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中央歌劇院探索“雲演播”精品化

發佈時間:2021-03-04 13:35:22 丨 來源:中國網 丨 責任編輯:鄭乾


   自去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各院團、藝術機構順勢而為,進行了各種“雲演播”探索。其中,中央歌劇院先發聲、勇創新、系統性、精品化的做法,為“雲演播”摸索出了一條大有可為的路徑。

   用藝術精品鼓舞士氣 

   “眾志成城,共克時艱之時,藝術從不會缺席。但作為國家藝術院團的文藝工作者,應該用什麼樣的方式和作品來表現這樣的情感,我確實思考了很久。”去年,疫情暴發後,文藝工作者紛紛行動,創作了數量龐大、形式不同的藝術作品線上上發佈。面對戰疫題材的藝術創作,特別是中央歌劇院線上作品的首次亮相,中央歌劇院院長、藝術總監劉雲志斟酌再三。

   “爺爺説,水來土掩,兵來將擋,有什麼可驚慌。奶奶説,需要誰誰上,人人不都有一副肩膀。爹剛強,娘剛強,兒女剛強。不,不需要赴湯蹈火,只要,只要你一個公民的擔當……”偶然從朋友圈看到的一首詩,打動了劉雲志。他馬上聯繫了詩歌的作者費守疆。

   不到一天的時間,費守疆重新修改了詩歌;劉雲志也找到了能夠與詩歌意境相匹配的音樂作品——十幾年前,由他演奏、作曲家印青創作的一段音樂;中央歌劇院藝術家康莊擔任朗誦,完成了配樂詩朗誦《中國力量》的錄製。高水準的演繹和製作,讓作品得到網友的廣泛轉發和一致好評。甚至連康莊因重感冒而帶有鼻音的音色,也讓網友覺得“似乎是如泣如訴地吐露著內心複雜的情感”。

   “國家大事當前,文藝工作者需要發聲,但發聲一定要謹慎,作品必須有品質、有高度、有代表性。如果拿出的是粗製濫造的作品,不僅沒有起到鼓舞士氣的作用,反而貶低了文藝工作者的形象,這是得不償失的。”在劉雲志精品化的創作理念下,中央歌劇院陸續推出了音樂電視《在一起(TOGETHER)》《長江之歌》特別版等線上戰疫作品。

   其中,音樂電視《在一起(TOGETHER)》,由中國經典民歌《茉莉花》和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歌劇《圖蘭朵》中的著名咏嘆調《今夜無人入睡》重新編配而成。作品的錄製得到了中國和義大利兩國藝術家的積極響應。出於疫情防控的考慮,作品錄音和拍攝都採取單獨錄製、統一合成的方式進行。先期收集起來的義大利方面的視頻都是藝術家在家中或者陽臺上用手機錄製,而北京的拍攝則將中央歌劇院作為攝製場地,排練場、琴房、小劇場、屋頂花園都成了歌唱家們的“舞臺”。這部兩國藝術家用不同的語言表達共同戰勝疫情迎接美好明天心願的作品,迅速在世界各地廣泛傳播,據不完全統計,僅中國地區的點擊量就逾500萬次。

   《長江之歌》特別版則是在由作曲家王世光創作的家喻戶曉的音樂基礎上,重新填寫第二段歌詞,近60位藝術家共同錄製完成。“當時,受疫情影響,大家不能集中錄製。於是我們採取了最‘笨’卻是最穩妥的錄製方法——由中央歌劇院歌劇團的張曉元將錄音筆送到演員居住的小區門口,大家把錄音筆拿回家,在家裏完成相應樂句的錄製,然後再送回小區門口,由張曉元送到下一個人的小區……不在北京的同事就自己在家錄製,再回傳給我。我再將收集到的所有音頻找音樂合作夥伴剪輯完成。”中央歌劇院合唱團團長高偉對那次特殊的創作記憶猶新。

