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大會上,合唱表演聲情並茂。本報記者和冠欣攝
7月1日,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大會在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慶祝大會開始前,由3000多名首都大中小學生組成的合唱團方陣,在軍樂團的伴奏下,唱響一首首經典歌曲《唱支山歌給黨聽》《團結就是力量》《我們走在大路上》《社會主義好》《我們是共産主義接班人》《新的天地》《沒有共産黨就沒有新中國》。這七首歌曲將人們的思緒帶回波瀾壯闊的奮鬥歷程,唱出了億萬人民對黨的百年華誕最赤誠的禮讚。本報記者獨家專訪了這七首歌詞曲作者的後人、見證者、演唱者等,挖掘出這些傳世之作的幕後創作故事,揭開其經久不衰的秘密所在。
1
朱踐耳一晚寫就《唱支山歌給黨聽》
本報記者韓軒
“唱支山歌給黨聽,我把黨來比母親。”《唱支山歌給黨聽》自1963年誕生以來,無數次迴響在華夏大地上。已故作曲家朱踐耳的夫人舒群與指揮家陳燮陽聆聽著熟悉的旋律,激動講述起這首歌背後的故事。
《唱支山歌給黨聽》先有詞,後有曲。1958年,姚筱舟創作了《唱支山歌給黨聽》這首詩。創作時,原本第二段寫的是“舊社會三座大山壓我身”,但姚筱舟始終覺得味道還不夠,他在桌子上拿起一本小人書,看到上面有位地主正拿著鞭子抽打長工,於是他瞬間來了靈感,把這句改成了“舊社會鞭子抽我身”。後來,雷鋒看到了這首詩,便把它抄寫在自己的日記中,並將原作中“母親只能生我身”改為了“母親只生我的身”。在很長一段時間,尤其是這首歌傳唱開來後,很多人以為它由雷鋒所作,其實不然。
但作曲家朱踐耳確實是在《雷鋒日記》中讀到了這首詩,當時他十分激動。據舒群回憶,他用了一個晚上就把這首歌寫出來了,一氣呵成。“我們在一個房間裏,我都已經睡覺了,他還在創作。”舒群説:“第二天一早我醒來,他就已經寫好了,發給任桂珍來演唱。”
任桂珍是我國著名歌劇表演藝術家、上海歌劇院歌唱家,“譜子交給了任桂珍,她一句話沒多説,很快就錄了音。”舒群説,1963年,這首歌被任桂珍首唱之後,馬上就受到歡迎,“整個上海一兩天就唱開了。”後來,在上海音樂學院進修的藏族歌手才旦卓瑪聽到了這首歌,回想起自己經歷的苦難和翻身的幸福,大受觸動。她找到自己的老師王品素,要求演唱這首歌。才旦卓瑪一字一句地學習歌詞,正是在1963年上海之春音樂節上,她演唱了這首歌曲。1964年,她又在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中演唱《唱支山歌給黨聽》,從此在全國範圍內流傳。
朱踐耳出生於1922年,親歷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歷史時期,他從上世紀40年代開始從事音樂創作,花甲之年後還創作了10部交響樂作品。他一生的作品中,有大量記錄黨的革命歷程的作品,其中交響合唱《英雄的詩篇》就是代表作。
2
《團結就是力量》激勵數代中國人
本報記者路艷霞
《團結就是力量》誕生於1943年6月,它的詞曲作者牧虹、盧肅對中國共産黨、對人民的無比熱愛,成為一筆寶貴精神財富,永世流傳。
盧肅之女盧喬和牧虹之女趙姍姍根據父輩的回憶文章等,還原出父輩火熱的革命文藝生活,“我們這才真正讀懂了自己的父親。”趙姍姍説。
1939年,盧肅、牧虹來到晉察冀根據地。牧虹和盧肅所在的西北戰地服務團組織小分隊深入到河北平山參加鬥爭。趙姍姍説,1942年,毛主席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提出文藝工作者要進一步深入生活,反映生活。1943年6月,為了慶祝減租減息和縣參議會選舉鬥爭勝利,盧肅和牧虹就在老鄉屋後的山坡上趕寫了一部小歌劇《團結就是力量》,牧虹擔任編劇、導演兼任演員,盧肅是作曲兼指揮。
