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央視一套熱播的《大決戰》史詩般呈現了波瀾壯闊的解放戰爭三大戰役,成為近期的熒屏熱點。決定戰爭成敗的因素有很多,在這場關係國家命運的大決戰中,到底是什麼讓共産黨能夠以少勝多、以弱勝強,電視劇《大決戰》在細微之處作出了回答。
《大決戰》中用了很多筆墨體現國共兩黨理念上的區別。比如通過解放軍戰士的視角,讓觀眾看到了用政治思想和革命理論武裝起來的軍隊戰鬥力多麼驚人。解放軍進行思想改造,大家講述自己悲慘的遭遇,講為什麼要當兵,戰士們感同身受,爭搶著一個接一個地訴苦。部隊的鬥志就這樣被激發出來,精神面貌煥然一新。由國民黨轉投共産黨的普通戰士王福民,原來一心想當逃兵,最後在訴苦運動的感召下,扭轉意識,認識到“打仗只為咱窮苦的老百姓,為了俺自個兒”。當杜聿明告訴蔣介石共産黨最近在部隊推廣“訴苦運動”,應當警惕時,蔣介石卻只道是笑話。而隨著東北戰局的失利,傅作義對蔣介石講出:“他們抱著必死的決心,我們抱著發財的目的。”蔣介石對此也無言以對。
電視劇開篇,曾詳細交代了國共雙方的軍事實力對比,在蔣介石眼中,戰爭打的就是槍炮。而在共産黨人看來,戰爭打的不只是槍炮,更是政治、經濟,是民心。劇中表現了國民黨軍進入解放區的心虛,連國軍軍官面對解放區的民眾也忍不住自問:“我們什麼時候成了老百姓的敵人?”
共産黨如何贏得民心,《大決戰》的講述非常深入。比如大多數描寫解放戰爭的影視作品中,通常限于篇幅,對這一時期我黨開展的土地改革進行略寫。《大決戰》中,則詳寫了東北土改工作隊初到東北時,面臨的艱難局面。
劇中,以蘇青飾演的王翠雲為代表的土改工作幹部來到偏遠鄉村,幫助那裏最貧苦的老百姓重新獲得自己的土地,帶著觀眾重走了一遍土改的過程:從一開始遭遇農民的排斥、誤解,到一步步獲得農民的認可、歡迎與擁護,共産黨軍隊用實際行動鞏固了解放區,也吸引了大量熱血青年參軍,為日後的大決戰打下了堅實基礎。劇中人物梁士英本是吉林扶余小溝村窮苦人家的子弟,他一開始對解放軍充滿戒備,後來切身感受到共産黨土地改革讓窮苦農民翻身,毅然加入部隊投身解放戰爭,最終在戰場上為炸掉敵人地堡,不惜用身體堵住出口壯烈犧牲。這個極具典型性的故事讓觀眾體會到,為什麼那麼多解放軍戰士明知會犧牲,卻在戰場上義無反顧。
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的喬三本則提供了國民黨士兵的視角。因為家裏困苦、為給母親治病而選擇當兵的喬三本,身上有窮苦百姓善良正義的閃光點。他跟隨國民黨軍官查抄百姓商鋪,看不慣長官們借著“反共”中飽私囊,想為百姓求情,卻因仗義執言遭受毒打。重回作戰前線後,喬三本又因為在戰地用二人轉唱詞譏諷了國民黨貪腐風氣,再遭受軍法。喬三本代表了無數迫於生計加入國民黨部隊卻被反動勢力不斷迫害的窮苦百姓,這樣的視角也揭露了國民黨是如何爛到根子裏的。
劇中這些生動真實的小人物構成了大歷史背後豐富的群像,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通過軍事視角與社會視角交相輝映,《大決戰》從政治、經濟、社會、外交、民生等多個層面來書寫解放戰爭,深入社會肌理講述歷史,講透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也深刻詮釋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真諦。記者邱偉
原文連結:
http://www.xinhuanet.com/culturepro/20210715/e9d8271f58a04d1894609e44852b6cc2/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