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壽椿為節目伴奏,奏樂任務不算太重,因此他得以有時間鑽研音樂理論,學習多種西洋管弦樂器。他在社裏雖然睡得晚,但每天起得很早,天天早起練小號。”
這是胡美鳳在《開明劇社》一文中,對於主人公劉壽椿的描述。他不僅對樂器很感興趣,還非常願意學習,將理論和實踐進行了結合。
今天,在中國青年報·中青線上聯合酷我音樂共同打造的《悅讀有YOUNG》節目中,短道速滑運動員石竟男和音頻主播傅小米將為大家分享閱讀《開明劇社》和《聞一多:喝茶是過日子的最低標準》兩部著作的節選內容,一起聊一聊他們對於興趣的看法。
傅小米覺得,每個人都會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不自覺地注意,甚至是積極地探索,就好像對美術感興趣的人,對各種油畫、美展、攝影都會認真觀賞、評點,對好的作品進行收藏、模倣一樣。
劉壽椿年紀雖小,但是肯學肯鑽研,“在自己的興趣上全情投入,這點很值得大家學習。”石竟男説。
雖然不同的環境、不同的職業、不同文化層次的人,愛好不一,興趣也可能都不一樣,但在石竟男看來,“興趣是一種無形的動力,讓我們面對某件事情或者某項活動時非常投入。”正因為對短道速滑感興趣,他慢慢地了解它,在體驗它的過程中也有所收穫。
傅小米深有同感,她覺得“對事物感興趣的時候就要全力以赴”,但年齡的變化和時代的變化也會對人的興趣産生直接影響,比如説少兒時期往往對圖畫、歌舞感興趣,青年時期對文學、藝術感興趣,成年的時候可能就對某種職業、某種工作感興趣了。
因此從小的興趣培養是很必要的。石竟男認為,興趣和愛好密不可分,認識越深刻,情感越豐富,興趣也就越深厚,“就像現在在北京冬奧會的契機之下,很多中小學也開展了冰雪項目的教學,短道速滑也吸引了很多青少年進行學習,我覺得這個意義還是挺重大的。”
把自己的興趣分享給大家,並且帶動更多人一起學習,是一件很有價值的事情。
如同聞一多先生一樣,不僅自己愛茶,還影響周邊的人喝茶,讓更多的人了解了茶文化。他把喝茶看成了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
在美國留學時,他向家裏討茶;在青島時,他找梁實秋、黃際遇“蹭茶”;在聯大南遷的路上,他把沒有茶喝的日子列為最苦的日子......怪不得他説“喝茶是過日子的最低標準”。
《聞一多:喝茶是過日子的最低標準》一文中也提到了來自茶鄉的冰心回憶説,他們家喝上茶,完全是受到聞一多和梁實秋的影響。
“我能夠體會到聞一多先生的感受,完全是‘興趣使然’。就好像一些體育迷,一談起體育便會津津樂道,一遇到體育比賽便想一睹為快,對電視中的體育節目特別迷戀。”傅小米説。
人們的興趣是多種多樣、各有特色的。在現實生活中,興趣能讓目標更加明確,積極主動,石竟男覺得培養興趣首先可以增加一些知識儲備,也可以開展一些有趣的活動,培養直接興趣,畢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有的人喜歡繪畫,他們就把一張張單調乏味的白紙渲染成一件件五彩繽紛的藝術品;
有的人熱愛踢足球,他們奔跑在空曠的球場上,灑下汗水,也得到了很多歡樂;
有的人喜愛閱讀,他們啃食著“精神的糧食”,久久陶醉在心靈的盛宴裏。
興趣是不會説謊的,找到自己的興趣吧,繼續拼博,終有一天會豐收。
原文連結:
http://news.cyol.com/gb/articles/2021-06/16/content_2NXnYc8v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