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成立僅7年的松山芭蕾舞團,在創始人清水正夫和松山樹子的堅持下,頂著重重壓力,將中國紅色經典歌劇《白毛女》改編搬上芭蕾舞的舞臺。作品在日本首演獲得空前反響,連加座都賣光,白毛女的悲慘命運深深打動了日本觀眾。而主創兼主演松山樹子,也就此成為日本芭蕾舞臺上第一個“喜兒”。
同年,松山樹子受邀訪問中國。10月1日,在國慶晚宴上,周恩來總理把松山樹子以及中國的田華、王昆介紹給與會嘉賓,他説:“諸位,今天有日本的‘白毛女’松山樹子女士光臨,而且這裡還有中國的‘白毛女’,我榮幸地把她們介紹給各位。田華是電影‘喜兒’,王昆是歌劇‘喜兒’,松山樹子是芭蕾舞‘喜兒’,你們是中日友誼的象徵。”
1972年,上海舞劇團(即上海舞校《白毛女》劇組)赴日本公演《白毛女》和《紅色娘子軍》的情景。此時正值中日關係發生重大轉折的關鍵時刻。上海舞劇團的訪日演出得到了松山芭蕾舞團的鼎力支援。清水正夫全程陪同,並向其開放全部練功場地。他還特意留起一把大鬍子,説“不親眼見到中日邦交正常化就不把鬍子刮掉”。
為防右翼分子扔燃燒彈,清水正夫的兒子清水哲太郎和兒媳森下洋子等芭蕾演員都穿著《白毛女》中的演出服,化好粧,戴著手套,提著浸過水的毛毯,等在後臺,以防發生意外及時補救。為了答謝松山芭蕾舞團,上海舞劇團向他們贈送了《白毛女》全劇的錄音、服裝、頭飾、道具等。代表團回國後,周總理聽取了他們的工作彙報,反覆強調要感謝清水正夫、松山樹子和松山芭蕾舞團為中日友好作出的貢獻。
長達半個多世紀,芭蕾舞劇《白毛女》為中日兩國的友誼架起堅實的藝術橋梁。清水哲太郎曾接受採訪説:“芭蕾舞劇《白毛女》深受中國人民的喜愛,但或許日本人來表演會具有另一種意義。從我父母開始,我們一直懷有一個期望,那就是讓中國觀眾檢驗一下,我們的演繹能否表達出我們的心情。”
兩個“喜兒”相擁
2017年5月23日,在中日邦交正常化45週年之際,松山芭蕾舞團的新編《白毛女》在上海大劇院上演。松山樹子的兒媳、69歲的森下洋子穿戴著當年周總理親手贈送的“白毛女”舞衣和發套,飽含激情地跳滿全場。輕盈飄逸的舞姿、極具張力的表演,讓這個日本“喜兒”贏得全場長達2分鐘的掌聲。
新編《白毛女》是在原本獨幕舞劇的基礎上進行擴展和豐富,也是松山芭蕾舞團的接棒者——清水正夫與松山樹子之子清水哲太郎和兒媳森下洋子,為完成父母的心願而做的努力。2010年,他們專門邀請上海芭蕾舞團團長辛麗麗等前往日本,幫助整理、創排,上海芭蕾舞團更無償提供了該劇的有關版權。
新編《白毛女》最大不同在於舞臺上不只一個“喜兒”,而是有一群“喜兒”。森下洋子説,正是許許多多“喜兒”的苦難,組成了人類的歷史;又是從這些“喜兒”的夢想中,誕生了人類的後代,“我們不能忘卻歷史,不能忘卻曾經的苦難”。
首演當晚謝幕後,中國芭蕾舞《白毛女》第一代“喜兒”扮演者石鐘琴、第一代“大春”扮演者淩桂明上臺為森下洋子獻上祝福,兩個“喜兒”深情擁抱,留下了難忘的一瞬。森下洋子激動地説:“在上海演《白毛女》,意義很是不同,這裡是誕生全本《白毛女》的地方,我們跳得更好,才能面對觀眾更挑剔、更高要求的眼光。”雖然早就跨越了芭蕾舞女演員的職業生命年限,森下洋子絲毫沒有“退場”之意,她笑説:“大家不用擔心,哪怕有一天我不跳了,日本‘喜兒’也不會消失,《白毛女》我們會一直演下去。”記者朱淵
原文連結:
http://www.xinhuanet.com/ent/2021-05/27/c_11274874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