   除了創作優秀的“雲演播”藝術作品,在聽聞疫情期間湖北省武漢市華中農業大學學子急需一些高品質線上文化藝術活動後,中央歌劇院又組織多位藝術家為他們單獨開設了網路藝術課堂。深入淺出的講解、豐富多彩的視頻片段展示、輕鬆即興的現場表演,讓不少學子錶示“等疫情過去後,要馬上走進劇場看一場現場版的歌劇”。

   創作首部線上室內微歌劇 

   “我也有妻兒父母,他們也需要我的愛,可這身衣裳告訴我,同胞們的健康是我責任所在,待到春花綻放,再去彌補暫停的愛……”2020年4月10日,中央歌劇院推出的首部線上室內微歌劇《陽光燦爛》上線,不少看過該作品的網友感嘆:“國家藝術院團出手不凡,連小視頻都做得這麼高級。”

   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創作,完全遠端創作的方式充滿著實驗性。2020年2月的一天,中央歌劇院宣傳中心工作人員劉靜接到劉雲志打來的電話:“我們有沒有可能結合疫情創作一部微歌劇?”

   “微歌劇”的概念瞬間點燃了劉靜。“我們在電話裏先基本確定了故事由醫生、患者和病毒三個角色完成。出於疫情期間的考慮,我們感覺扮演醫生和患者的演員要一家人才行——這樣他們演唱的時候不戴口罩也不會有任何顧慮。這就非劇院的李爽、阮余群這對藝術家夫妻不可了。病毒這個角色我們不約而同地想到了李想,他的唱段可以單獨錄製,最後合成在一起。”挂上電話,劉靜開始了劇本創作。劇本初稿完成後,劉雲志參與完善了劇本並接手譜曲。

   在飾演患者的阮余群看來,《陽光燦爛》的創作不僅是高效的,更是對今後的創作都有著借鑒意義的。“劉院對我們非常了解,他能寫出既適合我們的演唱聲區又感動人心的音樂。在作曲的過程中,他總是第一時間將唱段發到我們手機上,讓我們先試唱。如果我們有唱著感覺不舒服的地方,隨時與他溝通。他非常尊重我們的意見,都會吸取、採納、調整。在唱詞方面,編劇劉靜也同樣與我們溝通修改。”大家在互幫互助的狀態下,愉快又高效地完成了前期的創作。

   與以往的舞臺呈現不同,放在“雲端”的作品必須是一段視頻。這段視頻,既要符合視頻創作特點,又得切合歌劇藝術的特徵。對在這方面毫無經驗的中央歌劇院來説,是摸著石頭過河。

   視頻設計張夢丹説,《陽光燦爛》視頻製作的最大難點在於,不丟失舞臺質感的同時保證鏡頭語言的準確和流暢。“要將二者比較順暢地銜接在一起,各自發揮其特有的優勢。在抒情段落選擇記錄式的觀察視角,充分發揮舞臺語言的優勢。敘事時要融合更能夠主動表達內涵的鏡頭語言。無論是舞臺調度設計還是鏡頭畫面設計,圍繞的都是音樂和劇本裏傳達的情景和思路。把這些東西依次或交織展現給觀眾,就是我們製作團隊的任務。”

   最終,在只有一台主力錄影機,沒有多機位系統支援,沒有滑軌、沒有電子搖臂,沒有現場導播監控的情況下,視頻團隊完成了拍攝和製作。這部具有實驗探索意味的作品,不僅讓中央歌劇院開拓出了全新的創作思路,也讓不少網友第一次感受到歌劇的魅力。據不完全統計,《陽光燦爛》收穫了200余萬次的點擊量。不少網友感嘆:“創作水準高,演出水準也高,尤其是弦樂五重奏,作曲、編配和演奏均屬上乘之作。總之,整個視頻都是國家級的水準。”

   用藝術精品試水“雲端”付費演出 

   《陽光燦爛》的成功,讓中央歌劇院藝術家對“雲演播”的探索充滿信心。2020年6月起,中央歌劇院用4個月的時間,完成了《命運·雲端交響音樂會》《色彩斑斕的義大利歌劇雲端音樂會》《聲與樂·釋深情——咏嘆交響雲端交響音樂會》等4場線上音樂會,及歌劇《圖蘭朵》的“雲演播”錄製。

