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在泉州府文廟裏的茶館,南音第三代傳人鄭明明(臺上右)與南音愛好者郭鈞淼(臺上左)參加惠民演出。有著“音樂活化石”之稱的南音,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樂種之一,也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新華社記者魏培全攝
1000年後的今天,環灣向海的泉州城,成為世界遺産地圖上的文化坐標,吸引著人們前來尋見宋元中國。1000年前,刺桐絢爛的福建泉州城,曾為世界海洋商貿版圖上的重要地標。“東方第一大港”,開拓海洋,連接中外,呈現出“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盛景。
7月25日,第四十四屆世界遺産大會現場傳來好消息——中國申報的項目“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順利通過審議,成功列入《世界遺産名錄》。至此,中國世界遺産總數達56處。
申遺成功的消息傳出,網上網下一片歡騰。網友們認為,這為世界遺産大家庭增添了一顆璀璨明珠,體現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海洋文明對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貢獻,令人自豪。我們要以此次申遺成功為契機,更好地促進中華文明同世界各國文明的交流互鑒。
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
每年春天,泉州滿城遍植的刺桐樹樹冠上就會綴滿紅花,遠望似火,泉州也因此別稱“刺桐城”。作為宋元時期的“東方第一大港”“天下之貨倉”,泉州刺桐港曾與世界近百個國家保持著海上貿易,外國商人從泉州帶走了中國的絲綢、茶葉、瓷器,也帶來了世界各地的奇珍異貨和豐富多元的文化。
泉州系列遺産由22處代表性古跡遺址及其關聯環境和空間構成,包括九日山祈風石刻、市舶司遺址、德濟門遺址、天后宮、真武廟、南外宗正司遺址、泉州府文廟、開元寺、老君岩造像、清凈寺、伊斯蘭教聖墓、草庵摩尼光佛造像、磁灶窯係金交椅山遺址、德化窯址、安溪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洛陽橋、安平橋、順濟橋遺址、江口碼頭、石湖碼頭、六勝塔、萬壽塔。
泉州緣何吸引世界目光?
《人民日報》的報道分析説,22處代表性古跡遺址及其關聯環境和空間,分佈在自海港經平原並一直延伸到腹地山區的廣闊空間內,完整體現了宋元時期泉州富有特色的海外貿易體系與多元繁榮景象,多維度地支撐了“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這一主題。
走近泉州22個遺産點,至今能觸摸到宋元泉州從生産運輸到銷售貿易、從山區腹地到沿海平原、從多元社群到城市結構的多元繁榮景象。在新華社的報道裏,泉州申遺文本負責人傅晶説,“這些遺産點構成了一個複合型系統,在10至14世紀是世界上非常先進的。”
世界遺産大會會議認為,項目涵蓋了社會結構、行政制度、交通、生産和商貿諸多重要文化元素,共同促成泉州在西元10至14世紀逐漸崛起並蓬勃發展,對東亞和東南亞經濟文化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泉州的文化多元、開放、包容。申遺成功後,泉州這座古城的榮光以及背後的豐富蘊涵,正被更多人所看見。
網友“明珠”留言説:“泉州最吸引人的地方在於,人們就住在古城中,一條街,一堵墻都有很久的歷史。”曾在泉州工作生活了三年的網友“曹龍”寫下這樣的留言:“這座城市充滿了濃厚的文化氛圍,古色古香,魅力四射!”
泉州的榮耀屬於每一位守護者
開啟申遺之路至今,泉州走過了20個年頭。其間,韌勁十足的泉州,從未放棄努力。
2001年,泉州開始籌備申報世遺。2017年1月,國務院確定“古泉州(刺桐)史跡”作為中國2018年世界文化遺産申報項目。2018年6月29日,第四十二屆世界遺産大會決定將“古泉州(刺桐)史跡”項目列為“發還待議”,即締約國需補充有關資訊後重新提交申請並接受審議。
2020年1月,中國向世界遺産委員會遞交了重新編制的申報文本,項目名稱調整為“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
“國家隊”力量也迅速下沉泉州。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福建博物院到泉州開展考古發掘工作。
近年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汪勃駐紮泉州、“深挖”泉州,也愛上了泉州。《福建日報》報道説,在2020年12月召開的泉州古城考古學術研討上,汪勃和考古專家們一道,發佈了市舶司遺址、南外宗正司遺址、德化窯址等考古成果,為申遺提供了有力的實證物證。
安溪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是增補的6個遺産點之一。“這個點的發現,可謂大海撈針。”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副館長林翰回憶説,為找到“泉州是重要的冶煉生産基地”的佐證,他和同事把文獻中泉州含有“冶”和“鐵”的幾百處地名全找了出來,再發動相關專家挨個跑、重點跑、反覆跑。單安溪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林翰就跑了8趟。
網友“盛容”留言説:“向為申遺默默奉獻的專家們致敬!”網友“格林”認為,泉州的榮耀屬於每一位守護者!
為世界描繪更加鮮艷的色彩
申遺成功並非是終點,而是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世界文化遺産的新起點。
在申遺成功的第二日,“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展示館、“中國舟船世界”展示館等13個系列遺産展示館正式開館,向公眾免費開放,迎來一批批的參觀者。
申遺成功後,如何平衡保護和利用的關係?
“我們採取遊客量、遊客日承載量和暫態承載量監測以及現場巡查、遊客行為管控等措施,持續開展旅遊管理,引導遊客行為。”在《人民日報》的報道中,泉州市副市長周真平説,各遺産點分別制定了旅遊管理應急預案和疏導方案,保障遺産安全和遊客安全,“我們正在完善建設全市遺産點統一的網上預約平臺,保障遊客體驗。同時,我們還注重構建多種預防體系。”
目前,泉州系列遺産已建立完善的監測體系。該體系根據遺産所處的城市、山地、沿海3種不同環境和木結構、石結構、土結構等不同性質,對遺産的保存現狀、本體病害、自然及人為影響因素、遺産旅遊等進行監測,為後續遺産保護管理工作的持續開展奠定重要基礎。
泉州古城,中式古厝與南洋騎樓交錯林立,充滿了濃郁的閩南風情。這裡也是泉州遺産點分佈最為密集的區域。此次6.41平方公里的古城全部作為遺産保護緩衝區,這在全國文化遺産項目中並不多見。泉州的城市更新,也在小心呵護古城這難得的煙火氣。為提升泉州古城人居環境,近年來,泉州對多條街巷實施改造提升,改善居民生活環境卻不過多影響他們,不採取大拆大建或盆景式開發,而是大力推行“微改造”,讓古城“見人、見物、見生活”。
“我在古城長大,夏天喜歡坐在戲院門口柱子的蓮花瓣上,很清涼。戲院對面屋頂開滿藍花楹,跟花的毯子一樣。”在新華社的報道裏,泉州古城辦項目建設組副組長謝永明説,改造後的老城,依然帶著溫馨的舊時模樣。
原文連結:
http://ent.people.com.cn/n1/2021/0806/c1012-32183485.html
申遺成功有助於更好地留存千載絲路印記。網友“天際”留言認為:“申遺成功會進一步增強泉州人的文化自豪感,有利於將文化遺産保護得更好。”網友“任國學”在留言中相信:“泉州將為世界描繪更加鮮艷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