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用電影展現優秀共産黨員的風采

發佈時間:2021-07-29 11:55:31 丨 來源:中國青年網 丨 責任編輯:曉程




圖①:電影《離開雷鋒的日子》劇照。


圖②:電影《鄒碧華》劇照。


圖③:電影《許海峰的槍》劇照。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連日來,我反覆領悟這句話。電影是心靈的工程,藝術地呈現中國共産黨人的初心和使命,讓銀幕上的黨員形象感動人心、激勵人心,讓銀幕成為黨與人民的連心橋,是我寫劇本的初衷。

雷鋒精神“回家”了

1973年我在部隊入黨,雷鋒是我們瀋陽軍區學習的模範。雷鋒是怎樣犧牲的?一個謎題曾長期縈繞我心。直到1995年的一天,我從報紙消息上發現了一個叫喬安山的人。多次前往遼寧鐵嶺,採訪雷鋒生前的戰友喬安山、龐春學、于泉洋、田生綿之後,我寫成了電影劇本《離開雷鋒的日子》。

喬安山説,在認識雷鋒以前,他“長到那麼大個子,就昏昏地活著”。18歲那年,雷鋒走進了他的生命,也影響了他的一生。雷鋒離世之後,喬安山一直默默無聞做好事,送迷路孩子回家,照顧孤寡老人,獻血、捐款、勸架、救火、抓小偷……這是一種信仰和追隨。《離開雷鋒的日子》用4個小故事完成了雷鋒精神沒有離開我們的講述。看完樣片,淚流滿面的喬安山握著我和導演雷獻禾的手説:“你們讓班長的精神‘回家’了!”

影片公映後,57歲的喬安山加入了中國共産黨,雷鋒精神與觀眾心靈産生了強烈共振,北京有185萬人走進了影院。北京地質禮堂經理陳淑萍告訴我,整整一個月,她每天租用5輛大客車去學校運送學生往返影院看電影。如今20多年過去,很多當年的學生已成為家長,又引導著自己的孩子看這部學雷鋒做好事的電影。

孔繁森從山東聊城黃河平原調到西藏海拔4500米的阿裏高原工作,這位廳級幹部背著藥箱,給藏區牧民送醫送藥,自己經濟不富裕還收養了兩名藏族孤兒。寫《孔繁森》劇本時,我訪問了多位孔繁森的親人。他的兒子孔傑告訴我,給父親收拾遺物時,沒有一個存摺,兜裏只有8元6角錢,有一個大箱子,裏邊裝滿藏民送給他的上千條哈達。電影中展現的無數條哈達,就是他連接藏族同胞心靈的紐帶。

寫電影《生死牛玉儒》,在呼和浩特採訪時,一位市民對我説:“我們評價幹部就一把尺子,看他是為自己撈好處,還是為百姓謀利益。就憑牛書記給我們退休人員每月漲100元工資,你也得寫這部電影。”寫共産黨人的故事,需要緊緊抓住“黨群關係”做文章。牛玉儒身患癌症,卻關心著牧民飼養的奶牛,他知道奶牛患病會影響産奶量,少産一噸奶,牧民就少收入1700多元……這些在生活中發掘的真實細節,生動展示共産黨人置群眾利益高於一切的黨性。

“一支蠟燭兩頭點,燃燒自己,照亮別人”

蔣築英43歲病逝在檢測太空望遠鏡的科研崗位上,是被追認為黨員的中年科學家。創作電影《蔣築英》劇本,我採訪了60多人,特別是兩次採訪他的導師王大珩。這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我國近代光學工程的重要學術奠基人、開拓者和組織領導者,為中國在世界高科技領域佔有一席之地奮鬥了一生。我至今記得他説的話:“只有當‘我為人人大於人人為我’,這個社會才能進步和發展。”王大珩的理想,深刻影響著蔣築英。為了讓中國光學技術趕超世界水準,蔣築英鞠躬盡瘁。他説:“我要一支蠟燭兩頭點,燃燒自己,照亮別人。”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在陌生領域從無到有進行探索,在高端技術空白地帶白手起家,向著遙遠太空一次次進發。中國共産黨為什麼能?因為黨培養了一批批像王大珩、蔣築英那樣愛黨愛國的科學家。我懷著惋惜之情、流著淚寫完這個劇本。

