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師名家

彭青蓮:文藝工作者一定要內外兼修

發佈時間:2021-09-15 09:47:22 丨 來源:光明網 丨 責任編輯:書海


彭青蓮:文藝工作者一定要內外兼修

彭青蓮近照光明圖片

【走近文藝家】  

光明日報記者劉平安

她是楚劇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楚劇代表人物。微信朋友圈裏看似波瀾不驚的日常,卻濃縮著她日復一日的堅守。從藝50年,她一直“為人民而唱”。如今,她把大部分精力轉移至台下,精心培育著楚劇的未來。她希望青年演員不要只做戲匠,要做文藝工作者,內外兼修,德藝雙馨。

點開楚劇非遺傳承人、表演藝術家彭青蓮的微信朋友圈,幾乎所有動態都與戲曲有關,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她指導青年演員排練戲曲的日常。

2021年9月6日:“上午跟青年演員楊悠、劉旋、夏芬排練,中午接著為徒弟何菲錄音把關,連續7個多小時囉唆。累中充滿著濃濃的期待……”配圖是幾位青年演員跟樂隊排練,彭青蓮在旁指導。

8月17日:“回漢了,多日的疫情波動讓我們彼此牽掛,放不下青年演員的唱腔,正好線上授課。看到夏芬、劉旋、楊悠、楊林、田肖肖、張瑩的進步,老師表面不説,卻暗自高興!等來日落地排練,我們再相見。”配圖是微信視頻群聊的截圖,圖中,彭青蓮在為幾位學生演示唱腔。

7月27日:“教得認真,學得刻苦,行話説:‘冬練三九,夏練三伏’。”配圖是排練室中,學生跟著彭青蓮打磨動作細節。

朋友圈裏看似波瀾不驚的日常,卻濃縮著彭青蓮日復一日的堅守。認識她的人都知道,楚劇就是她的生活,她的生活也幾乎全都與楚劇相關。

今年是彭青蓮從藝50週年,出版社專門為她做了一本圖文畫冊。回顧50年藝術人生,彭青蓮感嘆“一路走來實屬不易”,但是“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有戲迷憂心楚劇的未來,問:還會有下一個彭青蓮嗎?她沒有直接回答,她想用實際行動給出答案。

翻開圖文畫冊,彭青蓮50年的藝術人生徐徐展開,而那些烙在她腦海中的畫面比一些圖片還要清晰。

1971年,一位14歲的小姑娘跨過長江,奔向了湖北省楚劇團(現湖北省戲曲藝術劇院)的懷抱。和所有戲曲名家大家的開蒙經歷一樣,小姑娘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濕了多少衣衫,又挨了多少板子,飽嘗苦中苦,她堅持下來成了人中龍鳳。

“那時候常常過年唱大戲,雖是寒冬臘月,寒風凜凜,冰天雪地,但是完全不影響老百姓看戲的熱情。”彭青蓮回憶説,“一説哪要唱戲,十里八鄉的人天不亮就背上乾糧上路了,還有人用自製小火爐裝上一塊炭提著。”彭青蓮印象最深的就是台下黑壓壓的人群。有一次演出也是在寒冬臘月,台下坐滿了人,連斜坡上也是人頭攢動。“當時農村還流行‘送腰臺’(也作‘送幺臺’,戲唱到半中腰,主家或邀請方敲鑼打鼓,鳴鞭放炮,將雞鴨魚肉、小吃等禮物送上臺),他們要從中間開出一條道。那天,人多得根本挪不動,‘送腰臺’的人急了就不斷放鞭炮,生生‘炸’出了一條路,斜坡上,有的觀眾被擠下去滾了一身泥。”彭青蓮説,真是又心疼,又感動,無以為報,唯有忘掉嚴寒,用好的表演回報他們的熱情。

連唱兩個月的大戲,演員最怕的就是傷病,但是沒人能保證傷病繞著走,彭青蓮也不例外。病了怎麼辦?接著唱,“老百姓跑了幾十里路來聽你唱戲,你一句生病不唱了,怎麼對得起他們”。有一次彭青蓮帶病唱完一場戲後,剛到後臺就倒下了。但是台下觀眾不知道,還在高喊著返場加唱,彭青蓮咬牙站起來,一上臺又是生龍活虎、光彩照人。這樣的“硬撐”在彭青蓮的身體上刻下了一些傷痕,但她絲毫不覺得後悔。

不後悔的另一件事是文化進修。1986年,通過緊張的備考,彭青蓮考入了中國戲曲學院。那一年,她的女兒尚在襁褓,遠赴北京求學的彭青蓮承受著剜心之痛。彼時,交通和通信都不方便,放假回去已是半年之後。“剛回去,到婆婆家見女兒的畫面至今如在眼前。婆婆在安靜地做針線活,她的身後,一縷陽光輕撫著熟睡中孩子的小臉。婆婆見到我很驚喜,趕忙去叫孩子,一遍遍跟她説‘這是媽媽’‘叫媽媽’,我也激動地迎上去抱她,但她一直往後躲,最後擠出了一句‘阿姨’。”回憶起求學時期的心酸往事,彭青蓮泣不成聲。但是,兩年的深造對於急需文化給養的戲曲演員來説多麼難得啊。“系統學習了京劇、崑曲,中國戲曲史、世界戲曲史,還有名劇欣賞、戲曲理論,觀摩了各種大型演出,與各省市、各劇種的同學深入交流,尤其對政治理論、中國歷史等進行了深入學習,兩年的大學生活真是讓我大開眼界。”彭青蓮説,正是這樣一段經歷,讓她對戲曲傳承與創新有了更全面的認識,對新人的培養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50年的藝術人生中,彭青蓮臺上台下都在演繹著大戲好戲。臺上,主演摺子戲專場《趕會》《雙玉蟬》《逼休》摘得第二十屆中國戲劇“梅花獎”,主演《娘娘千歲》獲第十一屆文華表演獎,功成卻未身退,她一直堅持把精品節目奉獻給觀眾。台下,作為黨的十九大代表,她積極參政議政,宣講黨的十九大精神;作為楚劇非遺傳承人,她視學生為珍寶,多年來培養出何婷、何菲、夏芬、劉旋、田肖肖等一批優秀的青年演員,逐漸在楚劇舞臺上挑起了大梁。

近年來,彭青蓮的演出已大幅減少,她把更多精力轉移到台下,專心培養新人。除了一些必須由她親自出馬的大戲,彭青蓮希望把更多機會留給年輕人。當然,她的要求歷來嚴格。演出其代表作《蝴蝶杯》《雙玉蟬》時,青年演員唱前半段,她唱後半段,常常能看到化裝時和登臺前,彭青蓮還在旁邊爭分奪秒地説戲,“比自己唱戲還緊張”。彭青蓮深知一個演員的職業修養、文化素養何其重要,她始終嚴格要求自己,又對年輕人寄予厚望,她希望青年演員不要只做戲匠,要做文藝工作者,內外兼修,德藝雙馨。

採訪當晚,六點剛過,彭青蓮提出,其他問題可否再約時間,“七點要給學生上網課,既要講,又要演示唱腔和唸白,需要用嗓子”。學生大過天,戲曲傳承,彭青蓮一直在路上。

《光明日報》( 2021年09月15日13版)

原文連結:

https://news.gmw.cn/2021-09/15/content_35164319.htm

聯繫專線    商務合作    郵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