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關學曾(1922年-2006年)
北京人,滿族,北京琴書創始人,1961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曾擔任北京曲藝家協會主席、終身名譽主席,中國曲藝家協會理事。曾獲“中國曲藝牡丹獎終身成就獎”和“北京市文聯德藝雙馨楷模”稱號。
星火
成為一心向黨的文藝工作者
上世紀40年代成名于北京天橋的關學曾,雖被譽為“琴書泰斗”,但鼓曲藝人的社會地位依然低下。1949年8月,關學曾參加了北京市文委舊劇科舉辦的“北京戲曲界講習班”,在這裡,他聽到人們把“唱大鼓的”稱為“文藝工作者”。
來自社會的尊重,讓關學曾備受震撼,同時也激發了他要寫新詞、唱新曲來歌頌新社會的熱情。《王貴與李香香》《石不爛趕車》《考神婆》……一批根據解放區題材改編的唱段第一次登上了舞臺,關學曾也成了曲藝界寫新唱新的帶頭人。
“他成為了一心向黨的文藝工作者,只要國家需要,便會義無反顧。”弟子崔維克這樣描述著老師關學曾。
崔維克介紹,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關學曾説:“雖説扛槍打仗我不行,但我能給戰士鼓勁兒啊。”
1951年、1952年,關學曾兩次赴朝慰問。在前線的一次慰問演出中,關學曾剛唱了幾句,飛機就來了,在場的人“呼啦”一下都散了。據關學曾先生回憶,那一次,《尚廣和捉特務》一段十三四分鐘的表演,居然中斷了七次。
在宣南文化博物館裏,可以看到關學曾從朝鮮寫給妻子的一封家信。崔維克説:“先生認為他雖然不是對敵作戰的志願軍,但此時也已經做好了隨時犧牲的準備。”
北京軌跡
大膽創新推出“北京琴書”
在慰問演出中,關學曾也接觸到了山東琴書、徐州琴書、翼州琴書等多種地方藝術。他想,各地的琴書都突出了地方特色,只有在北京,還通稱為“琴書”。
經與琴師吳長寶商議後,關學曾一回到前門箭樓演出,就正式推出了“北京琴書”。定名後,關學曾在內容、伴奏音樂結構、唱詞行腔規範以及板式的變化上都進行了大膽的創新,北京琴書的面貌煥然一新。
“從藝幾十年,關學曾演唱過1000多個段子,其中220多段是他自己編寫的。他的藝術生命已經融入國家的命脈之中。”崔維克説。
有一次,關學曾給戰士們演出《總理永遠活在我們心間》,唱完後全場鴉雀無聲,戰士們臉上都是淚水,不知誰先喊了一句:“周總理永遠活在我們心裏”、“誓死保衛祖國,讓黨中央放心”……口號聲陣陣,緊跟著就是熱烈的掌聲。
革命志願
自己的一切都要交給黨
關學曾在一篇回憶中這樣記述他1961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時的情景:“這輩子我都忘不了舉手向黨旗宣誓的那個場面。對於像我這樣一個窮小子,一個唱了一輩子大鼓書的藝人來説,意義太不平常了,就覺著非把自己的一切交給黨才行!甭管別人怎麼説,我還是我,我就按自個兒認準的道兒走,我一直這樣認為,沒有中國共産黨,就沒有我關學曾的今天!”
“1984年,父親退了休,反而更忙了!他心裏想的都是怎麼把北京琴書傳承下去。”關學曾的兒子關少曾説,退休後的父親擔任起北京曲藝家協會主席,連續組織“曲藝進校園”活動,還在家裏開起了“北京琴書講習班”。
“每週六上午,父親在家教人唱北京琴書,只要願意學,他就願意教,教學生聽、練、唱,分文不取,還管頓炸醬面。”關少曾説,“北京琴書陪了父親一輩子!直到2006年7月,因病住進友誼醫院重症病房的父親,在護士打開的錄音機中聽到他自己説唱的北京琴書時,他眼睛睜開了,認真地聽著,一直在聽……”實習記者師悅
原文連結:
https://bjrbdzb.bjd.com.cn/bjwb/mobile/2021/20210527/20210527_008/content_20210527_008_2.htm#page7?digital:newspaperBjwb:AP60af36b9e4b02239fd0619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