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策劃組織製作的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主題作品——系列短劇《理想照耀中國》完美收官。《理想照耀中國》的樣式頗為獨特,單集類似微電影的創作體量,總集數的累加又造就了多元的視角和多姿多彩的人物群像。該劇充分利用史實、史料,進行戲劇性的開掘,每集故事雖然各自獨立,卻又在美學層面完整統一,小處精細、大處磅薄。作為一部獻禮劇,其創作呈現出一種對共同體美學意識的強烈追求,在整體的藝術風格上結合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注重核心價值觀的表達、美學風格的統一、在地性的強化與角色認同,給獻禮劇的創作提供了新的範本。
與當下社會産生互文效應
獻禮劇的創作面臨多重要求:在主題上要求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統一,創作者須有高度的政治覺悟;在藝術上要求製作精湛,創作者須有成熟的藝術呈現能力;伴隨著流媒體平臺、短視頻社交平臺的涌現,以及觀眾碎片化觀劇習慣的生成,高大上的獻禮劇也開始順應時代的發展和當代年輕觀眾的需求,追求“親民性”。毫無疑問,上述諸類創作指標要獲得一種平衡,是對創作構思水準的全面考驗。尤其是在主題層面:如何避免主題先行?如何用戲劇性本身吸引觀眾?如何用人物形象感染觀眾?如何讓主題在情節的鋪陳中藝術化地展現,使得核心價值觀得以再造?這些都是難題。
由於缺少沉澱,早期獻禮劇創作出現過諸多偏頗之處,如一味地注重主題展現而忽視了戲劇性的構建,導致人物扁平、情節單調,影響了作品整體的藝術水準,觀眾不願看、市場不買賬。而《理想照耀中國》讓觀眾看到一種新的美學體系走向成熟,即共同體美學在電視劇創作中全面開花。共同體美學在電視劇領域最為顯著的表現是,對於電視劇民族性與核心價值觀特徵的探索。《理想照耀中國》全面展現各行各業的百年奮鬥史,構建了系統與理性的表達模式。該劇可被視作一種文化記憶的再現,其目的不僅是為了向觀眾呈現歷史文本,同時也展現出敘事中鐫刻著的社會秩序、集體記憶等共生力量,彰顯特定時代獨有的精神內質和思想理念,並與當下社會産生互文效應,最終實現與觀眾的共鳴。
激發青春的共鳴
《理想照耀中國》作為系列短劇,緊扣“念青春故事、書家國情懷”的創作理念,以“美好理想、青春奮鬥”為核心主題,廣泛挖掘不同歷史階段各行各業中鮮活的人物,旨在以當下年輕人更易接受的方式進行講述與呈現,激發青春的共鳴。劇本聚焦百年以來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偉大實踐,深入挖掘充分反映黨的初心使命的素材,從不同人物視角出發,構建小中見大的感人故事,在核心價值觀突出、正能量強勁的原則下,形成多點透視、雅俗共賞的創作格局。用“堅守理想”作為統攝的主題,每個故事都經過精心的打磨,使得敘事空間飽滿、戲劇節奏清晰。可以説,《理想照耀中國》引領了主旋律電視劇的一個新潮流:一方面,尊重電視劇的戲劇性本體特徵;另一方面,青春偶像演員的參與讓主旋律時髦起來。
作為系列短劇,《理想照耀中國》每集採用不同的演員,場景的高度跨越也難免會有風格差異。總導演傅東育沒有回避這種風格差異,而是充分尊重分集導演的藝術主張,使每集的鏡頭、布光、剪輯與音響等要素達到品質上乘的電影藝術標準。如第一集中,當眾人集中討論社會現狀時,長鏡頭運鏡一鏡到底,頗有舞臺劇色彩;在陳望道返鄉時拍攝的是火車前行的畫面,但同時用旁白解讀歷史背景,角色獨白與旁白結合。又如每集片尾都有一首專屬主題音樂,直擊靈魂,並配以史實資料回顧歷史、交代現狀,圖解奮鬥的源起與方向。與此同時,全劇基本按照線性順序播出,主題嚴格貫穿,每集運用字幕介紹時間、地點和背景人物資訊,符合電視劇觀眾的觀賞習慣。觀眾並不會糾結于這部作品究竟更像電影還是更像電視劇,當一部作品在採取新樣式的同時,還能葆有美學風格的統一,就不會産生明顯的“違和”感。更何況,年輕觀眾尤其願意接受影視創作的新樣式。或許,該劇的播出有望激發電視劇行業更多元的創新之舉。
