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藝術沙龍

如果用一種不聚焦的眼光看向過去

發佈時間:2021-09-03 09:47:19 丨 來源:北京青年報 丨 責任編輯:曉程


陳逸飛黃河頌 1972年布面油畫

冷軍肖像之相-小姜 2011年布面油畫



宗其香北京市人民游泳場 1955年布面油畫

◎阮晶京

2021年8月21日,“生命驚奇:泰康保險集團25週年藝術收藏展”在北京嘉德藝術中心拉開序幕。這是泰康收藏繼2011年于中國美術館首度亮相,2015年武漢大學萬林藝術博物館呈現編年脈絡,2019年集中展示1942年以來的歷史性人文景觀之後,第四次同公眾見面。和以往幾次收藏展相比,“生命驚奇”的展品時間跨度最長,匯集遠至良渚文化期、近至當代的70余件藝術作品,其中有超過50%為首次亮相。

泰康收藏基於對藝術史的梳理和視覺邏輯的建構,強調不同時期的藝術作品對社會和歷史的反映和互動——既有社會變遷的反映,也有藝術本體的時代發展。通過藝術講述中國從一個傳統的古代農業國家,轉變為一個充滿活力的現代化社會的發展歷程,以更寬廣的視野和更深邃的研究講述現代中國的故事。

講述現代中國的故事,當然要從講現代中國人的故事開始。穿行“生命驚奇”展廳內搭建的13個房間,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各式各樣鮮活的人物肖像。無論他們的表情是積極向上、英勇無畏,抑或是麻木呆滯、百無聊賴,呈現的都是不同歷史階段中國人的表情風貌。每一種表情,每一幅肖像,都是中國人真實的生命境遇在某個歷史時空瞬間的凝結,進而喚起觀眾的驚嘆與共鳴。從驚奇感開始,藝術品喚起興奮與專注,傳遞出迷人而獨特的感覺,使觀者真切感受到藝術生命中高光時刻的復現。

本次收藏展首度亮相的古董珍奇拓展了藝術生命的時間深度,將現在與更加深邃遙遠的過去相連接。作為良渚文化和古代禮器的代表,玉琮體現了中國早期藝術中對權力和信仰的表達。從銀質養老牌和壽文化瓷器中,明顯感受到中國人對長壽毫不遮掩的熱愛與追求。玉質插屏上所書的《開泰説》中居安思危的思想,也為現代企業經營者時刻敲響警鐘。古代神話傳説中的佛道神仙亦是世俗世界的表徵,本次展出的道釋人物畫表達的其實亦是對活人的關切。

1949年是一個重要的節點——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宣示人民通過鬥爭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人民,在革命成功之後第一次站到歷史舞臺的前沿。新中國成立初期,城市和鄉村的社會主義建設突飛猛進,美術和生産勞動發生了直接關係。美術工作者深入工廠和農村生活,與工農群眾相結合,涌現了大量以人民現實生活為題材,描寫人民感情的人物畫。從單個的肖像到群像,這些作品塑造了艱苦奮鬥的勞動者形象,反映了勞動人民創造新生活的樂觀精神與欣欣向榮的生産勞作場面。

這類作品,使觀者感受到撲面而來的濃郁的生活氣息。艾中信的《滑冰》展現了舊時北平的冬日圖景,從中得見當時城市生活的情趣。宗其香記錄下什剎海游泳池熱烈歡快的場景,許多露天游泳場再也沒開放過,也只能存在於繪畫作品中,存在於幾代人的青春裏,成為那個時代的美好記憶。

比普通的實際生活更高、更強烈、更典型、更理想,“高大全”“紅光亮”“三突出”的作品逐漸固化為建國至七十年代人物畫模式化的藝術風格。直到“文革”後期文藝發生了新的變化,年輕藝術家開始擺脫題材和風格上的呆板、教條。

改革開放帶來個體意識的甦醒,主體的回歸和存在主義傾向成為影響藝術家們表達的重要因素。改革之初,政治、經濟和文化形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對時代和民族命運的反思,對真實人性的刻畫,體現在當時美術創作去政治化的趨勢中。年輕藝術家們渴望打破舊有的藝術模式,開始發現和嘗試新的藝術創作形式。他們進入原先的文化觀念禁區和爭取個體表達的自由,逐漸發展為中國藝術界的當代性,展現出文化意識的覺醒和對於個體存在的尊重。

進入90年代,隨著主體意識的進一步覺醒,人們在社會普遍存在的異化狀態下表現出孤獨感和焦慮的情緒。藝術的關注點也從外向內,轉而揭示生命的內在問題。自畫像記錄了一個人的容貌和眼神的同時,還暗示了這個人所具有的思想、情感和道德。當代語境下的人物畫,展現出特定時期的社會變革帶給每個個體的心理衝擊。

隨著新世紀的到來,後現代主義思潮滲透進來,反中心性、不確定性、多元文化價值的主張在當代藝術中表現為對傳統的接納和現實主義的重新回歸。當代藝術家質疑和重構固有的歷史話語,從中追求一種具有個人解放意義的獨立意志。他們通過裝置和新媒體創作,切入底層的角度展現人文關懷,通過藝術語言將個人經歷轉化為社會經歷,這不僅是對個體生活的關注,也是對人類生存前景的關注。

“生命驚奇”呈現的是歷史濾鏡中的生命肖像,在一個歷史長河中,用一種不聚焦的眼光,貫穿看待過去的100年,把幾個割裂的階段連接在一起,打開、交融,並且重新思考,“歷史就像一個時間通道,每個不同歷史階段通道的顏色都不一樣。藝術在穿過這個通道的時候,在不同歷史階段被罩染上不同的顏色,成為這個歷史階段藝術共有的、與其他階段不同的特徵。”

原文連結:

http://epaper.ynet.com/html/2021-09/03/content_382537.htm?div=-1

聯繫專線    商務合作    郵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