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話劇《漁陽裏的“大人物”》在滬首演。 俞月娥 攝
中新網上海6月24日電 (記者張亨偉)24日,上海市“永遠跟黨走”群眾性主題宣傳教育項目之一——大型原創話劇《漁陽裏的“大人物”》在九棵樹(上海)未來藝術中心大劇場舉行首演。話劇選取了1920年的老漁陽裏這一歷史橫截面,偉大的紅色種子正在萌芽,看這一幢不起眼的石庫門小樓裏,“開天闢地”的大事件如何醞釀萌發。
上海是中國共産黨的誕生地,而説到孕育中國革命火種的紅色原點,就繞不開“漁陽裏”,上海市檔案館的鎮館之寶——陳望道翻譯的《共産黨宣言》首個中文全譯本在這裡校對;上海市檔案館珍藏的《新青年》雜誌創刊號,該刊物的編輯部就位於老漁陽裏2號;這裡是中國共産黨發起組的誕生地,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傳播中心;誕生了中國第一個共産主義性質的青年團組織——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
上海擁有豐富的紅色資源,紅色檔案記載著黨的百年奮鬥歷程和光輝成就,蘊含著豐富的紅色基因,是紅色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上海市檔案局(館)加強館藏紅色檔案的發掘、保護、利用,通過創作紅色主題作品、發佈館藏紅色珍檔名錄、舉辦學生課堂等形式,講好紅色檔案故事,更好地發揮紅色檔案在傳承弘揚紅色基因中的獨特作用。
《漁陽裏的“大人物”》通過小人物的視角切入時代大背景,講述時代洪流之下平凡人的生活軌跡及思想轉變,通過小切口講述大主題,用小人物折射大時代,是該劇的一大亮點。劇情選取住在老漁陽裏的普通年輕紗廠工人余冬生以及他心儀的弄堂女孩楊佳嬰這一小人物的視角,講述在他們平凡的人生裏,有非常特別的兩年(1920-1921),因受到隔壁鄰居陳獨秀、俞秀松、楊明齋等幾位“大人物”影響而發生的故事。而劇中那位出生於松江浦南、作為中共一大會址曾經的女主人薛文淑的藝術形象,也是第一次在舞臺上展現。該劇用小人物的悲歡離合,串起偉大的歷史,通過民間視角展開戲劇敘事,讓個體故事與時代背景、主題價值與情感交流實現完美結合,創造時空重疊、人物群像、歷史交錯的自由度。
該劇集中體現了紅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同時劇中還體現了檔案元素:服裝設計參照了上世紀20年代的照片檔案,舞美設計參照了石庫門房子的特點,道具也是參照《共産黨宣言》首部中文全譯本、《新青年》等珍貴檔案進行原貌複製,上海市檔案館專門選派了4名青年工作人員參與話劇的演出,展示檔案人的文化風采。
該劇以真實檔案為基礎,紮根史料,通過藝術的方式對歷史細節進行深挖和再現,融合生活化場景和細節,賦予角色煙火氣,小人物平凡人生的長治久安、人間煙火,正是大人物付出了生命投身於偉大事業去實現的,這樣的遞進與關聯讓該劇整體具有從“個體”到“時代”的格局層次,讓歷史與現實碰撞,情感與思想交融,共同譜寫出一部“大時代”的精彩史詩。該劇主創人員和演員大部分為“90後”,他們以年輕人的視角,展現了建黨初期那個偉大的時代和偉大的人物,更具有時代感和感召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