   值得一提的是,歌劇《圖蘭朵》的錄製採用了近年來中國歌劇舞臺少有的製作模式——先錄製音樂,再以錄製好的音樂為背景單獨錄製視頻畫面。“這樣做能最大化地保證音樂的完整性。因為在現場演出中,換景以及演員走位出現的噪音問題都可能成為‘雲演播’中音樂上的遺憾。雖然後期錄製畫面時,會播放錄製好的音樂,但演員也並不是‘對口型’,而是像真正演出一樣表演和演唱。”中央歌劇院指揮袁丁説。

   所謂臺上三分鐘,台下十年功。觀眾看到是《圖蘭朵》兩個小時的成品,藝術家們的錄製工作卻花了整整一週時間,而後期的製作更是本著精益求精的原則用了近3個月才完成。

   “在錄製過程中,我們嚴格把控。我指揮,導演進行戲劇執導,視頻導演在鏡頭前把控錄製工作,她身邊還有2名場記在鏡頭中‘挑錯’,比如群眾演員是否跳戲,士兵的衣甲是否整齊等。為了捕捉不同角度的人物形象,我們在一個場景反覆錄製多個角度的素材,可能一個短短3分鐘的場景,就要花半個小時甚至更多的時間去補錄,在這個過程中,演員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我們都反覆推敲,力爭為觀眾呈現出高水準的歌劇製作。為了此次線上播出的字幕,我們還特意重新翻譯了劇本,修改了一些原本有歧義的內容,更加簡練。”袁丁説,音樂是時間的藝術,現場演出中往往會出現很多一帶而過的情況,但是這些“一帶而過”很有可能會成為“雲演播”的致命傷,所以大家只能精益求精。

   這些以工匠精神打造的藝術作品錄製完成後,中央歌劇院沒有選擇免費播放模式,而是與平臺合作,大膽啟用付費點播的模式。對於目前“雲演播”“唯瀏覽量論”的做法,劉雲志也有思考:“高雅藝術本身創作的投入很大,象徵性地收費是對藝術工作者的尊重。高品質的“雲演播”作品收費觀看是一種趨勢。不能單純以瀏覽量和變相經濟效益來衡量文化存在的意義。高端的,具有引領性、經典性的藝術作品,要真正起到引領風尚的作用。”

   用“雲演播”傳遞中國聲音  

   2021年1月30日,中央歌劇院原創歌劇《秋分種麥正當時》在北京天橋劇場首演。此次演出,中央歌劇院首次嘗試線上演出和“雲端”直播同步進行,僅新華社客戶端、新華網、百度三家媒體平臺總瀏覽量就超過100萬次。從《陽光燦爛》時只有一台主力錄影機拍攝,到《秋分種麥正當時》的八機位高清直播,中央歌劇院不僅鍛鍊了隊伍,更積累了各種“雲演播”的實際操作經驗。

   為了更好發揮“雲演播”的傳播優勢,中央歌劇院藝術家又將眼光放到了國外。中央歌劇院積極與瑞士、英國、馬爾他等國的使領館、文化中心開展合作,以“雲演播”精品傳遞中國聲音。據中央歌劇院外事辦主任朱文歆介紹,2月7日,歌劇《圖蘭朵》作為2021年度馬爾他“歡樂春節”的“重頭戲”在馬爾他ONE TV電視臺和地中海會議中心網站同步播出。地中海會議中心藝術總監托尼·卡薩·達裏恩觀看後激動地表示:“我曾在世界各地的劇院裏看過20余個版本的《圖蘭朵》,中央歌劇院版本是我見過的最好的。”

   “作為新時代的文藝工作者,中央歌劇院將繼續堅持以演出為中心環節,不斷推出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藝術佳作;提高藝術生産能力,創新藝術創作方法,促進線上線下融合,以精品化的“雲演播”作品,把握時代脈搏,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闡發中國精神。”劉雲志説。

原文連結:

https://www.mct.gov.cn/whzx/zsdw/zygjy/202103/t20210303_922525.htm

聯繫專線    商務合作    郵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