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國産電視劇的“破圈”與“出海”

發佈時間:2021-07-29 11:47:16 丨 來源:解放日報 丨 責任編輯:曉程


如今,我們習慣用“破圈”一詞來形容中國國産電視劇尤其是主旋律作品在擴大傳播面、樹立影響力方面的不俗成績。“破圈”意指國産電視劇掀起的“新國潮”獲得了全年齡段的收視和認可度,打破了以往國産電視劇的受眾僅限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生人的陳舊觀點。

但“破圈”僅止於此嗎?我們真正期待的是國産電視劇能走出國門,走向海外,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文化軟實力。這從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設立國際傳播獎和海外推廣大使,亦可見一斑。

不妨以今年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國際傳播獎獲獎劇作《三十而已》為例,這部劇作獲此獎可謂實至名歸。筆者目前身居海外,對於《三十而已》的國際破圈印象頗深,剛認識的馬來西亞華裔鄰居在和筆者第一次聊天時就向筆者詢問該劇。此後筆者才了解到,《三十而已》在東南亞地區確實頗為風行。據南韓自媒體主持人介紹,《三十而已》曾盤踞南韓Netflix(網飛)首頁多日,觀看量位列全站第9。事實上,以《三十而已》為代表的言情劇類型劇,目前確實成為“出海”國産劇勢頭正勁的類型,日漸改變了古裝武俠劇獨霸海外華劇市場之格局。緣由在於,當代中國的崛起已成為世界矚目的一個焦點。生産流通速率、科技創新程度、生活方式理念是“摩登”這一字眼背後的“硬通貨”指標,就前兩項而言,中國進步卓越,伴隨著前兩項指標的抬升,關於第三項——中國當代生活方式理念,也日漸令海外觀眾生發出探究的意願。海外觀眾對傳統中國文化的興趣由來已久,但我們不能滿足於此,影視工作者和傳播者理應更重視當代中國人與時俱進的精神面貌和生活觀念,打造更多“摩登中國”的影像樣本,傳播海外。因此,一部《三十而已》顯然遠遠不夠;躋身YouTube(視頻網站)海外華劇頻道的諸多“懸浮感”都市言情劇和“偶像型”古裝武俠、宮廷劇,顯然也不足以代表中國的當代形象。

以YouTube平臺的華策影視官方頻道為例,其新推出的《我們的新時代》等劇頗讓人眼前一亮,看來國內主旋律電視劇的這股潮流也開始向海外傳播。不過,這些電視劇尚未設置英文字幕,一些海外觀眾在評論區紛紛“求字幕”。為優秀國産電視劇提供優質的英文翻譯字幕,應該是海外傳播亟待推進的一個工作。此外,從海外觀眾在評論區的留言中不難看出,此前的國産偶像劇確實讓他們日漸喜愛且記住了一些中國演員的形象和名字,但國産劇僅靠青春偶像引流是不夠的。劇作本身須能提供獨特的中國視角,展現全新的中國現實圖景,且能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理解框架,贏得海內外觀眾的共鳴,這些訴求遠比提供字幕更難達成,且仍須精進。

國産電視劇近年來發展迅猛,欲乘勝追擊,則須在一些專業領域再下苦功。

首先是劇作方面,中國電視劇的資訊密度有待加強。

所謂的資訊密度,即單集電視劇所能包含的情節資訊,剪輯節奏和鏡頭數量是一方面;角色數量及關係網路的密度,以及情節懸念、小高潮、大高潮點的排布則是另一方面。電視劇藝術完全可以達到長篇小説的創作體量,因此可容納更為豐富的藝術細節,其中包括:更為立體、全面、具有成長性的角色形象貫穿全劇始終;更密集的情節點承托此起彼伏的戲劇節奏;更綿密的人物關係網路構建復調式的故事結構。倘若對標世界一些電視劇獎項如艾美獎的獲獎長篇劇集,國産電視劇無論在單集的資訊密度還是全劇的資訊總量方面均存在較大差距。

