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音樂故事

藝術作品中,關於守望的愛情故事

發佈時間:2021-04-07 09:17:13 丨 來源:央廣網 丨 責任編輯:鄭乾


山歌劇《老鏡子》。中共江西省委黨校 (江西行政學院)官網截圖

國畫作品《望夫妹》。受訪者供圖

革命故事不只波瀾壯闊,還有平凡愛情。素有“將軍縣”之稱的江西興國有個著名的文藝IP《老鏡子》,講述的是紅軍遺孀池煜華用盡一生守望英雄丈夫的故事。2011年,中國共産黨成立90週年之際,也是在興國縣,時任中國文聯書記處書記、副主席的馮遠根據在當地聽到的一位“陳姓”紅軍遺孀的故事,創作了國畫作品《望夫妹》,這同樣是個守望愛情的故事。為一句承諾,等候一生。這樣的愛,雖然平凡,但聞之令人心慟。

兩個愛情故事,一樣的守望等待

“如果有人説我死了,千萬不要相信。記住,等著我!”

從青春年少到耄耋老人,為了這句話,池煜華用一生來等待。1929年,興國19歲的池煜華與丈夫李才蓮結婚,新婚第3天,丈夫離家參加革命,之後他們便開始聚少離多。歲月還沒有奏響歡快的序曲,便被扼住了咽喉。1935年,李才蓮在瑞金銅缽山區一場突圍戰中壯烈犧牲。

即便收到了烈士證,池煜華也不相信李才蓮已經永遠離開,惦記著丈夫犧牲前説過的話,她選擇等待。無論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還是歲月的煎熬,她始終堅信革命一定勝利,丈夫會回來。2005年4月24日,94歲高齡的池煜華老人逝世,隨著她逝去的,還有一場長達70多年的思念和堅守。

作為全國著名的“將軍縣”,從興國走出56位開國將軍。蘇區時期,全縣23萬人口中參軍參戰的達9.3萬人,烈士有5萬多人。每一位倒下的烈士,都來自一個家庭,家中或許就有一位在默默等待的“池煜華”。

“二伢子説好要回來的……”

2010年5月,時任中國文聯書記處書記、副主席的馮遠偕中國美術家協會30余位畫家分赴革命老區采風。在興國縣,有一位紅軍遺孀的故事觸動了他,這位老人姓陳,當時,才剛離世,享年九十有七。因為丈夫的離開,陳姓老人同樣經歷了一場歷時彌久的守望,這份充滿執著的等待裏飽含了一份深深的愛。

據説老人去世前,每每于日暮時分在家倚門張望,等候著丈夫歸家。彌留之際,她還喃喃地念叨:“二伢子説好要回來的……”但願逝去不是終結,有情人終能下一程再會。

《老鏡子》和《望夫妹》,紅色經典傳承紅色精神

傳承紅色經典,憶往昔崢嶸。作為革命老區興國縣一個感人的文藝IP,池煜華《老鏡子》的故事一直在傳唱,這面鏡子是丈夫當年送給她的信物,被珍藏在身邊。這些年來,“鏡子”被創作成廣播劇、紀錄片、還有山歌劇,總是感人至深。廣播劇《老鏡子》在幾十家地方檯播出,備受好評;紀錄片《老鏡子》獲得多項紀錄片大獎,成為第21屆中國電視“金鷹獎”長篇電視紀錄片5部優秀獲獎作品之一;山歌劇《老鏡子》獲得多項專業獎項,其中曲折的劇情和滄桑的守望,總是讓現場觀眾感動地熱淚盈眶。

等待的愛情是苦澀的,卻有著不可摧折的堅韌,這是興國縣革命兒女的精神體現。不同於相知相守,《老鏡子》賦予了愛情更深廣的含義,從青春韶華到垂垂老矣,鏡子也不復清晰明亮,但那個“她”一直停在原地等候英雄歸來。

“我未曾與這位九旬老人謀面,但她卻觸發了我的創作衝動。”感動於紅軍遺孀陳姓老人的故事,2011年,馮遠創作了《望夫妹》。在創作構思中,《望夫妹》的主題人物是一位耄耋老人,她身材乾枯瘦小,背略有些彎曲,馮遠説:“這是年少時常年勞動負荷,那些艱苦歲月在老人身上留下的斑駁痕跡。”

畫面中,老人滿含著希望與失望、交織著希冀與呆滯的目光直視前方。她置身於粉墻黛瓦和一年一度更換新年畫、新對聯的“門”前。老人倚門而望,唯獨放不下當年新婚未足月便參加紅軍的丈夫。一別80春秋,在新中國成立後的一甲子,她當年的二伢子仍未回還。

“《望夫妹》‘望’的是什麼?”馮遠説,“不僅僅是還沒有歸家的英雄丈夫,還有革命時代的獻身精神和艱苦奮鬥精神。”馮遠強調,《老鏡子》和《望夫妹》體現了一種價值觀、人生觀和愛情觀,有著深刻的教育意義。

當年革命成功是多少妻子、父母、兒女獻出了丈夫、子女、父兄換來的。如今,池煜華與陳姓老人都已逝去,但她們的愛情故事應被後人銘記。

原文連結:

http://ent.cnr.cn/zx/20210406/t20210406_525454704.shtml

聯繫專線    商務合作    郵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