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烏蘭牧騎的孩子》:用心呵護真善美的種子

發佈時間:2021-04-26 09:39:50 丨 來源:新華網 丨 責任編輯:鄭乾


內蒙古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隊員到牧區演出。新華社發(東哈達攝)

被譽為“紅色文藝輕騎兵”的烏蘭牧騎,自1957年在蘇尼特右旗誕生以來,為豐富內蒙古草原的文化生活作出了重要貢獻。蒙古族作家鮑爾吉·原野的長篇小説《烏蘭牧騎的孩子》(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2020年12月出版),通過五個蒙古少年的眼睛和心靈,講述了他記憶深處的草原和草原上的烏蘭牧騎,童話般地再現了內蒙古草原的生活和烏蘭牧騎的世界。

好的兒童文學都是寫給孩子和大人的童話,成長是其核心主題,《烏蘭牧騎的孩子》也不例外。這部小説描述了鐵木耳、海蘭花等五個孩子暑假跟著烏蘭牧騎去草原經歷的一系列故事。小説一開始,五個孩子便策劃如何去白音烏拉草原、賽汗罕烏拉山尋找神鳥烏音嘎。這個神鳥會唱歌、跳舞和畫畫。小説的開篇具有神秘色彩,領著讀者進入夢境般的兒童世界。接下來,五個孩子分頭行動,鐵木耳因為會畫幻燈片,允許跟著烏蘭牧騎走,妹妹金桃則藏在馬車上的紅綢布裏;而海蘭花、巴根、江格爾姐弟三個則另抄近路穿越紅嘎路沙漠去白銀花草原,在沙漠中經歷了一系列險境,最後被大人們發現才到達白銀花草原。

我們在童話中經常讀到故事主人公經過茂密的大森林才到達目的地,烏蘭牧騎的孩子們也跋涉了他們成長過程中的大沙漠才到達白銀花草原。孩子們經歷了一系列奇跡,譬如鐵木耳發現侵華日軍工程,從而得到獎勵到盟裏去參觀,孩子們在山口遇到群狼,全靠桑布叔叔的智慧和白馬帶來的馬群脫離危險。他們經歷了這一系列的難忘事件,開學的時候長大了許多。作家是一位編織草原童話的高手,經他靈動的手筆寫出來的五個孩子的故事就變成了草原上美麗的成長童話,而且五個孩子的故事不僅僅是草原兒童的故事,同時也具備了人類所共有的童話敘事主題。

《烏蘭牧騎的孩子》通過孩子的眼睛和體驗,栩栩如生地再現了烏蘭牧騎這支紅色文化工作隊在草原上開展文藝演出、參加勞動、宣傳黨的政策、普及科學知識的情景。孩子們目睹了烏蘭牧騎隊員們為牧民理髮、運草、宣傳科學知識等各類活動,也參加撿牛糞、撿羊毛等勞動。他們真正體驗了草原牧民的生活風俗習慣,真正走入草原生活的深處。他們還當起了老師,教牧民識字。孩子們的活動範圍從村部像同心圓一樣逐漸擴大到牧民家、獵人薩白的帳篷、有狼的山口等。五個孩子在草原深處的生活世界一步一步拓展,他們的世界也從最初撿牛糞的小世界,拓展到最後登上山口後一覽無余的廣闊天地。孩子們的世界也從日常生活趣聞,拓展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懂得了“每一種鳥類甚至昆蟲都有自己的智慧,這是上天賦予它們的能力”。最後的山口脫險,是桑布的白馬帶來的馬群解救了被群狼包圍的五個孩子和主人。這裡,鮑爾吉·原野突出了馬群救主人的主題,而特意淡化了一種英雄主義的冒險,暗示動物與人類之間的心靈溝通更有力量。

在《烏蘭牧騎的孩子》裏,孩子們成長的依據是誠實和熱愛勞動等品質。鐵木耳因為會畫幻燈片,所以被允許跟著烏蘭牧騎去白銀花草原,從而有了小小的優越感,但是他的幾次活動都以失意告終。一次是鐵木耳畫的幻燈片沒有成功,一次是他因為嫉妒桑布叔叔畫的幻燈片去報復但行動失敗了。經過種種挫折和反思,鐵木耳終於厘清了自己的失誤。在《烏蘭牧騎的孩子》中,五個孩子雖有各自的聰明和勇敢,但是作者始終把孩子放在孩子與大人互動的平臺上描寫他們的成長,其中特別關注孩子在誠實和熱愛勞動等品質上的真正成熟。大人的一言一行,讓孩子們感受父母的榜樣力量。譬如説,丹巴送産婦回來途中,馬車被洪水沖走,自己的腿也骨折了,他回到村部,告訴妻子龍棠:“山洪下來,把馬車沖走了。”龍棠嚇得倒吸一口氣,説:“把産婦也沖走了嗎?”丹巴説:“産婦已經送到解放軍醫院了,把孩子生出來了。”龍棠説:“謝天謝地。”夫妻間的這段簡單對話,道出了草原牧民對生命的敬重,這些都默默地給了孩子們正能量。而山口遇狼,桑布叔叔並沒有像童話中的獵人那樣挺身而出,而是讓孩子們鎮靜,並放走自己的白馬引來馬群解救自己和孩子。在這裡,智慧比魯莽的勇敢更重要。

在《烏蘭牧騎的孩子》裏,鮑爾吉·原野重新回到自己記憶深處的1965年的內蒙古大草原,把自己分身為五個可愛的孩子,從不同的角度和心理感受,描寫了當年的草原、草原上的人們和烏蘭牧騎,雖然孩子們最後沒有找到神鳥烏音嘎,但是每個孩子都找到了自己心目中的“神鳥烏音嘎”,美麗的草原和豐富多彩的草原生活給孩子們幼小的心靈播下了真善美的種子。(陳崗龍)

原文連結:

http://www.xinhuanet.com/culturepro/2021-04/25/c_139904521.htm

聯繫專線    商務合作    郵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