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特殊藝術奉獻特殊的愛

發佈時間:2021-05-19 10:02:53 丨 來源:光明日報 丨 責任編輯:鄭乾


《千手觀音》演出現場

作者:呂博(瀋陽師範大學戲劇藝術學院講師);陶冶(瀋陽師範大學戲劇藝術學院副教授)

5月16日是第31個全國助殘日(每年五月第三個星期日),全國各地積極開展相關活動助力殘疾人事業發展。在這樣一個特別的日子裏,殘疾人康復、維權、特殊教育、勞動就業、扶貧、社會保障等被頻繁提及,而對特殊藝術的關注顯得相對不足。何為特殊藝術?特殊藝術在殘疾人事業和藝術百花園中扮演什麼角色?特殊藝術的發展面臨什麼問題?如何推動特殊藝術的發展?這些都是需要我們關注和思考的問題。

特殊藝術是殘疾人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生動體現

《千手觀音》作為家喻戶曉的經典舞蹈作品,從誕生之初就與殘疾人緊密聯繫在一起。以邰麗華為領舞的21位聾人演員化為一身千手,演繹心有大愛的千手觀音,以惟妙惟肖的造型,層出不窮、千變萬化的視覺衝擊,震撼了國內外觀眾。16年過去了,《千手觀音》依然活躍在各類舞臺上,幾乎成為殘疾人藝術團體演出的必演節目。

或許很多人對《千手觀音》的認知還停留在2005年的那一夜爆紅,很難將其與特殊藝術相聯繫。其實,《千手觀音》正是特殊藝術最具影響力的代表作品之一。那麼何為特殊藝術呢?它是20世紀80年代藝術百花園裏綻放的一朵新蕾,是殘疾人熱愛生命、熱愛生活,追求完美藝術的生動體現。嚴格來説,特殊藝術是殘疾人克服身體障礙的局限性,通過形象塑造去探索和表達自身無法感知的情感和世界所創造出的一種藝術形態。從廣義上講,殘疾人按照藝術美學標準和規律所進行的所有創作都屬於特殊藝術範疇。所以也有人稱其為殘疾人藝術。

説到特殊藝術,不得不提大型音樂舞蹈《我的夢》。“親愛的朋友,我們,于黑暗中體味光明,于無聲中感悟音律,于殘缺中尋求完美,在傾斜而美麗的世界裏,凈化、升騰。今天,我們用特殊的表演,説説昨天的故事、今天的日子還有明天那五彩繽紛的夢,您將看到的每一個舞蹈,都是我們心靈深處搏動的節奏,您所聽到的每一首樂曲,都是我們血液中流淌的歌。請和我們一起走進我的夢。”這是《我的夢》的開篇章節《手語詩》,一首詩道盡了殘疾人兄弟姐妹的心聲,也讓人感受到噴薄而出的生命之力。這臺常演不衰的大型節目綜藝薈萃、異彩紛呈,融合了包括《千手觀音》在內的聾人舞蹈、盲人音樂戲曲、肢殘舞劇等多元藝術形式,超越語言、民族與國界,帶給觀眾藝術的享受、心靈的啟迪和情感的交融,生動詮釋了“哪怕是一棵受傷的樹,也獻出了一片綠蔭;即使是一朵殘缺的花,也散發著全部芬芳”。

《我的夢》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特殊藝術的高度,在中國乃至全世界都是難以逾越、不可替代的。近年來,特殊藝術領域也涌現出了一些優質作品,如舞蹈作品《輪椅上的舞者》《動感精靈》,聲樂作品《船到碼頭把酒喝》,器樂作品嗩吶獨奏《正月十五鬧雪燈》,還有足畫、口書等藝術作品,表達殘疾人對生命的敬畏,對生活的熱愛,觸動人心,反映出特殊藝術的發展活力。

特殊藝術帶給人視覺衝擊和心靈震撼

“每年出訪10多個國家,至今已巡演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加美國勞工節文藝盛會,180個電視臺聯播,4300萬人收看,《千手觀音》是唯一贏得現場觀眾起立致意的節目;參加德語區國家直播的文藝晚會,1.1億人收看;參加日本電視臺文藝晚會,創收視紀錄……”

這是中國殘疾人藝術團出國巡演的一組數據。作為中國對外交流的一張特殊名片,國際社會盛讚的“美與人性的使者”,世界殘疾人代表大會表彰的“全球6億殘疾人的形象大使”,聯合國機構指定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平藝術家”,幾乎每到一處,中國殘疾人藝術團的演出都引發轟動,謝幕時全場起立已成常態。特殊藝術何以擁有此等魅力,中國的特殊藝術又是如何在世界範圍內一枝獨秀的?

