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葉武欽老人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 李南軒 攝
中新網福州7月27日電 (記者林玲)以福州方言為載體的閩劇,是閩江的“音符”。在漫長的時光裏,奔騰的閩江記下了咿呀婉轉的閩音,也留住了為閩劇傳承而嘔心瀝血的先輩的身影。
“我記得那裏曾是‘善傳奇’戲班的宿舍,百年前,我的父親葉邦煊(香)就在那工作。”每每路過閩江邊上的“青年會”,八旬高齡的葉武欽老人就會想起自己英年早逝的父親,“父親一生都在為閩劇奮鬥,與他鍾愛的‘善傳奇’戲班休戚與共。”
圖為閩劇第一本雜誌《閩劇月刊》的複印件。 受訪者供圖
如今,百年閩音邂逅世遺大會,那些封存在閩劇歷史中舉足輕重的身影正逐漸清晰。如何讓閩劇走向世界,走出未來?或許,知來路,方能尋正途。
與閩劇共同成長的“癡作家”
閩劇又稱“福州戲”,居福建五大劇種之首,已有400多年曆史,是現存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唸白的戲曲劇種,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父親見證並參與了閩劇最為鼎盛的時期。他是一名閩劇作家,業內稱作‘劇師’。”跟隨著葉武欽老人的描述,時光倒轉回1908年。
圖為葉邦煊刊登在《閩劇月刊》上的原創作品《鳳儀亭》。 受訪者供圖
那一年,福州的儒林戲、江湖戲、平講戲開始結合融匯,俗稱"三合響",形成了今日閩劇的雛形。那時,自幼寒窗苦讀立志考取功名的葉邦煊正因科舉制度的廢除而在村中擔任私塾先生。
不願碌碌無為的葉邦煊將自己的滿腹才華和一腔抱負貢獻給了閩劇。他開始利用自己的閒暇時間為村中的戲班創作劇本。
辛亥革命後,閩劇進入興盛時期。1913年,葉邦煊作為福州戲班裏的首個“駐班作家”進入“善傳奇”戲班創作原創劇本。從“閒職”到“專職”,葉邦煊所創作的閩劇劇本愈加出色。
説到這裡,葉武欽老人拿出了珍藏多年的“寶物”,那是一摞雜誌的複印件,雜誌的名稱都是《閩劇月刊》。
“《閩劇月刊》是閩劇的第一本雜誌,因為抗日戰爭爆發的緣故,只發行了三期。”葉武欽老人一面小心地向記者展示材料,一面説,“你看,每期雜誌都大篇幅刊登了我父親所寫的劇本,這就是當時閩劇業界對他作品的肯定。”
圖為施文鈴在三坊七巷開設講座。 受訪者供圖
1922年,已經名聲大噪的“善傳奇”戲班出現變故面臨倒閉,葉邦煊不願自己傾注了近十年心血的戲班就此結束,便聯合業務主管、教師、樂師、經理五人,組成五部堂股東出資接續。
“那時的戲班都是股東自負盈虧。為了保住鍾愛的戲班,父親毅然變賣了祖産籌資入股。”葉武欽老人説,“父親把他最好的年華獻給了閩劇最輝煌的時代。他對閩劇的熱愛就是一種‘癡’。”
葉邦煊對閩劇的“癡”令人敬佩,但恰逢亂世的經歷令人惋惜。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由於戰亂市井蕭條,戲劇行當愈發萎靡。1938年,葉邦煊因焦慮成疾一病不起,年末在饑寒交迫中離世。
從29歲進入戲班到55歲離世,葉邦煊為閩劇創作了幾十部優秀作品,如《烈女仇緣》《孟麗君》《鳳儀亭》《王昭君》等,這些作品傳承了葉邦煊對閩劇的熱愛與理念,都曾一度風靡福州,有些作品歷經百年至今活躍在舞臺上。
圖為“隆重紀念閩劇表演藝術家林芝芳先生誕辰一百週年”專場演出晚會節目單。 李南軒攝
為閩劇培養好苗子的“好伯樂”
在葉武欽老人的家中,記者偶遇了葉武欽老人的學生——“福州方言八音”省級傳承人施文鈴。他對記者説,正因為葉邦煊先生的“癡”,才為閩劇培養出一批名角。
葉武欽老人是施文鈴的小學老師,從小就聽葉武欽老人講過他父親的故事。在第44屆世遺大會在福州舉辦的當下,施文鈴還曾在福州三坊七巷開設講座,講述“善傳奇”戲班以及葉邦煊先生的故事。
施文鈴表示,在那個時代,“善傳奇”戲班堪稱“明星工廠”。從那裏走出來的鄭奕奏、林芝芳、晉響亭等閩劇“大家”既能演戲又能寫戲,既當導演又做演員,也正因如此,他們才能夠長期活躍在舞臺上,名垂閩劇史。
“那時候的閩劇演員多不勝數,為什麼只有鄭奕奏、林芝芳等演員能夠成名?那是因為,想要在一眾演員中脫穎而出,除了要有天賦與專業技巧外,還要擁有一定的文化修養。”施文鈴強調,“作為福州唯一一位駐班的劇師,葉邦煊先生不僅教導藝徒讀懂劇本,還教他們詩詞歌賦,為他們打下了紮實的文化基礎。所以,‘善傳奇’戲班成為‘明星工廠’並非偶然,而是因為有葉邦煊先生的啟蒙教育,才為閩劇培養出這麼多優秀的演員。”
葉邦煊創作的閩劇《孟麗君》至今仍活躍在舞臺上。(資料圖)福州閩劇藝術傳承發展中心供圖
聽聞此言,葉武欽老人拿出了一份節目單遞給記者。那是“隆重紀念閩劇表演藝術家林芝芳先生誕辰一百週年”專場演出晚會的節目單。在那個特別的日子裏,葉武欽老人正是以林芝芳恩師葉邦煊之子的身份出席的。
“林芝芳先生是位感念師恩的人,他曾和我説過,他從一個目不識丁的藝徒到成為閩劇的導演,都離不開父親的引薦與栽培。”葉武欽老人説,雖然父親英年早逝,但他為閩劇留下了人才與希望。
與其他的地方戲曲劇種一樣,閩劇能夠傳承至今實屬不易。“我想把父親的故事留下來,把父親對閩劇的熱情傳達給大家。”葉武欽老人輕輕拂過那本記載著他父親作品的雜誌複印本,“父親與閩劇的這些事不能忘,屬於我們福州人的閩劇更不能忘。”
原文連結:
http://www.chinanews.com/cul/2021/07-27/952963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