關於這部歌劇,兩人用了三四天就完成了創作,排練時,大家覺得結束得過於倉促,不夠飽滿有力,兩位年輕藝術家又激情澎湃地譜寫了歌曲《團結就是力量》。演出結束後,演員和觀眾涌到場地中央挽著手臂,拉開嗓子,放聲高歌。
3
《我們走在大路上》傳唱半個多世紀依然“鬥志昂揚”
本報記者高倩
“我們走在大路上,意氣風發,鬥志昂揚……”《我們走在大路上》旋律鏗鏘,充滿力量。
《我們走在大路上》創作于上世紀六十年代,經歷了三年自然災害,那正是我國經濟建設遭遇嚴重困難的歷史階段。“那個時候,家裏就吃糠糰子。”李劫夫的女兒、中央歌劇院導演李丹丹告訴記者,儘管生活條件異常艱苦,李劫夫仍然覺得,作為藝術家,在這樣的時代關頭更該創作出“積極向上鼓舞人們鬥志和士氣的音樂作品”,激勵人民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積極性。“那一代共産黨人,心裏真的有鐵一般的信念。”李丹丹感慨。
1962年,周總理到瀋陽開會。6月14日晚,總理邀請李劫夫、安波、鄭風到他下榻的遼寧賓館談話,總理還擺出了韭菜盒子,請他們吃夜宵。那一晚,大家聊起了戰勝三年自然災害,也聊起了藝術創作,談話一直進行到淩晨兩點多,周總理語重心長地告訴他們,一定要相信黨和國家有力量帶領人民戰勝困難,繼續前進。
李丹丹記得很清楚,“父親激動得一晚沒合眼,當晚就開始創作。經歷了三年困難時期,大家心裏都憋著一股勁兒。”李劫夫積蓄多時的情感瞬間噴發,《我們走在大路上》的初稿一氣呵成,歌詞中,他引用了周總理談話提到的“意氣風發,鬥志昂揚”。後來,李劫夫用毛筆寫了一個大歌片兒,把它送給了周總理。
關於歌曲《我們走在大路上》的得名,還有一件趣事。李劫夫曾偶然間聽到前蘇聯歌曲《小路》,從歌名中得到了啟發。他對夫人張洛説:“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應該走大路。共産黨領導廣大人民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走的是陽關大道。”
在製片人張偉平看來,《我們走在大路上》之所以能代代傳唱,也因為這首誕生在特殊歷史階段的歌曲,飽含催人奮進的情感力量。張偉平相信,許多像《我們走在大路上》的作品不僅會迴響在當代,也將把先輩們的精神傳遞給更多後來人。
4
《社會主義好》唱出群眾想説的話
本報記者高倩
一首《社會主義好》奮發激昂,用渾厚的旋律、樸實的歌詞把人們帶回了熱火朝天的上世紀五十年代。
《社會主義好》由霍希揚作詞,李煥之作曲。李煥之長子李大康記得,父親曾撰文回憶過《社會主義好》的創作經過。1957年,毛澤東《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發表後,掀起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學習和討論熱潮。當時,在中央歌舞團創作組工作的霍希揚專注于歌詞寫作,李煥之則是團裏的藝術指導,此前,他們有過很多合作。兩位老搭檔商量,應該有一首歌唱社會主義制度和黨的領導、鼓舞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歌曲。很快,霍希揚就交出了歌詞,李煥之的譜曲也進行得相當順利。
《社會主義好》完成後,李煥之把它分別寄給了《人民日報》和《北京日報》。1957年8月,《北京日報》發表了《社會主義好》,在群眾中迅速傳唱開來,中學生和大學生特別鍾情這首作品,到1958年年初,《社會主義好》已經火遍了全國。李煥之本人也帶著這首作品走進了群眾當中,1958年,他曾在勞動人民文化宮教唱《社會主義好》,並在中山公園音樂堂裏指揮群眾演唱。
