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共産黨就沒有新中國紀念館
▌袁新雨
編者按
《沒有共産黨就沒有新中國》,這首流傳了80年的紅色經典歌曲是如何誕生的?其作者有著什麼樣的人生經歷?
帶著讀者的疑問,本報記者來到《沒有共産黨就沒有新中國》的誕生地——房山區霞雲嶺鄉堂上村,走訪了“沒有共産黨就沒有新中國紀念館”。在紀念館裏,“觸摸”那樸實的歌詞,耳邊迴響著那滾燙的弦律,聽專家講述詞曲作者曹火星的故事……
曹火星,原名曹峙,生於1924年。1938年,他把名字改為曹火星,寓意做一顆閃亮的紅星。他寫出這首經典名曲時,才19歲!一個19歲的青年在山村裏譜就的新曲,能成為傳唱大江南北的名曲,充分證明這首歌曲唱出了老百姓的心聲,道出了人心所向!
平西抗日戰爭紀念館
清源公園烈士紀念廣場製圖馮晨清
紅跡53沒有共産黨就沒有新中國紀念館
19歲的青年譜就名曲
《沒有共産黨就沒有新中國》作者曹火星(右)和女兒曹紅雯在一起談音樂(資料照片)
1943年10月,抗日烽火在華夏大地各處燃燒著。
在平西抗日革命根據地內,房山霞雲嶺鄉堂上村的一間屋子裏,同年4月光榮加入共産黨的曹火星正在苦思冥想。他想寫一首歌,歌曲的題目和內容他已經想好了,正是來自於1943年8月25日《解放日報》刊發的一篇同名社論:《沒有共産黨就沒有中國》。
社論的內容充滿了號召力,讓曹火星心潮澎湃。他正在自己的腦海中進行著藝術性的創造,想用一段合適的旋律把這篇社論表現出來。革命歌曲有著天然的使命:通過傳唱感召更多的人。所以曹火星想選一段特別朗朗上口的旋律,讓更多的老百姓知道這篇社論的內容。讓更多的人知道,“沒有共産黨就沒有中國”。
把曹火星這一宏願放在大的歷史背景下似乎更好理解。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盧剛介紹説,1943年3月10日,蔣介石出版了《中國之命運》一書,鼓吹“沒有國民黨,就沒有中國”的口號。為了應對這一局面,中共中央進行了非常有針對性的堅決反駁——這才有了前面提到的那篇鏗鏘有力、針鋒相對的社論——《沒有共産黨就沒有中國》。
這一篇社論的影響很廣泛,很快就傳到了全國各地,正在平西抗日革命根據地進行抗日宣傳工作的“音樂愛好者”曹火星,自然也在其中。此刻,他距離譜寫出一首影響廣泛的革命歌曲,只差一個打動人心的旋律了。
曹火星的窗外,根據地的老百姓們正享受著抗戰中難得的平靜,跳著“霸王鞭”舞蹈。具有動感又剛健明朗的旋律一下就鑽進了曹火星的耳朵,讓他打定主意,就用河北民歌霸王鞭的曲式結構來寫這條旋律。主題有了,曲調定了,詞曲的結合就像河水流過石頭那樣順滑自然,這首註定要在全中國傳唱的歌曲,從曹火星的筆尖流到了紙上。很快,曹火星就完成了這首歌的初稿,歌名就叫《沒有共産黨就沒有中國》。
當時堂上村已先後開展了民主建政和減租減息工作。曹火星被這裡火熱的抗戰生活所感染,歌詞中“改善了人民生活”、“實行了民主好處多”正是當時生活的寫照。
形成初稿之後,曹火星又經過一天一夜的反覆修改,最終定稿。興奮的他根本感覺不到疲憊,馬上將這首新鮮出爐的歌曲教給了正在屋外站崗的兒童團團員。憑藉著讓人耳熟能詳的旋律,貼近生活的昂揚歌詞,這首歌曲很快就在根據地流行起來。
