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娛樂快訊

《叛逆者》導演週游:我希望在故事中看到歷史感

發佈時間:2021-06-22 10:26:34 丨 來源:中國青年報 丨 責任編輯:鄭乾


《叛逆者》劇照

國産諜戰劇又出佳作。

根據“人民文學獎”得主畀愚同名小説改編,由週游執導,朱一龍、童瑤、王志文、王陽、朱珠領銜主演的電視劇《叛逆者》在央視播出,豆瓣拿下8.4分。

年輕的復興社幹部特訓班學員林楠笙,被復興社特務處上海區站長陳默群帶往上海,參加抓捕潛伏在上海區內部的中共地下黨。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正直單純的林楠笙不斷被顧慎言、紀中原、朱怡貞等共産黨人為國為民的使命感和大無畏的犧牲精神感召,對國民黨內部的亂象和當時中國人民的苦難有了更深的思考。經過艱苦鬥爭和生死考驗後,林楠笙成長為一名真正的共産黨員。

日前,《叛逆者》導演週游接受中青報·中青網專訪。“這些隱蔽戰線上的革命先輩,他們時常忍受著孤獨,很少能有機會去慷慨激昂表達自己的信仰,甚至無法穿上心愛的軍裝。但是他們從未忘記自己的初心,內心一直飽含著理想和信仰。”

週游提到,《叛逆者》一大特點是沒有使用旁白和內心獨白,因而,如何表現隱蔽戰線英雄的信仰,對影視表達方式和演員演繹都帶來了極大的考驗。

“林楠笙這個人物的轉變過程,是這部戲的重中之重。在這個過程當中,他的每一個關鍵轉捩點如何確立,如何一步步地展開,都需要在創作中反覆衡量。”

和以往諜戰劇相比,《叛逆者》不是一個處處都有“強情節”的故事,也不是一個非常類型化的故事。“故事背景橫跨了13年,我更希望在故事當中看到歷史感,看到每個人物的成長變化和發展。”週游説。

中青報·中青網:最早讀到《叛逆者》小説,對這個故事有何印象?

週游:原小説篇幅不長,四五萬字,但我覺得這部作品很嚴謹,對歷史厚度的展現很好。小説有大量的留白,但是資訊量巨大;整體行文流暢、冷峻,沒有過多情感描寫,可值得挖掘的東西特別多。另外,故事整體時間跨度非常長,跨越了十幾年,包含很多歷史節點。

中青報·中青網:你希望通過《叛逆者》傳遞出怎樣的理念和價值?

週游:我沒有想要進行強價值輸出,還是希望能夠通過這個故事、這些生動的人物,讓大家能夠體會到那種“冷酷之下的溫暖”,以及那些人隱忍的氣質,內心的理想、信仰等。觀眾體會到了之後,自然都懂。

中青報·中青網:表現隱蔽戰線革命者內心的信仰,創作上有哪些難度?

週游:我們書寫的故事背景是隱蔽戰線,是沒有硝煙的戰場,這些人很多都有掩護身份,他們很少有機會直抒胸臆,表達自己的信仰。而我們創作的時候,想要嘗試一下不要旁白和內心獨白,這就帶來一個非常大的調整難度。

因為《叛逆者》中的角色肯定有大量的獨角戲,如果沒有旁白和內心獨白,角色表達內心信仰的空間就被壓縮得很窄。但是,我們又要把他們這種飽含信仰、時時刻刻都為了信仰而努力、堅定和隱忍地在刀尖行走的狀態表達出來。所以,我們通過一些重要的戲用道具,幫助演員去體現那一刻內心的複雜度,展現他們心痛、興奮等情感。

中青報·中青網:林楠笙經歷了怎樣的成長階段?

週游:整體上林楠笙經歷了三個歷史階段。第一個階段,林楠笙尋找信仰;第二個階段,林楠笙受到感染和感召,一步步邁向黨的懷抱,是一個堅定信仰的階段;第三個階段,成為共産黨員後,他又重新潛伏回到上海,這是一個信仰昇華的階段,也是一個在實踐當中堅定信仰的階段。

演員朱一龍特別認真,在劇組經常做功課到很晚,為了給角色前後“跳躍式的表演”尋找內心和情節上的依據。《叛逆者》中他很多心理洞察戲的表演,是非常細膩,也極具爆發力的。

中青報·中青網:《叛逆者》對細節的處理得到觀眾好評,這方面劇組作了哪些工作?

週游:我們在梳理文本階段,梳理和落實了大量的細節,包括整個劇的地域特點、每一個人物的生平和履歷、人物之間的組織關係、單位部門設置,還有制式服裝和戲用道具等。比如我們歷史顧問老師説,13年時間跨度中,根據歷史事實,戲中人物用到的錢幣多達14種。

《叛逆者》播出後,我沒想到觀眾能看得這麼細!其實看得那麼細,給我們壓力挺大的。有觀眾説,顧慎言拿電話聽筒會用白布包住——那個年代已經有指紋識別了。其實我們這個細節設置是一舉多得,顧慎言用白布包住聽筒,也是為了掩護自己的聲音,防止被錄音。他作為一個成熟的職業特工,下意識會這麼做。

我當年跟老導演一起工作時,老導演經常會説一句話:“要多去想,這些人物在那一時那一刻,還有什麼更多可能性?”這就要求我們去和人物“貼身肉搏”,去和他同呼吸,才能夠體會到他的境遇、他那一刻的所思所想。只有這樣,才能夠生發出來真正準確的細節,以及人物的心理動態。

中青報·中青網:《叛逆者》人物關係錯綜複雜,哪一對關係比較觸動你?

週游:林楠笙和朱怡貞兩人的情感,是全劇情感氣質的一種濃縮。他們這條情感線上,有很多讓人印象深刻的戲。梳理文本的時候,我們一直在想,到底他們情感的核心是什麼?而我們查閱史料發現,當時很多類似的革命情侶,都是在聚少離多、不知對方安危的情況下,一直保持那份炙熱的情感。

《六月船歌》是林楠笙和朱怡貞情感延續的象徵性音樂符號。到了最後,他們的情感,以及這個音樂符號都昇華了。他們內心那份情感,飽含著一種革命理想主義色彩,他們是先認可了對方這種革命理想主義,才有了豐富的情感。這種情感,可能不僅僅是愛情,還有一種戰友情、在抗戰期間的同胞情,這種情感一直很隱忍,濃度反而會加深。

原文連結:

http://zqb.cyol.com/html/2021-06/22/nw.D110000zgqnb_20210622_3-09.htm

聯繫專線    商務合作    郵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