看過殘疾人演出或排練的人不難理解特殊藝術帶給人的衝擊與震撼。無臂舞者黃陽光以嘴銜下2008年北京殘奧會會徽,以腳寫書法作畫;盲人楊海濤一首《天域》穿透黑暗,直擊人心;聾人魏菁陽聽不到聲音卻與大提琴配合出唯美的芭蕾夢境。健全人有的,他們未必擁有,健全人做不到的,他們卻做到了。這不就是我們崇敬的生命奇跡嗎?這不就是我們提倡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的身殘志堅、自強不息嗎?這不就是我們高呼的“我命由我不由天”嗎?這正是特殊藝術的魅力所在。

無臂舞者黃陽光演出《秧苗青青》

1987年,30多位喜愛藝術的殘疾人,在黨和政府的特別關懷下參加首屆中國藝術節,宣告了中國殘疾人藝術團誕生。這個業餘建制的群眾組織經過多年發展最終成為國家專業藝術團體,以特殊方式塑造藝術,以特殊藝術愉悅身心,以不屈意志激勵人生,以真善美的情懷凈化心靈,以誠摯的情感傳遞友愛,以經營性演出自立於世,以公益活動回饋社會。在中國殘疾人藝術團發展成為國際一流表演藝術團體的過程中,全國各地的殘疾人藝術團也紛紛成立,如上海東方明珠殘疾人藝術團、河南生命之魂殘疾人藝術團、浙江特殊兒童藝術團等,不僅為愛好藝術的殘疾人提供了成長園地,也為特殊藝術的發展培根鑄魂。尤其是隨著特教學校藝術專業的普及,全國殘疾人藝術匯演,全國盲、聾、培智學校學生藝術匯演,殘疾人書法、美術、攝影、工藝品展覽等廣泛開展,殘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極大豐富,特殊藝術帶給公眾的勵志教育、藝術熏陶等也不斷邁向新的臺階。

特殊藝術只有一個《千手觀音》還不夠

對特殊藝術有所關注的人或許會留意到這樣一個情況,幾乎所有稍具規模的殘疾人團體進校園、進軍營、下鄉演出都會表演《千手觀音》,因此《千手觀音》在民間流傳著多個版本。這種情況一方面反映出《千手觀音》影響之大,群眾基礎之廣泛,另一方面也説明瞭具有廣泛影響力的特殊藝術作品嚴重不足。特殊藝術只有一個《千手觀音》是遠遠不夠的。

特殊藝術不是賣慘的藝術,靠自殘和賣慘贏得掌聲的時代早就一去不復返,創作特殊藝術精品也越來越難。關於特殊藝術作品創作的難處,邰麗華曾指出,觀眾的審美水準在提高,對殘疾人演員的要求也在提高,“大家的觀念變了,以前可能覺得你是殘疾人,能唱歌跳舞已經不錯了。現在會有高標準嚴要求,我們需要做的是真正用好特殊符號,呈現特殊藝術的魅力”。

聾人舞蹈綵排現場本文圖片均為光明日報記者劉平安攝

創作難題的解決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一方面,各地殘疾人藝術團要自力更生,不能止步不前,吃老本或者坐享其成,應將創作新作品、打造新精品納入工作計劃,力求在創演中有新的突破;另一方面,我們也呼籲相關專業藝術團體、各領域專家學者等多關注特殊藝術,多為殘障人士的創作演出提供指導和幫助,助推特殊藝術的發展與繁榮。

“座無虛席”“全場起立鼓掌”“觀眾淚流滿面”,這是中國殘疾人藝術團巡演100多個國家過程中反覆見到的場景,每一次演出結束,他們也會被現場的氣氛感染,自豪感不斷翻騰。相比于國外的火爆,殘疾人藝術這張特殊的名片在國內的關注度還有待提高。近年來,尤其是疫情期間,包括中國殘疾人藝術團在內的一些殘疾人藝術團開始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向國內,把優質的節目送到全國各地,讓更多人現場感受到特殊藝術的魅力。此外,邰麗華等殘疾人藝術家入駐新媒體平臺,分享特殊藝術常識,講述經典作品創演背後的故事,也有利於特殊藝術的普及與進一步發展。

隨著更多特殊藝術作品走進百姓生活,公眾對殘疾人事業的關注,對8500多萬殘疾人群體的關心扶持也有望登上新的臺階。

原文連結:

https://news.gmw.cn/2021-05/19/content_34855087.htm

聯繫專線    商務合作    郵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