談及《社會主義好》的藝術風格,李煥之曾説,他希望採用一種“剛健而明亮”的曲調。1943年,李煥之在延安參加新秧歌運動時,特別喜歡一段活潑通俗的民間音調,突出了其中的“mi”和“sol”兩個音,“社會主義好,社會主義好”的旋律脫口而出。“社會主義國家人民地位高”則唱得更加響亮,“人民地位高”用了向下的躍進,低回的唱法比聲嘶力竭的高喊更動人。“反動派被打倒”充滿了義憤之情,短促的節奏延續到“帝國主義夾著尾巴逃跑了”一句,飽含對反動派的蔑視和嘲諷。“全國人民大團結,掀起了社會主義建設高潮”先在高音上多做停留,充滿號召的力量,然後用斬釘截鐵的方式錶現人民群眾保衛、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的堅定意志。
5
《我們是共産主義接班人》60余載生生不息
本報記者路艷霞
對於79歲的何明全和他的同學而言,見證《我們是共産主義接班人》這首歌的誕生,成為他們一生中的榮耀時刻。
1958年,在金門炮戰時,廈門何厝小學的160余名少先隊員們成立了“前線少年支前活動大隊”。炮戰期間,他們幫助解放軍送開水、洗軍衣、擦炮彈、挖戰壕,何明全、何佳汝等十三名隊員被授予“英雄小八路”的稱號。
1958年底,中央慰問團來到香山陣地慰問解放軍和民兵,《我們是共産主義接班人》的詞曲作者周鬱輝(1927年—1987年)和寄明(1917年—1997年)也在其中。孩子們與周鬱輝、寄明相見時,正在擦炮彈。
何佳汝記得當時正是午飯時間,寄明左手拿著饅頭,右手拿著鉛筆,在活頁本上寫著什麼,“阿姨,你在寫什麼”“我在寫歌頌你們的歌”,孩子們高興極了,紛紛説“能不能唱給我們聽”。於是,激情、昂揚的旋律被孩子們頭一次聽到。何佳汝還記得站在一旁的周鬱輝説,“你們的行為是愛祖國愛家鄉的行為,我要根據你們的事跡,回去後寫歌詞。”
1960年10月上海天馬電影製片廠來到廈門實地拍攝,此時“小八路”們都成為了廈門三中的學生。這部電影的底本正是來源於廈門三中輔導員王添成寫成的五幕話劇《英雄小八路》,後被到廈門體驗生活的中央戲劇學院劇作家陳耘改編成八幕同名話劇,而電影《英雄小八路》據陳耘劇本改編而成。周鬱輝任這部電影的編劇,他結合親臨前線採訪所獲得的資料,寫出了《我們是共産主義接班人》的歌詞:“我們是共産主義接班人,繼承革命先輩的光榮傳統,愛祖國,愛人民,鮮艷的紅領巾飄揚在前胸……”
6
《新的天地》唱出中國人的豪邁
本報記者路艷霞
“你是這樣風雨兼程,你和百姓同心同行,就像樹木紮根大地,就像種子和泥土相依………”歌曲《新的天地》在天安門廣場唱響,傳遍中華大地,震徹華夏兒女心扉。
六集電視紀錄片《輝煌中國》于2017年10月在央視首播,該片全面反映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該片拍攝完成後,導演組找到了作曲家舒楠,經過兩個月的創作,舒楠五易其稿,提供了兩個版本的曲譜。
舒楠很快找到老搭檔孫楠來進行演唱。歌曲的第一版錄製完成後,《輝煌中國》導演組覺得很滿意,但在舒楠的建議下,孫楠重新錄製了一版,最終第二版正式被紀錄片導演組採用。
在創作《新的天地》的過程中,舒楠被這首歌的歌詞深深打動,他帶著這份感動和激情曾到深圳、上海等地實地採訪,用心捕捉著中國發展、中國速度的成就和偉業。他説:“每一天發生在身邊的變化,每一個人生活的改善,還有老百姓臉上的笑容,以及中國共産黨帶領人民脫貧攻堅,走向共同富裕的偉大征程,所有這一切都帶給我們太多驚喜、太多感動。”舒楠説,作為一個音樂家,要感恩這個時代,要用自己的旋律,用自己的專業去回報社會,歌頌這個偉大的時代。
