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風琴琴聲在中共二大會址紀念館響起,《輔德里》的青年演員們伴隨著旋律演唱起了《星火》。蔣迪雯攝
原標題:“中共二大歷史”第一次在舞臺呈現 紅色戲劇《輔德里》4月在滬首演
文匯報訊 (記者童薇菁)“你是否聽到戰士的歌聲穿越原野,生離死別,他們如今又在哪?希望的鐘聲總會響起,在黎明到來之前……”眼下,紅色戲劇《輔德里》正在緊鑼密鼓地排練中。記者昨天獲悉,作為2021上海·靜安現代戲劇谷開幕大戲,該劇將於4月23日在大寧劇院首演,這將是中共二大歷史第一次在舞臺上呈現。
輔德里,是中共二大的召開地,中國共産黨第一部黨章便誕生於此。此次,由中共上海市靜安區委宣傳部、上海市靜安區文化和旅遊局出品的非虛構戲劇《輔德里》,以黨章的誕生與守護為主要脈絡,講述中國共産黨從一大到二大,共同完成黨的創建的歷史進程,呈現一百年前革命者的出路、使命和愛情。據透露,為確保內容創作的準確性,排演文本中的一字一句均考據自黨史資料。
“一百年不到,中國共産黨黨員數量就突破了9000萬,怎麼做到的?黨章的力量貫穿始終。”偉大的紅色記憶,深深打動了《輔德里》的製作人李東。創排之初,作品便受到業內外高度關注。“輔德里,這個地名本身就具有強烈的召喚感,石庫門是中國共産黨的出發地,且有著深厚的上海基因。”文藝評論家毛時安説,回望歷史,那是一群年輕人對信仰的堅定與自信,是一種獨特的青春抒寫。
“歷史本身就足夠真實感人。”擔任該劇總敘事創作、總導演的牟森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戲劇探索道路上的先行者之一,他為該劇確定了“非虛構戲劇”的表達形式,並以“敘事性內容、歌唱性臺詞、雕塑性身體、總譜性歌唱”概括創作特點,力圖在舞臺上呈現一種宏大的命運感。
不同於傳統舞臺敘事,牟森在創作中採用了“歌隊”的表現形式,融敘述、歌唱與肢體呈現于一體,穿插敘事與抒情。音樂創作主題圍繞生離死別、生生不息等展開。舞臺設計則結合風起雲湧的自然畫面與歷史影像。“期待著感動在劇場發生!”牟森説。
這是一部今天的“90後”向百年前的“90後”致敬、對話的作品。臺上19名年輕的演員來自五湖四海,他們中有活躍在商演舞臺的音樂劇、話劇演員,有高校藝術專業和非藝術專業畢業生,他們從250多位報名者中層層遴選而出。經過數月的排練,他們向著紅色記憶中的革命先烈不斷靠近,用鮮活的舞臺形象傳承不熄的紅色精神。《輔德里》的製作班底同樣集結了一批優秀的上海本土青年藝術家。他們運用聲樂、多媒體、燈光舞美等多種手段,致力於將作品打造成一堂好聽好看又好懂的“文藝黨課”。
《輔德里》已與觀眾定下百場之約。據悉,在結束上海首演後,該劇將與保利院線合作展開全國巡演。首次公佈的華東地區十站巡演包括南京、合肥、無錫、煙臺等地,6月23日至7月4日《輔德里》將重返滬上,在上海大寧劇院駐場演出。
值得一提的是,戲劇《輔德里》僅僅只是靜安區紅色文化遺産衍生開發的第一步。以中共二大會址為核心的“輔德里IP”文化産品將進入多領域開發,從舞臺劇、紅色市集、微縮模型展覽、電影高清放映、書籍等各個角度全方位傳播黨史教育,結合群文活動傳播紅色基因,回望偉大歷程。4月7日,微縮模型展覽將率先在“安義路63號”毛澤東舊居展出。
原文連結:
http://www.workercn.cn/34059/202103/18/21031810095092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