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揮家譚利華執棒中國歌劇舞劇院交響樂團,帶領觀眾重溫紅色經典旋律。
本報記者高倩
昨晚,國家大劇院第七屆“中國交響樂之春”落下帷幕。一個月的時間裏,圍繞“百年輝煌·時代迴響”主題,22支國內樂團接連登臺,奏響55部風格多元的中國作品。
回顧“交春”的歷史,像今年這樣中國作品貫穿一屆音樂會的始終,堪稱前所未有的壯舉,也是最為搶眼的看點。55部中國作品,連綴起中國交響樂的發展歷程,更展現出令人心潮澎湃的生機活力。
指揮家:
傳承中國經典責無旁貸
5月1日晚,國家大劇院音樂廳內,一段段銘刻在人們心底的旋律被接連奏響:打擊樂與樂隊帶來的《龍騰虎躍》歡騰熱烈;《白毛女》中,喜兒悲訴“恨似高山仇似海”;《小二黑結婚》裏,“清粼粼的水藍瑩瑩的天”輕快雀躍;出自《江姐》的“紅梅讚”傳唱了幾十年,音樂一起,台下便有觀眾跟著輕聲哼唱……
這場名為“百年華章”的音樂會,由著名指揮家譚利華執棒中國歌劇舞劇院交響樂團共同上演,曲目中,除了首演于2020年的音樂會版歌劇《老兵張富清》選段,其餘都是歷經時間錘鍊和考驗的經典作品。演出前五天,音樂會門票全部售空。
“這説明在觀眾的心中,有藝術水準的經典中國作品很有號召力。”譚利華很欣慰,也很興奮,他希望能用“達到出唱片水準”的現場演奏回應觀眾的喜愛和信任。設計曲目時,譚利華和樂團斟酌良久。中國歌劇舞劇院歷史悠久,《白毛女》《小二黑結婚》《傷逝》等經典劇目都與劇院有著極深的淵源,音樂會仔細遴選了這些作品的精華選段。
譚利華對演奏的把握更是“苛刻”。和樂團的排練他就用了整整三天,僅《白毛女》序曲,三十余個小節,他細摳了一個小時。對職業樂團來説,這種速度有些不可思議。“二度創作不能埋沒作品,而是要給作品增光添彩。”譚利華堅持讓樂手們拿出比演奏西方古典大部頭更專注的態度,“只有這樣精雕細刻,才能出精品。中國作品就是要常演、長演,才能保持生命力,才能流傳下來、傳承下去,成為永恒的經典,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藝術精神財富。”
策劃者:
展現中國交響樂發展風貌
本屆“交春”還上演了《黃河大合唱》《紅色娘子軍》《紅旗頌》等眾多家喻戶曉的中國作品。最近幾天,國家大劇院演出部副部長王路藜時常會想起兩年前策劃這屆“交春”的情形。與外界的想法不同,全部上演中國作品並非國家大劇院對受邀前來的樂團的硬性要求。
前期在聯繫各家樂團時,王路藜能感到一種默契和共識。以往,外地樂團進京參加“交春”,總是傾向於選擇“最能展現自己水準、表現起來也最穩妥”的作品,很多樂團會帶上樂季中剛演過的外國作品,但今年,“中國樂團、中國作曲家和中國作品的成熟水準,已達到了讓大家迫不及待拿出來分享的程度。從演出的品質、觀眾的反響來看,這屆‘交春’有著里程碑式的意義。”
“國家大劇院策劃‘交春’的核心出發點,是展現中國交響樂的發展。”王路藜介紹,今年是建黨百年,“交春”意在集中展示黨領導下交響樂蓬勃發展的生命力,“中國樂團不是只能演貝多芬、柴可夫斯基等西方作曲家的作品,也不是只能演奏過去的經典,而是充滿了生機和活力。”
王路藜記得,第五屆“交春”曾以“中國交響記憶”為主題,演出了黃自、馬思聰、賀綠汀等29位中國作曲家的34部交響樂作品,其中許多前輩的作品瀕臨失傳,時任大劇院音樂藝術總監的陳佐湟帶著打譜團隊逐行校稿修正,把它們再度帶上舞臺,被評價為中國交響樂的“尋根之旅”。
“我們要知道自己從哪來,經典作品能夠傳承多年,一定有它寶貴的價值。”王路藜説。傳承,一直是“交春”的使命之一。
業內同行:
為新人新作提供展示平臺
5月4日晚,青年作曲家王丹紅創作的《燈塔》在國家大劇院音樂廳內奏響。指揮家張國勇執棒來自四川交響樂團、深圳交響樂團、天津交響樂團、青島交響樂團、武漢愛樂樂團、哈爾濱交響樂團的演奏家共同上陣。當晚,舞臺上的人數達到了平時的兩倍左右,磅薄的氣勢為這部新作的世界首演更添分量。
國家大劇院品牌中心工作人員趙雨暄負責本屆“交春”的宣傳工作。包括《燈塔》在內,9部世界首演的新作主題豐富,數次打動了她:上海交響樂團《中國頌》《我們一起奔向大海仰望星空》《父輩》分別由於陽、郝維亞、楊帆創作,60後、70後、80後三個代際的作曲家各自闡述對理想信念的解讀;北京交響樂團《沒有共産黨就沒有新中國》以曹火星創作的同名歌曲為靈感,回溯黨的光輝征程;涼山交響樂團《溫暖的群山》帶有濃郁的涼山彝族風情,展現了這片土地的歷史人文、自然風光和脫貧致富後的幸福生活……
“很多作品首演後,都舉辦了研討會或內部討論,業內朋友們聚在一起溝通探討,這是一種很溫馨的氣氛。”王路藜非常高興看到“交春”成為業界頗具影響力的展示、交流平臺,許多有益的嘗試在這裡進行:《中國頌》《我們一起奔向大海仰望星空》《父輩》的研討工作從去年就已開始,中國愛樂樂團、上海交響樂團、廣州交響樂團分別在北上廣的新年音樂會上演奏片段,面向不同群體的分階段試演,讓作曲家們及時得到反饋,很大程度上化解了首演前樂譜躺在桌子上效果未知的恐懼;《燈塔》由六家樂團聯合委約,在國內尚屬首次,在委約創作方式、作品聯合推廣、人才交流、資源互補等方面為同行提供了借鑒……
本屆“交春”也為青年作曲家提供了更多“出圈”的可能。楊帆有《浴火重生》《父輩》《光榮歲月》三部作品上演,王丹紅有《大潮之上》《如是》《大江南》《燈塔》四部作品登臺。“在用西方作曲技法講述中國故事的層面,很多作曲家已經非常成熟,現在,他們的作品能被更多觀眾聽到和接受,了解他們的也並不局限于圈內人。”在王路藜看來,未來,他們當中會有人崛起為中國交響樂的中堅力量。
原文連結:
https://bjrbdzb.bjd.com.cn/bjrb/mobile/2021/20210508/20210508_007/content_20210508_007_1.htm#page6?digital:newspaperBjrb:AP6095a046e4b054f0ea84c85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