“能成為中國建設、發展的一個歌頌者,我感到很榮幸。”《新的天地》首唱者、歌手孫楠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初次和《新的天地》謀面就特別喜歡,因為它旋律很動聽、歌詞很抒情。“這種抒情代表了一種更凝重的愛國之情,所以我想一定要把歌頌祖國偉大成就的心聲,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孫楠説,作為一個中國人,他想通過這首歌唱出中國人的豪邁、自信和驕傲。
7
《沒有共産黨就沒有新中國》越來越嘹亮
本報記者王廣燕
78年前,在一盞幽微的小油燈下,19歲的曹火星目睹平西根據地的鬥爭故事與英烈傳奇,心潮澎湃,創作了《沒有共産黨就沒有新中國》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曲。如今,在它誕生的小山村——房山霞雲嶺鄉堂上村,越來越多人前來探尋歌曲的源頭,從中看到了薪火相傳的信仰力量。
“解放前,堂上村是一個貧窮的小山莊,人們過著吃糠咽菜的日子,曹火星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住進了堂上村……”在位於堂上村的沒有共産黨就沒有新中國紀念館,71歲的堂上村原黨支部書記李增軍近日每天都會為觀眾義務講解。
在距離紀念館不遠的地方,《沒有共産黨就沒有新中國》創作地舊址修葺一新面向觀眾開放。這間不足50平方米的房間地面由石板鋪成,炕上鋪著草席,中間擺放著小桌。而在小桌上,有一份《沒有共産黨就沒有新中國》手稿複印件和一盞油燈。
紀念館最初的展陳設計者、房山區文聯主席史長義説:“1943年,曹火星一行四人作為群眾劇社抗戰宣傳小分隊,來到了鬥爭形勢最為艱苦的平西抗日根據地,他不僅親自參與了根據地的生産自救、減租減息運動和基層政權建立等各項活動,而且耳聞目睹了根據地所發生的一樁樁、一件件鬥爭故事和英烈傳奇,心靈不斷受到震撼,産生了強烈的創作衝動。”
據史長義考證,1943年3月,蔣介石拋出一本《中國之命運》,悍然破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宣稱“沒有中國國民黨,那就沒有了中國”。對此,黨中央針鋒相對地予以有力回擊,擲地有聲的論述讓曹火星心潮澎湃。在堂上村中廟堂的土炕上,曹火星手握鉛筆憶抗戰歲月,思民族命運,在很短時間內一氣呵成寫下了《沒有共産黨就沒有中國》(後改為《沒有共産黨就沒有新中國》)的歌詞。他又根據京西民間舞蹈“霸王鞭”,賦予歌曲流暢、明快的曲調,一首經典之作就此誕生。
今年6月,沒有共産黨就沒有新中國紀念館經過展陳提升及內部改造後,以嶄新的面貌向公眾重新開放,人們紛紛到這裡重溫入黨誓詞,唱響《沒有共産黨就沒有新中國》的經典旋律。
自從2006年房山區委、區政府在堂上村修建紀念館,已退休多年的李增軍就開始擔任紀念館的義務講解員,一直持續至今。紀念館每年接待參觀人數不斷攀升,去年參觀人數達到了20余萬。
在房山霞雲嶺鄉堂上村,傳唱了78年的《沒有共産黨就沒有新中國》,如今仍有不變的魅力,並講述著屬於新時代的故事。“這首歌能夠被人民這樣喜愛,是因為它是歷史的旋律,唱的是樸素的真理,唱出了人民群眾的心聲。”沒有共産黨就沒有新中國紀念館講解員姜茉莉説道。
原文連結:
https://bjrbdzb.bjd.com.cn/bjrb/mobile/2021/20210707/20210707_007/content_20210707_007_1.htm#page6?digital:newspaperBjrb:AP60e4d8e5e4b003a0f660c4e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