談及電視劇劇作的資訊密度,則無法回避國産劇的“注水”問題:由於集數和廣告掛鉤,導致行業競相逐利,“注水”嚴重。2019年起國家廣電總局出臺《關於深化影視業綜合改革促進我國影視業健康發展的意見》,提倡電視劇網路劇拍攝製作不超過40集,鼓勵30集以內的劇集創作。不少劇作前期缺乏規劃,為迎合政策期待,進而獲得上映許可,於是匆匆下“剪”,把電視劇藝術做成了限定字數的命題作文,以至於影響劇集原本應有的流暢性和完整度。對此觀眾常有抱怨:電視劇在每集劇末通常會製造小高潮,設置一定懸念,這幾乎是電視劇藝術經久不衰的既定規律,為何近年來的國産電視劇好似缺乏這樣的基本設置?恐怕這不得不歸咎於削足適履式的壓縮劇集行為。

顯然,從砍集數入手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電視劇的注水問題,如若電視劇製作不走心,集數的多寡之分無非是大塊注水肉還是小塊注水肉的區別。解決這一問題需要提升電視劇劇作品質,而編劇界一再呼籲的“劇作中心制”也許是值得嘗試的一劑藥方。即以編劇為IP的核心擁有者,賦予其主創權力,先製作導航集投石問路,後採取邊制邊播策略,不斷吸納觀眾反饋,以與時俱進的態度將時事熱點、世情民意編織到新一季的劇集中。而目前國産電視劇行業不僅編劇話語權嚴重不足,甚至連影視製作公司本身也被播放平臺所牽制,從創作題材、劇集內容到演員選角均顧慮重重。

其次在表演層面,應不斷完善全年齡段、多樣化的優秀演員群建設。

本屆白玉蘭獎獲獎的優秀劇目顯露出一個共同趨勢:群戲出彩。《山海情》《覺醒年代》《裝臺》《大江大河》等劇中,均體現出優秀中青年演員從各自角色出發,配合默契,形成和諧的表演場域。表演能力卓越的演員陣容,方能構成一部電視劇精良的表演“質地”。

為此,我國電視劇的演員培養體系尚需進一步完善。選拔青年演員這一環節須盡力削減“流量為王”的浮躁風氣,力求將真正潛心表演藝術且功底紮實的青年演員選拔出來;中年演員這一層面須盡力拓寬演員的戲路,避免刻板化的類型固定;老年演員表演經驗成熟,應能發揚傳幫帶的作用,但如果因為缺乏優秀的老年題材劇作,而讓老演員們久為綠葉,無緣紅花,實為遺憾,他們理應獲得更為寬廣的表演空間。

目前我國表演專業教育和行業選拔領域,相對較為偏重“顏值”。表演藝術人才當然不可回避天賦的重要性,但如果將“老天爺賞飯吃”的説法直接等同於“看臉”,則顯得過於狹隘。例如,國外一些頂尖藝術院校的表演專業及演劇行業的選拔標準中,幾乎不太考慮單純的“顏值”,高、矮、胖、瘦以及膚色更不能成為選拔的標準。正因為此,我們看到一些國外電視劇中的角色更接近現實生活中的普通人,也更容易形成多樣性、年齡無明顯斷層的角色群像。在演員的培養過程中,如過於注重“顏值”所帶動的資本流量,以“偶像型”演員為核心,輔以扁平化、刻板化造型的配角陣容,這並非良性的電視劇演劇體系。值得欣喜的是,觀察本屆白玉蘭獎的評獎結果,我們看到由中老年優秀演員構成的“老戲骨”確實帶動了年輕演員的成長,在一系列優秀的現實題材電視劇創作團隊的努力之下,一批年輕演員逐漸褪去虛浮的偶像光環,表演更接地氣。

縱觀世界電視劇行業,製作成本不斷抬高,佔據金字塔頂尖的電視劇製作水準已不輸于電影工業技術的標準,這一點在當下國産電視劇中也有所彰顯:數字建模場景愈加宏大,運動影像愈加生動,服化道具愈加精美……而除上述之外,劇作、表演作為影視劇中的傳統基本要素,實乃骨與肉,或曰精氣神。國産影視劇獻禮之年,優秀作品迭出,可謂情理之中,期待國産電視劇的國際破圈之路,能夠再開局面。(周倩雯作者單位: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

聯繫專線    商務合作    郵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