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高倩)2002年,第五屆北京國際音樂節,一場名為“蝶戀花”的音樂會,首次把作曲家陳其鋼的名字印在了音樂節的節目單上。也是在這屆音樂節,“中國概念”被首度提出,並延續至今。2021年,陳其鋼70歲,法國作曲家聖-桑辭世100年。在這個特殊的交匯時刻,第二十四屆北京國際音樂節用他們最擅長的語匯,邀請兩位作曲家進行了跨越時空的對話。
昨晚,“如戲人生”聖-桑與陳其鋼交響作品音樂會在中山公園音樂堂上演。指揮家景煥執棒廣州交響樂團,攜手小提琴家徐惟聆、柳鳴上演了聖-桑與陳其鋼的4部作品。
“聖-桑是一位非常有趣的作曲家,他總是能在生活中找到有意思的事情,音樂也有著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景煥説。與此截然不同的是,陳其鋼的作品非常深沉,有時聽起來甚至是“悲觀”的。在同臺的對比中,兩位作曲家的個人特質被極致彰顯。
陳其鋼的交響前奏曲《京劇瞬間》拉開了整場音樂會的序幕。這部作品極具個性的色彩和詮釋,超越了關於“京劇”的固有印象。他的另一首作品《如戲人生》則用極為現代的音樂語言傳達著人生哲思。有感於作品的標題“人生”和音樂本身,景煥想過很多,“這部作品中,5個音、7小節重復了139遍,但重復中也有變化。”景煥覺得,這很像漫長生活的本質。深度結合西方作曲技法與中國審美,正是陳其鋼的突出特點。
徐惟聆、柳鳴分別與樂團合作了聖-桑《第二小提琴協奏曲》和《第三小提琴協奏曲》。不同於後者,《第二小提琴協奏曲》明顯冷門許多,直到2012年,它才由徐惟聆首次在中國奏響,難演,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徐惟聆介紹,這部作品誕生在聖-桑的青年時代,“作曲家精力旺盛,怎麼難就怎麼寫,技術分量特別重。”第三樂章尤其高難,經驗豐富的徐惟聆全神貫注,用堪稱“輝煌”的手法演足了炫技段落的飽滿張力。
除了演奏方面的成功,同樣讓景煥感慨的是,這臺演出見證著音樂的薪火傳承。上世紀八十年代,陳其鋼赴法國留學深造,成為音樂大師梅西安的關門弟子,而聖-桑曾是梅西安的老師。徐惟聆與柳鳴也是一對師生。如今,小荷早露尖尖角,在北京國際音樂節,95後柳鳴已兩度摘得青年音樂家大獎。
原文連結:
https://bjrbdzb.bjd.com.cn/bjrb/mobile/2021/20211012/20211012_008/content_20211012_008_6.htm#page6?digital:newspaperBjrb:AP61649385e4b08aed9d864e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