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劇《紅色的起點》劇照。
原標題:當歷史的壯闊波瀾遇上青春“腦洞”——走近青年紅色舞臺劇主創人員
【青年聚焦·奮鬥青年之紅色舞臺劇創作者】
7月,兒童劇《送不出去的情報》在中國兒童劇場首演,話劇《紅色的起點》的青年演員正登上國家話劇院的舞臺……在建黨百年的特殊歷史時刻,一批紅色題材話劇在全國涌現。
“紅船旁的泱泱秀水,井岡山的呼嘯長風,正在當代的舞臺上形成和聲。”學者們認為,以表現波瀾壯闊的革命鬥爭、塑造英雄人物、弘揚理想主義為主要內容的革命歷史題材話劇始終是我國話劇創作的重要類型之一。
物換星移,東風不息。如何自然地將時代命題融入主旋律,如何在戲劇創作、傳遞、接受中完成崇高的主題詮釋,是屬於新一代戲劇工作者的挑戰。
光明日報記者李晉榮曹雅楠
向煙雨江南借一抔熱土
上海越劇院編劇莫霞的回答,是向傳統文化尋求滋養。
高二時,她偶然被1962年版越劇電影《紅樓夢》帶進傳統戲曲世界。這種生長在江南水鄉、多見於才子佳人的戲曲,唱腔婉轉靈動,場景考究精緻,以唯美、詩意、抒情的獨特氣質見長,不僅使莫霞心嚮往之,也吸引了一大批年輕的忠實擁躉。“越劇的戲迷們年齡範圍很廣,80後、90後很多見,常常是演員演到哪兒,戲迷們跟到哪兒。”莫霞説。
鮮活持久的魅力來源於越劇的創新基因。“從晚清傳唱而來的戲腔,只有唱出新的故事,才能經久不衰。”秉持這樣的理念,莫霞近年來創作了越劇《黎明新娘》、潮劇《紅軍阿姆》、上黨梆子《長江支隊》、話劇《錦江傳奇·董竹君》等一批優秀的紅色題材戲劇。
創作的筆連著兩頭,一頭是創新,一頭是傳承。接到改編《七月流火》任務時,莫霞將目光投向了原劇中著墨不多的茅麗瑛的愛情故事,創作了《黎明新娘》。戲劇中,白色恐怖氛圍下,主人公一邊籌備婚禮,一邊為新四軍籌款。愛情追求與革命情懷兩種情感並行,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兩條線交織,女性的堅強意志與無私付出得到了詩意的呈現。
莫霞感慨:“用越劇創作,有別於同類題材追求激烈矛盾與鏗鏘有力,要挖掘細膩的平凡、纖如髮絲的情感、堅忍頑強的詩意,這正是越劇,尤其是女子越劇無可比擬的優勢。”
潤物無聲,從傳統戲曲中汲取的,也被投注到更大的舞臺上。在後來的創作中,莫霞描繪了錦江飯店創始人董竹君的一生,在話劇中,她設置了董竹君的三個自我,三個自我之間迷茫糾結,相互爭論,最終做出了將錦江飯店無償捐給國家的決定。“董竹君不是戰場上的一個英雄人物,但她的選擇更能從側面印證人民對於共産黨的認可,以及共産黨帶領人民取得革命勝利的歷史必然性。”莫霞説,紅色題材的表現方式並非一定單刀直入,她想通過對這樣一個傳奇女性情感細膩化的描摹,找到新的藝術表達方式,使主旋律和藝術性得到和諧統一。
羅蘭
莫霞
毛爾南
在青春弦歌中滿懷熱望
“你們的理想是什麼?”這是國家話劇院導演羅蘭為《紅色的起點》坐排時,向年輕演員們的提出的第一個問題。無關劇情,無關演技,羅蘭認為演員演出的前提是與人物共情。
“我們邀請了黨史專家、劇組編劇給演員們多次上黨課,幫助他們理解歷史,揣摩人物。”羅蘭説,前期的排練,就是在進行黨課學習。
這部改編自葉永烈長篇紀實作品《紅色的起點:中國共産黨誕生紀實》的話劇,從46萬字的原著改編開始,就歷經巨大考驗。編劇們起早貪黑一個月,從波瀾壯闊的黨史中,選取1919至1921三年的大事,將中國共産黨在上海成立併發展壯大的歷史事件串聯起來。