拼盤與內在統一
《理想照耀中國》選擇了平民視角的表述路徑,體現出鮮明的共同體美學。事實上這也是闡釋中國夢的創新之處:我們的英雄平實而堅毅,他們的自我實現體現了當下中國的內涵和路徑。
例如《磊磊的勳章》講述中國國家女子柔道隊陪練員劉磊磊的故事。按照好萊塢的敘事法則,如果劉磊磊不能將參加奧運會拿金牌作為“最高任務”,那麼這樣的人物幾乎很難成立。但是縱觀全劇我們會發現,劉磊磊的內驅力是真實可感的,當他説出“所有人為了一個理想一起努力,這讓我覺得,既平凡又有意義”,他的人物弧光也自然生成了。只有與共和國共同成長起來的中國人,才能深切地理解和認同:為什麼劉磊磊即使犧牲和奉獻,被摔打了284萬次,卻無緣奧運賽場,他還能夠達成無悔無憾的“自我實現”。因為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正是有無數的“劉磊磊”,才有今日中國的騰飛。我們看到,這一集之所以有底氣讓原型人物本色出演,正因為故事本身絕非虛構,讓觀眾産生集體主義認同,造就了極強的信服力。
《理想照耀中國》從與普通人生存空間、情感世界更為接近的日常生活視角落筆,注重在真實的歷史氛圍中描寫人的親情、愛情、友情,塑造富有個性、真實豐滿的人物形象。將百年奮鬥史作為敘事背景,專注表現那個時代激蕩起的一朵朵日常生活的小浪花,以情感敘事的方式來設置故事情節、架構人際關係、把握歷史走向的做法,讓觀眾無須仰視,便能體會平凡而偉大的共和國締造者們豐富而又真摯的靈魂。
我們常説好戲要接地氣、有在地性。落實到表演中,會發現好的表演必然是取之自然,方能渾然天成。《歌唱!祖國》中的音樂家王莘,站在天安門廣場前靈感涌現,他那一瞬間百感交集的表情,分明是在和天安門演對手戲。《天河》中的工程師吳祖太,在險峻山嶺間不屈奮鬥,他分明是在和太行山演對手戲。更不用説尤勇成之於白馬雪山滇金絲猴(《你的眼神》),夏荔之於胡麻嶺(《173米》)……和大自然同臺競戲,究其根本是人物自我的對話。由於獨立故事短小的篇幅,能夠集中展現人物實現自我觀照的完整心路歷程,並將人物的精神圖譜定格于某一瞬間,形成精神特寫,並與革命理想掛鉤,這樣別具風味的美學風格正是該劇創作的獨到之處。
總而言之,《理想照耀中國》雖為拼盤作品,但是其美學風格卻有難得的內在統一性。老中青演員們之所以能夠貼合角色,個中奧秘在於:低頭田間地頭,抬頭山川河流,俯首父老鄉親,導演抓住了中國文化傳統中“天人合一”“取法自然”的理念,把“講好中國故事”落實到平凡而又偉大的中國人身上,把平民英雄定位在歷史洪流和變革之中,為平民立傳。
獻禮劇有各種呈現角度,有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重要歷史人物題材的角度,也有為無名英雄和幕後英雄立傳的角度。由家國與集體的宏大敘事轉為突出小人物形象,呈現普通人的生活經歷,將祖國的概念具象化為山川草木、鄉村小路,展現各地區發展的不同面貌,呈現中國地理坐標中的個人形象,講述平凡崗位中的家鄉建設者,並形成共同體美學意識——這樣的作品,越多越好!(作者張富堅單位:杭州師範大學)
原文連結:
http://www.xinhuanet.com/ent/20210723/3b860ce21a2740dfb38d5d73dd1eeb96/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