曹火星是河北省平山縣人。1938年參軍後,在華北聯大文藝學院音樂系學習作曲和指揮。年輕的曹火星做了大量的抗日宣傳工作,包括改編抗日歌曲和成立鐵血劇社。鐵血劇社後來改名為群眾劇社。盧剛介紹説:“群眾劇社是我們中國共産黨歷史上非常有名的一個群眾性文藝社團,它的骨幹和負責人正是曹火星,曹火星帶著同伴深入到滹沱河周邊的各個地區,借用當地的民間小調,改編出了一大批通俗易懂、膾炙人口的歌曲,鼓舞老百姓的抗戰熱情。”
盧剛介紹,曹火星在1943年譜寫了《沒有共産黨就沒有中國》後,一開始只是教給堂上村的村民,慢慢地,這首歌被很多來堂上村進行采風和宣傳工作的同志聽到並傳播到更廣的範圍。1945年9月12日《晉察冀日報》首次發表了這首歌,並把“堅持抗戰六年多”改為“堅持抗戰八年多”。“到八路軍打進張家口的時候,軍隊就是唱著這首歌進的張家口,然後這首歌很快在整個華北地區流傳開了。”盧剛説,“後來這首歌又跟著中國人民解放軍跨過長江,解放全中國,從大東北一直流傳到海南島,真的是傳遍了大江南北。”
補白
毛主席給歌名加了“新”字
有資料顯示,到了1950年,在北京讀書的李訥在學校裏學會了這首歌,回到家中就唱了起來。“毛主席聽到了,很感興趣,説小李訥你唱的是什麼歌?女兒就很大方地把這首歌又唱了一遍,説這首歌叫《沒有共産黨就沒有中國》。”
毛主席沉吟了一下,問李訥道,咱們中國共産黨是哪年成立的?李訥説是1921年。毛主席説,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是1949年成立的,而中華民族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所以中國肯定是要在前面的,是先有中國才有共産黨。毛澤東在中國前面加了一個“新”字,從此,這首歌就定名為《沒有共産黨就沒有新中國》。
新中國成立以後,曹火星在天津擔任一些文藝團體的領導職務,1999年去世。他一生寫了1600多首歌曲,歌頌中華民族和新中國。
如今,房山區霞雲嶺鄉堂上村建起了沒有共産黨就沒有新中國紀念館,紀念館造形別致,風格獨特,佔地約6000平方米,其中展館三層建築面積1800平方米、傳唱大舞臺4000平方米。紀念館背倚青山,在藍天白雲映襯下顯得分外莊嚴壯觀。
堂上村位於北京霞雲嶺森林公園紅歌源自然風景區,開車沿著公路上山很方便。沿途山景俊秀,紀念館所在的地方整潔寬敞,旁邊的山上還有一面960平方米的巨幅金屬材質的黨旗。
1938年,朱德、彭德懷、鄧小平、蕭克(右二)、彭雪楓等在八路軍總部。第二年,蕭克前往平西抗日根據地,任冀熱察挺進軍司令。
紅跡54平西抗日戰爭紀念館
“雞蛋坨五勇士”令人敬仰
同樣是在房山區,十渡鎮十渡村,山腳下有座平西抗日戰爭紀念館。
説起這個紀念館,得先追憶一下當年的平西抗日根據地。包括北平以西的房山、良鄉、宛平、昌平、涿縣、淶水、蔚縣、涿鹿、懷來、宣化、懷安、陽原在內的平西抗日根據地,是晉察冀的最前沿。在抗戰中,該根據地像一把尖刀,直插敵人的統治中心。
平西抗日根據地是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連接敵佔區與晉察冀邊區的一條重要通道,許多青年學生、愛國志士和國際友人從這裡奔向根據地和延安,奔向各個抗日戰場。有多少短缺的軍需民用物資,秘密地從敵佔區經這裡運往邊區,有多少我黨的幹部從這裡深入敵佔區,開闢了地下工作的陣地,它是晉察冀邊區的北部屏障,抵禦著敵人的瘋狂“掃蕩”,也為我軍開闢遊擊戰爭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在艱苦抗戰的歲月裏,平西抗日根據地與兄弟地區血肉相連,互相幫助,互相支援,頑強不屈地巍然屹立在華北大地。