我還寫過電影《許海峰的槍》。為什麼取這個片名?1984年7月29日,第二十三屆奧林匹克運動會上,許海峰在與各國強手競射中拿下第一枚金牌,實現中國奧運史上零的突破。這枚金牌意義重大,它抒發了改革開放後中國人敢於參與國際競爭的自信。但很多人並不了解,許海峰是從安徽省和縣新橋供銷社一個賣化肥的供銷員,逐漸成長為一名奧運冠軍。置身他當年工作的倉庫裏,我仿佛看到他百折不撓、苦練槍法、咬住目標、堅守理想,一步步走向奧運最高獎臺。我意識到,許海峰的故事代表了中國奧運健兒敢於拼搏的精神,也將鼓舞億萬中華兒女的心。

他們是群眾的知心人

守住人民的心,還要講好共産黨取信於民的故事。在上海山陰路145弄,我曾聽曾聯松講述在閣樓上設計國旗的往事。1949年7月,《徵求國旗、國徽圖案及國歌歌譜的啟事》發出,曾聯松決意參與投稿。有人勸他:“共産黨打下的江山,一國之旗怎麼會讓你來設計?”32歲的上海市民曾聯松不相信,他把設計好的五星紅旗的圖案寄往北京。在2929幅圖案中,曾聯松的設計方案經過人民政協會議民主協商投票,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電影《共和國之旗》講述的就是一個平凡人和一面國旗的故事。

電影《建國大業》是我擔任多年全國政協委員有感而發的創作,依據1948年中共中央發佈的“五一口號”。我在河北省阜平縣城南莊舊址,強烈感受到毛澤東同志和中共領導人的政治魄力和偉大胸懷。《建國大業》作為新中國成立60週年的獻禮片上映,激發全民愛國熱情。

守住人民的心,就是要展現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被譽為“新時期公正為民的好法官、敢於擔當的好幹部”的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原副院長鄒碧華,47歲時突發心臟病,殉職在司法改革的工作中。他的事跡很快傳開,最高法影視中心邀請我參與劇本創作。我認為,要到生活中找到人物的精神支點。在鄒碧華的出生地江西省奉新縣下塘村,鄉親告訴我,他7歲時還不會説話,帶他長大的外婆是個啞巴,他後來以優異成績考入北大。在奉新縣中學,我找到他的班主任老師,80歲的老師講起鄒碧華邀請他到上海去治病,豎起大拇指誇獎説:“鄒碧華是有良心的人。”這位普通人家出身的法官,始終保持與人民的情感,所以他才能不怕麻煩,解決處理群眾多年陳情的案件,率先提出《法官尊重律師十條意見》,贏得民心。特別是他主持起草了《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司法體制改革試點工作實施方案》,為全國司法改革做先行試點。改革方案遇到阻力和壓力時,鄒碧華帶著起草小組參觀中共一大會址。站在一大會址前,我感悟到,這位“改革先鋒”的精神支柱就來自共産黨員的初心使命。鄒碧華逝世後,有4萬餘人在網路上獻花點蠟,3000余人自發參加他的遺體告別,這是人民群眾對一位優秀共産黨員的由衷不捨。

我用電影致敬我們親愛的同志,懷著崇敬的心情深入生活、探訪他們崇高精神的動力源泉。我被他們的心靈感動著,也努力用銀幕作品塑造他們的藝術形象,傳遞他們的精神力量。共産黨員都有鮮明的個性,但他們都以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初心和使命,他們樂於吃苦在前、享受在後,他們的形象代表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雷鋒、喬安山、蔣築英、王大珩、孔繁森、牛玉儒、尚秀雲、雷經天、許海峰、曾聯松、鄒碧華等,這些我寫過的優秀共産黨員,他們是群眾的知心人,發揮了共産黨員先鋒模範作用。

(作者為中國電影文學學會會長)

原文連結:

http://wenhua.youth.cn/whyw/202107/t20210729_13138154.htm

聯繫專線    商務合作    郵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