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安東尼那副時而失神時而欲言又止的神情,好像總在努力思索,想要弄清什麼。女兒安妮臉上始終挂著笑容,眼裏卻分明下一秒就要流出淚來。
現在回想起來,姥爺90歲後似乎便陷入了長久的沉默。去看望他,他總是生疏而客氣地點頭致意,仿佛在招待一位陌生的客人。問候他,也只是唔唔應著,臉上寫著遲疑和茫然。我媽説:“姥爺糊塗了”。她經常提起有次為他擦洗,他仿佛深受觸動,終於開口,説的卻是:“謝謝你,大姐。”到如今,姥爺已過世10年有餘。每每説到此處,我媽還是會別開頭去。
看《困在時間裏的父親》時,我覺得有些東西很熟悉。劇中父親安東尼那副時而失神時而欲言又止的神情,好像總在努力思索,想要弄清什麼。女兒安妮臉上始終挂著笑容,眼裏卻分明下一秒就要流出淚來。護工換了一任又一任。總有些貴重東西被疑心莫名“丟失”又一次次“失而復得”。不在身邊的子女更受偏愛,辛苦付出的那個倒居心可疑。甚至,也曾聽到過那句掩藏在老人暴躁強硬外表下的脆弱心聲:“那我呢?我怎麼辦?”
也有些東西我此前並無所知。比如,我不能確定,當年如安東尼般時時露出困惑神情的姥爺,是否也正如安東尼般深陷錯亂失序時空:瑣碎如一塊手錶、一幅畫、一道烤雞,重大如小女兒早逝、大女兒婚姻破碎,乃至自己曾經的職業、現在的處境、未來的安排,一切都詭秘莫測、難以理清頭緒。當然,我更不敢設想,曾經如安妮般為這段無法預知終點的守護而精疲力竭的我媽,是否也曾如安妮般崩潰絕望,內心被委屈和愧疚交替折磨,甚至幻想過永遠解脫、一了百了。
《困在時間裏的父親》描述的是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和親屬的故事,探討的卻是關於衰老與親情的生命課題。當嚴重的老年疾病或是自然的衰老導致衰弱失能,無論是本人還是身邊的親人都飽受折磨。這是生命的困局,也是每個人的必修課題。影片中,父親安東尼和女兒安妮都曾一次次站在窗前眺望。父親看到的是一個小小少年,在街角開心嬉戲;女兒看到的是一對情侶,在廚房親密交談。這除了暗示他們所處空間的變化,無疑也暗示著他們內心各自的嚮往。現實生活中,他們一個因衰老和病痛,無法分辨時間和空間、真實與虛幻,不能也不會被允許單獨外出;另一個則因親情和責任,無論工作、度假,就是下樓買個菜,也隨時會被召回。在某種意義上,這對父女都被困在了小小的房間裏,也都被困在了這段痛苦的時間中。
最終,我們終於厘清,安妮在經歷了長久的糾結與掙扎後,把父親送入了養老院,自己離開倫敦,去了巴黎。離開的計程車上,她神色複雜地望向窗外,正如父親第一次預知到自己將會被送入養老院時一樣。沒有人能夠責怪她。她盡力去當個好女兒,希望父親安全、快樂,但她也真的渴望一份可以控制的生活。而父親安東尼,儘管無比恐懼要獨自在陌生環境裏面對錯亂孤獨的世界,當女兒的眼淚終於落下,他還是伸手為她拭淚、松手放她離開。影片結尾,安東尼從過去與現在、夢境與現實錯綜交織的濃霧中短暫醒來,在養老院的房間裏如孩子般痛哭:“我感覺我的葉子都掉光了”“我再也無處棲身”。銀幕外的我們無不被觸動,跟隨他一起落下淚來。
衰老是什麼?一位老年學家曾説:“把棉花塞進耳朵,把小卵石放進鞋裏,戴上橡皮手套,在眼鏡上塗抹凡士林。你就能夠達到立即老化的效果。”《困在時間裏的父親》更進一步,以穿插跳躍的時間線和錯位的空間,讓我們對於感官和記憶衰退的老人所面對的迷霧般的世界有了更深體驗,卻也只能感受到最表層的迷亂與驚恐。日本心理學家、哲學家岸見一郎在《老去的勇氣》一書中寫道:“席捲而來的‘年邁波浪’是如何改變著人們及其每日的生活?教會我們這一點的,是父母。只有贍養父母之後,我們才能體會到衰老究竟為何物。”父母變得步履蹣跚,樹葉掉落了一些;視力和聽力喪失、記憶減退,樹葉又掉落了一些。我們只能注視著父母凋零,無能為力。直到有一天父母離世,我們失去了他們,自己的樹葉也掉落了下來。
《困在時間裏的父親》片尾,安東尼虛弱地把頭靠在護工的肩膀上抽泣。在他的世界裏,護工的形象與女兒安妮已時而混淆。鏡頭又一次對準窗外。鬱鬱蔥蔥的樹木枝繁葉茂,燦爛的陽光灑在樹葉上。微風吹過,枝葉輕搖。護工的話輕柔響起:“我們要趁陽光好的時候出去,我們要把握好時光。因為好天氣總是轉瞬即逝,不是嗎?”
珍惜此時此地的幸福。把握好時光。我想,這大概是父母以衰老教給我們的人生最後一課吧。
原文連結:
http://zqb.cyol.com/html/2021-06/22/nw.D110000zgqnb_20210622_4-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