1985年9月,在紀念抗戰勝利40週年之際,為緬懷抗戰中在平西地區犧牲的烈士們,房山縣決定建立平西抗日烈士陵園。1992年3月,在陵園內建成平西抗日戰爭紀念館。該紀念館中,不僅有“老帽山六壯士”的事跡介紹,還有“雞蛋坨五勇士”的戰鬥回顧。
1942年冬,日寇兵分三路進攻晉察冀7團團部駐地淶水縣曹霸崗。12月29日,日軍一部千余人向曹霸崗撲來。7團留守部隊只有2連和特務連,團長立即命駐紫石口的2連佔領單翅嶺前的一道山梁松樹嶺,阻擊敵人,掩護團機關和群眾轉移。2連1排副排長李連山帶8班佔領松樹嶺前的一個突出山頭雞蛋坨。
松樹嶺山頂有一座古廟,幾株古老蒼松,山的東西兩側是二十多丈高的懸崖峭壁。上午8時許,日軍在猛烈炮火掩護下,向松樹嶺發起衝擊。2連打退敵人的數次衝鋒,戰至中午,敵傷亡慘重。敵正面攻擊不成,就以主要兵力從松樹嶺側翼遷回進攻。8班在李連山指揮下,頑強抗擊,一直戰鬥到下午4時,子彈、手榴彈全部打光。敵人蜂擁而上,在此緊要關頭,李連山高聲喊道:“砸斷槍,跳崖!”勇士們相繼從二十多丈高的懸崖跳下……
第二天,軍民們在懸崖下找到了勇士們的遺體,戰士們和鄉親們懷著悲痛和崇敬的心情,將五位勇士隆重地安葬在松樹嶺下。
無數革命先烈,為抗戰流盡了最後一滴鮮血。有的留下了名字,很多沒有留下名字。平西抗日戰爭紀念館,正是為紀念那些“有名”和“無名”的英雄們而建。
補白
青年詩人與敵人同歸於盡
平西抗日戰爭的記錄者中,有一位叫陳輝的青年詩人。陳輝生於1920年,1937年加入中國共産黨,1938年奔赴延安學習,1939年9月到晉察冀通訊社工作。他于1940年5月到平西抗日根據地,先後任縣青救會主任、區委書記、縣武工隊政委等職。起初,陳輝被分配到晉察冀通訊社當記者,他寫了大量揭露日寇殺戮中國百姓的文章,採訪中了解到的日寇暴行讓陳輝心如刀割,決心當一名能上前線殺敵的戰士,但當時的領導考慮他是“筆桿子”,一開始沒有同意。經過陳輝的再三請戰,領導才批准他奔赴涿縣。
1942年,陳輝隨著武裝工作隊來到拒馬河畔。他將街頭詩、傳單寫在敵後鄉村的墻上,或者刻成蠟紙油印出來,撒在戰鬥前線上或者敵人的駐地。8月,在八渡,陳輝完成《為祖國而歌》:“祖國啊,你以愛情的乳漿,養育了我;而我,也將以我的血肉,守衛你啊!也許明天,我會倒下……”
1943年,陳輝被任命為四區區委書記兼武工隊政委。當時日寇實行“一家窩匪,殺全家,燒全村”的殘暴政策,四區的鬥爭形勢異常殘酷。陳輝和區長研究後,制訂了“依靠廣大群眾,消滅日寇漢奸”的計劃,決定召開紳士會,做好抗日救國統一戰線工作。
開會日期快要到了,陳輝堅持去縣城動員。他騙過偽軍,進入縣城。見到陳輝,鄉紳甚是吃驚,非常感動,表示一定赴會。
紳士會如期召開。為此,晉察冀通訊社通報表揚:“陳輝是一個十分勇敢的戰士,善於拿筆,也善於拿槍、用手榴彈。”
1945年2月8日,因為生病,陳輝住在韓村休養,沒能和戰友們一起轉移。由於叛徒出賣,日偽軍百餘人悄悄包圍了陳輝住的小院。陳輝和通訊員小王艱難地抵禦著想抓俘虜的敵人,戰鬥持續一個小時之久。突然,一顆手榴彈從窗口扔進來,陳輝左腿負傷。他告訴通訊員趕快突圍,但無奈敵眾我寡,最終,陳輝在被敵人抱住之後,拉響了最後的手榴彈,與敵人同歸於盡。
