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群眾性音樂作品創作應做到“四個注重”

發佈時間:2021-07-21 14:40:19 丨 來源:光明網 丨 責任編輯:鄭乾


作者:黃中駿

社會學科分類的細化,帶來包括音樂在內的藝術學科分類的精細,使主旨面向群眾文化的群眾性音樂作品創作,更加明確了其內涵和指向,即群眾性音樂創作,既要像所有音樂作品創作一樣,努力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更要以人民大眾愛聽愛唱為追求目標。那麼,應當如何促進張揚群眾性音樂作品所具有的特殊內涵?應當如何推動實現群眾性音樂作品創作所追求的目標?以對歷年曆屆“群星獎”音樂類獲獎作品的分析,和自己相關的音樂創作實踐,筆者認為當前在促進和推動群眾性音樂作品創作中,尤應做到“四個注重”。

一是要注重多視角地表現人民群眾關注的題材內容和真情實感。音樂作品作為一種直接呼喚、激發情感與意志的表現性、表情性藝術形式,所反映的社會生活,既表現了人民大眾對客觀規律的理解和運用,又顯示了人民大眾主觀上的追求、願望、意志和憧憬。群眾性音樂作品創作實踐經驗告訴我們:只有真切反映人民大眾所關注的題材內容,表現當代人民大眾的心聲、感情的音樂作品,才能受到人民大眾的喜愛,才能使人民群眾愛聽(即所謂“入耳”)、愛唱(即所謂“入口”)、受到感染和熏陶(即所謂“入心”)。基於此,就尤其應當在群眾性音樂作品創作中,凸顯音樂作品題材的時代性特徵,真切地分析、提煉最具社會本質特點的主流意識,凸顯深切體驗、承載人民大眾的群體性情感,抒時代激情、歷史豪情、人間真情,從而在表現時代主題和抒發群體性情感過程中,展示群眾性音樂作品的藝術魅力,展示群眾性音樂作品創作者的藝術才華和藝術個性。

二是要注重對各地域(地方)性音樂語匯的擴散、發展。不同地域(地方)性音樂語匯,形成了不同地域(地方)性的音樂表現語言特色。在群眾性音樂作品創作中,運用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不同地域(地方)性音樂語匯,是實現音樂作品獲得人民大眾愛聽愛唱效果的根基。近些年群眾性音樂作品創作中顯現出的對各地域(地方)性音樂語匯的擴散、發展趨向是:在對成型的地域(地方)性音樂語匯的運用方式得以鞏固、發展的基礎上,對地域(地方)性特色音調“基因”和傳統音調“神韻”的領悟取得突破性進展。其具體實踐主要包括:注重對各地域(地方)傳統音樂文化中核心腔格的運用、發展;注重對各地域(地方)傳統音樂文化中習慣性音列的運用、擴展;注重對各地域(地方)傳統音樂文化中調式、調性轉移手法的弘揚;注重對各地域(地方)傳統音樂文化中曲體結構方面的借鑒等等。歸結為一句話,就是注重了各地域(地方)性音樂語匯的“混融”。在群眾性音樂作品表現語言方面,堅持地域(地方)性風格特色音樂語匯的擴散、發展,體現了創作者對群眾性音樂作品表現語言母語的認同、堅持和發展,體現了創作者在多樣化語境的情勢下,對地域(地方)音樂表現語系的張揚,體現了創作者對悠久中華傳統文化的自信、自覺、自為。

三是要注重致力於傳統特色音調與當代大眾審美意識、審美情趣的結合。人民大眾的審美意識、審美情趣,是隨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變化、提高的。在多樣文化相互爭艷的情勢下,如何滿足人民大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何適應人民大眾不斷變化、提高的審美意識、情趣,是致力於譜寫群眾性音樂作品創作者面臨的新課題。近些年群眾性音樂作品的創作實踐,在這方面顯現出的成功經驗主要是:一是要從觀念上解決如何正確理解、引導大眾審美趣味的問題,切不可把大眾審美趣味理解成為藝術趣味的某一低級層次或原始階段,切不可簡單隨意地把所謂內容的通俗性、功能的娛樂性、形式的不完善性等性質,當作大眾審美趣味的統一特徵,尤其不可將這種被誤解了的大眾審美趣味,當作自己藝術創作所追求的目標。二是在創作手法上,要在學習、把握、繼承地域(地方)性傳統特色音調的基礎上,努力追求群眾性音樂作品藝術表現語言的當代性,比如注重音樂作品音調旋律在華美基礎上的變化;注重音樂作品節奏在強烈律動中的切換;注重音樂作品調式、調性的自由、靈活變換;注重將新的音響組合作為音樂作品創作創新的著力點;注重借鑒與其他音樂形式的結合;注重在音樂創作中更多地著力寫情、寫意、寫“感覺”,追求新境界等。這些實踐和探索,生動地體現了群眾性音樂作品創作者強烈的創新意識和與時俱進的創作姿態,是值得提倡與弘揚的。

四是要注重借助現代傳媒平臺彰顯群眾性音樂作品的價值和藝術力量。鋻於音樂所用的物質材料結構(聲波振動)的非語義性特點和抽象性特徵,音樂作品往往更為需要通過各種渠道進行傳播。傳統平面媒體在很長時間對音樂的傳播起著重要作用,廣播電視的出現,給音樂插上了跨越時空的翅膀,以高科技為支撐的現代傳媒平臺,更是為音樂作品的傳播提供了無限大的空間。尤其是網際網路以極大的容量,通過即時通訊手段,成為當代各文藝門類作品的重要載體和全方位的展示平臺,使包括音樂作品在內的文藝創作,走出了“純專業化”的“圈子”,更直接地面對社會、面向大眾,為人民大眾提供了多層面的精神文化需求選擇。這種在無限時空中的傳播,擴大了音樂作品的傳播力度,並使之易於産生更廣泛的文化力量。人民大眾自主地通過“點擊率”,表達對音樂作品的喜好度,通過“傳唱面”來彰顯音樂作品的影響力。所以,群眾性音樂作品的創作者們,應有效地運用現代傳媒平臺,使自己的創作成果借助現代科技手段,更多地接受人民群眾的選擇、評鑒,更好地發揮作品的文化價值。(黃中駿)

原文連結:

https://wenyi.gmw.cn/2021-07/21/content_35010375.htm

聯繫專線    商務合作    郵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