表演的難度不小。這三年中人物繁多、事件複雜,即使刪了又刪,有名有姓的角色還是有五十多個。而導演羅蘭,最後決定起用17個新人。這意味著,這些剛出校門不久的年輕演員,每個人都要承擔四個以上的角色。
“我沒有選舞臺經驗更豐富的成熟演員,也沒有選人物形象更貼近的特型演員,我們更看重的是青年的衝動和激情。”羅蘭解釋道,“陳獨秀、李大釗這些耳熟能詳的歷史人物,在建黨初期也是年輕人,這和我們的演員一致。劇中人物滿懷理想的狀態,與今天的青年是相通的,精神面貌難能可貴。”
在話劇結尾處,羅蘭特地將劇中提及的真實歷史人物放在大螢幕上展示出來,年輕的演員們唱著歌:“飄揚理想的風帆,激昂青春的征戰,那咆哮的海岸,泊著遠行歸來的船,我們的模樣,映照在夢想的墻上……”
羅蘭相信,真實自有萬鈞之力,演員們內心的自然流露,一定能像潮水一樣,流向觀眾席,浸潤觀看者的內心。
在童心童趣裏種一顆種子
一郎説:“我想我媽媽了,她還在日本等我,我不喜歡打仗,我想回家。”
滿山説:“你還有媽媽,還有家,可是你們來了之後,我的媽媽就被你們殺死了。”
李小刀説:“我都沒見過我的媽媽,我也想有一個家……”
日本小兵、抗聯小戰士、賣藝流浪兒三個年齡相倣、身份迥異的孩子一起躺在雪地裏,訴説著各自最酸楚的心事,大雪漫天飄下,把他們籠罩在一片茫茫白色之中。
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導演毛爾南卻還不滿意,在與團隊多次嘗試後,他決定採用兩種化學製劑造“雪地”,“飛雪”則在造雪機的基礎上再加紙片。當音樂響起,亮紙片混合著“雪花”從天上飄飄灑灑地落下,毛爾南點頭:“這次對了。”
兒童劇《送不出去的情報》改編自兒童文學作家薛濤的《情報鴿子》,保留其精神內核,從戲劇角度進行全新創作。精益求精,一方面是因為兒童容易被舞臺效果吸引,另一方面則因為雪是貫穿全劇的情感意象——渴望和平的雪是詩情畫意的,戰士出征的雪是鬥志昂揚的,思念親人的雪是溫情脈脈的。
“我們想給孩子提供一個做夢的地方,儘管有戰爭、有殘酷,但美好長存。”與大多數故事不同,這部以抗聯小戰士為主角的話劇並沒有刻意塑造一個小英雄形象。在劇中,楊司令安排滿山送情報,實則是想讓他遠離戰爭,每當遇到困難時,滿山總會想起楊司令的教導,重獲勇氣。
執導面向兒童的話劇,毛爾南也像劇中的楊司令一樣,時刻想著孩子、惦記著孩子,既考慮孩子們的觀看體驗,又把更深層主題的詮釋融在童心童趣的藝術表達中。
毛爾南認為,紅色題材兒童劇的功能是感染和美育。“也許他們現在還看不懂那段歷史,但楊司令給予滿山的鼓勵、滿山面對困難時的勇氣、孩子們對於和平的嚮往……總有情節讓他們産生共鳴,這時候,歷史教育與紅色教育也就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
這位黨齡17年的80後導演還有更大的期望:“等看這部戲的孩子們長大了,為人父母了,還是會被劇中的人物打動。等他們帶孩子來看戲時,紅色故事就會繼續滋養下一代的孩子們。”
《光明日報》( 2021年07月20日12版)
原文連結:
https://news.gmw.cn/2021-07/20/content_350064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