清源公園甬道
清源公園烈士紀念廣場的“英名錄”
紅跡55清源公園烈士紀念廣場
雕塑高度富有含義
大興區清源公園內,有一座烈士紀念廣場。廣場于2015年9月建成,佔地面積1.4萬平方米,由烈士雕塑、英烈墻等部分組成。烈士雕塑高度為781釐米,代表全區781名革命烈士。
雕塑人物以大興區6位烈士代表為原型:中間站立的是冀中第10分區清苑區區委書記、區長、涿良宛縣委組織部部長華黎;前排站立、舉手槍向前衝鋒的是冀中軍區第5軍分區遊擊第3路總指揮、11團團長閆墨緣;戴鐐銬、怒視前方的是涿良宛縣五區民政助理、副區長崔振春;全副武裝、身著志願軍服裝的是1952年犧牲在朝鮮戰場的張潤堂;在華黎右邊站立、目光炯炯的女同志,是婦女主任和抗聯主任佟景茂;在華黎左邊站立、雙臂向後被捆綁的是大興縣四區民政助理田載耕烈士。
英烈墻由解放軍渡江、群眾支援前線、烈士英名錄3部分組成,配水波紋,全長55米。烈士雕塑前的紀念廣場東西長54米,南北長37米,佔地近2000平方米,可容納1500人參加紀念活動,是大興區舉行烈士公祭儀式的重要場所。
在通往廣場的甬路兩側,有幾塊黑色石碑,記錄著大興區發生的重要戰鬥,如抗擊日寇的團河保衛戰,在這次戰鬥中,抗日名將佟麟閣、趙登禹兩位將軍以身殉國。
此外,還有龐各莊保衛戰以及禮賢保衛戰。1946年5月中旬,軍分區在獲悉國民黨第十一戰區司令長官孫連仲調集軍隊將要進犯大興、宛平、安次三縣的情報後,軍分區政委、地委書記曠伏兆親臨龐各莊指導,組成中共宛平縣委、縣政府與分區七十五團聯合指揮部。
5月15日拂曉,國民黨軍向龐各莊進犯。白天敵人發起4次衝鋒均被擊退。16日,敵增加1個團的兵力繼續進攻。為保存實力,七十五團于16日傍晚主動撤出龐各莊。此次戰鬥,斃傷敵約400人,七十五團僅傷亡20余人。
禮賢保衛戰發生於1946年5月。當時中共大興縣委、縣政府進駐禮賢,縣保安大隊也駐防禮賢。縣委獲悉敵將進犯的消息後,確定了以防禦為主的作戰方針,非戰鬥人員及群眾轉移他處。
5月15日淩晨,縣保安大隊5個中隊及部分民兵按作戰方案進入戰鬥崗位。大隊長王紹基率三、四、五中隊在鎮內做正面防禦,副政委何全志率兩個中隊埋伏在鎮北于家場,後撤至平地村,武裝民兵埋伏在平地村西自北向南直通禮賢鎮的一條幹溝裏。天亮後,國民黨十六軍二十二師六十四團1個加強營從安定下火車後,向禮賢進犯。我軍與敵人在河北頭村、王家園、平地村等地展開了激烈戰鬥,斃傷敵軍40余人,繳獲槍支18支、炮彈十余箱、子彈萬餘發,縣保安大隊20余名指戰員受傷。
如今,清源公園成為附近居民們遊玩、健身的好去處。記者探訪的當日,很多遊人正沿著園內的健身步道跑步。在烈士廣場不遠處有一些群眾健身器械,還有一架鞦韆。鞦韆上,年幼的孩子正歡快地玩耍著。烈士們在天有靈,看到如此安康祥和的景象,定當欣慰,他們用生命和熱血換來的,是太平盛世,是曾經飽受壓迫的人們,期盼了許久的幸福生活。
原文連結:
https://bjrbdzb.bjd.com.cn/bjwb/mobile/2021/20210413/20210413_026/content_20210413_026_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