影與戲劇的黃磊,在與新生代戲劇人的對話中,有意無意地給了人們參考答案。
在中國,“影”與“戲”從來沒有徹底割裂過,所以“影”中的困惑,也不妨在“戲”中尋找答案。
票房1600萬低於預期
“蘭心”有恙:觀眾評價“天上地下”
時隔兩年,《蘭心大劇院》終於在10月15日上映,“婁燁+鞏俐”的新鮮搭檔讓影片期待值頗高,目前影片豆瓣評分7.4,票房超過1600萬不敵預期。這個票房其實並不意外,對於文藝片影迷來説,賈樟柯、婁燁、畢贛這樣的文藝片導演只需要靜下心來好好拍電影即可,票房市場與電影品質想兼美,對他們來説還是一大難題。
有趣的是,《蘭心大劇院》的票房失利再次證明,對於文藝片而言,“文藝青年”雖然有助於口碑,但是在大院線裏上映,想要高票房,還是要靠一般大眾。而普通大眾和所謂的“文藝青年”的審美與欣賞口味,在文藝片的體驗與認知上,還真是存在著迥異的差別,《蘭心大劇院》就是個有趣的例子。
普通觀眾:鏡頭晃得頭暈
“文藝青年”:婁燁風格就是要你暈
電影《蘭心大劇院》改編自虹影的小説《上海之死》及橫光利一的小説《上海》,由婁燁導演,馬英力編劇,鞏俐、趙又廷主演。影片講述了1941年,著名演員于堇(鞏俐飾)為了出演她的舊愛譚吶(趙又廷飾)執導的話劇《禮拜六小説》而回到上海,卻引起各方勢力對她動向的密切關注,想要打探出她此行的真正目的。一個女人的命運被時代緊緊牽引,戲裏戲外敵我難分,暗流涌動下她迎來了一個改變世界的抉擇……導演婁燁首次把鏡頭對準了“孤島”時期的上海,描繪了一個複雜多變的時代轉折。
《蘭心大劇院》中,婁燁的影像依舊是其標誌性的手持攝影風格,很多觀眾不適應,會因鏡頭晃動太厲害,看得頭暈。婁燁上部作品《風中有朵雨做的雲》上映期間,片方曾發佈觀影指南,告知觀眾電影中有部分鏡頭有一定“特殊性”,可能會導致在觀影過程中出現“暈眩感”,建議觀眾“儘量購買3排以後的座位觀影”。指南更是直接説明片長124分鐘,觀看一次本片,相當於“坐12次跳樓機、24次過山車、41次海盜船或是喝十杯濃縮美式”。
對於“鏡頭搖晃”問題,婁燁曾解釋説,手持攝影是因為一方面演員在空間上的自由發揮,給攝影機的調度帶來了一定挑戰,另一方面出於自己對“記錄式”攝影的追求,讓演員能夠最大限度地“活”在角色之中,展現出最真實的角色狀態。
“文藝青年”顯然比普通觀眾更能接受鏡頭搖晃,婁燁的不少粉絲更是熱愛他的“搖晃”風格,認為並非是婁燁在“炫技”,而是為劇情服務,像《蘭心大劇院》中,手搖式鏡頭,“讓影片充滿著動蕩和不安。每個人都在奔跑在逃命,而平靜只是它暫時的偽裝。”
普通觀眾:劇情到處是bug
“文藝青年”:故事高級,這才是電影敘事
《蘭心大劇院》中多方勢力糾纏,鞏俐飾演的于堇遊走于明星與間諜之間,加上戲中戲的結構,使得影片故事很飽滿,打碎了時空,不少“文藝青年”對故事表示認可,認為是部保持了“文學性”的電影佳作,婁燁的敘事手法也很高級。
但是,普通觀眾對劇情則頗多詬病,認為影片bug很多,人物性格、身份與動機並不合理,因此很多情節不好讓人理解,或許是剪輯的原因,一些情感部分被剪輯得支離破碎且不融于劇情,有些莫名其妙。
普通觀眾:黑白片看著不舒服
“文藝青年”:黑白片帶有強烈的沉浸感
《蘭心大劇院》是一部黑白影片,影片在上海首映時,坐在觀眾席的鞏俐發現個別畫面有著偏紅的跡象。第一時間找工作人員進行溝通,得知是因為設備問題造成的,無法更改。在觀影結束後,鞏俐向觀眾致歉,因為她認為這影響了觀眾的觀感,並連續兩次鞠躬。
片中扮演鞏俐前夫的張頌文在日前的第11屆北京電影節鞏俐大師班上還講了一段花絮,他説拍《蘭心大劇院》印象最深的是做造型的時候對衣服的顏色搭配十分講究,後來自己到了威尼斯電影節看了首映,才發現是黑白電影。“我們的造型總監從很多地區找來一百年前的衣服,還告訴我們這個顏色搭配那個顏色的意義是什麼。結果到了威尼斯,我才知道這是一部黑白電影……他們説你不知道嗎?我説沒人告訴我。”
對於黑白片,一些普通觀眾並不是很認可,黑白+晃動,讓他們的觀影體驗並不舒服,有觀眾説那段槍戰戲看得眼睛不舒服,還有觀眾認為黑白片加深了沉浸感,對於片中過多的吸煙鏡頭感到不適:“每個人物都吸煙,是的,是每一個,特務頭子吸煙、文青導演吸煙、美女特工吸煙、大堂經理吸煙、養父吸煙、于姐每次交流都煙霧繚繞,是每一次。”
而更多的“文藝青年”則對影片的黑白基調大加讚賞,認為拍出了孤島時期上海的迷幻味道,給人強烈的氛圍感,讓觀眾投入到影片所營造的情緒中,而且黑白片,在弱化了視覺感官的同時卻也強化了聽覺感官,影片沒有用傳統主觀的配樂形式,槍聲、雨聲、爵士樂等等,更容易讓觀眾感同身受。
總之,《蘭心大劇院》的口碑分化嚴重,喜歡《蘭心大劇院》的觀眾想二刷三刷,不喜歡的觀眾甚至想中途就離場,而為觀眾帶來電影可能性的探討空間,可能正是《蘭心大劇院》的價值所在。文/記者肖揚
原文連結:
http://www.xinhuanet.com/culturepro/20211020/ac9f7c250aeb4000b524a1d6b39dc7da/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