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工堂五貴,一個從瑤山絕嶺走出來的瑤族漢子 攝影|彭暾
“如果説,我們這裡是一幅畫,那麼這幅畫最多彩的一定是百里瑤山;如果説,我們這裡是一首歌,那麼這首歌最動聽的一定是《瑤族舞曲》。”今年立春當天,連南瑤族自治縣縣城,當地瑤族漢子鄧工堂五貴談起自己作詞、譜曲的原創歌曲《唱響瑤族舞曲》時,如是説。
作曲家、鋼琴家、音樂教育家,星海音樂學院曹光平教授在聽到《唱響瑤族舞曲》後表示,劉鐵山和茅沅創作的《瑤族舞曲》,是深受聽眾喜愛的音樂作品,鄧工堂五貴作詞作曲的《唱響瑤族舞曲》,是繼承發揚《瑤族舞曲》的瑤族民間音樂風格特色,歌頌瑤族同胞幸福生活的優秀歌曲。
《瑤族舞曲》是世界經典樂曲,由我國音樂家劉鐵山、茅沅創作于上世紀五十年代,今年恰好是該舞曲誕生70週年。鄧工堂五貴説,自己是地道的連南瑤族漢子,1969年出生的他,對這首世界經典樂曲最熟悉不過了,“毫不誇張地説,對於《瑤族舞曲》,我愛得深沉。”
《瑤族舞曲》創作初衷來源於連南傳統的瑤族歌舞和文化,對於鄧工堂五貴來説,這種歌舞和文化一點也不陌生,他如今生活工作在縣城,可他是從瑤嶺深山中走岀來的。上世紀八十年代,鄧工堂五貴從百里深山的教學點考上縣城重點中學,成績優異的他沒有繼續讀高中進而考上好大學,而是選擇讀了中等師範學校,隨後回到家鄉教書。
對於當初的選擇,多年以後,鄧工堂五貴曾説,家鄉的瑤族群眾千百年來有語言沒有文字,他上中學那會,很多父母兄長都是文盲,生活極度貧困,他希望通過當老師讓瑤族後代受教育,用文化和知識改變命運,改變人生。
師範畢業後,鄧工堂五貴到自己家鄉任教,由於教學成績優異,他隨後被提拔為鄉鎮教辦領導,再後來先後在教育局、縣政府等多個政府部門工作,目前是縣裏一個局的負責人。
深懷傳承瑤族文化的情懷,油嶺古寨處處有著鄧工堂五貴的印記 攝影|彭暾
三四十年來,無論工作單位和地點如何變化,對於鄧工堂五貴來説,不曾改變的是他對瑤山漢村瑤寨的牽掛,是他對《瑤族舞曲》那揮之不去的愛。他説,由於牽掛,所以會愛,因為《瑤族舞曲》是連南的一張名片,是連南享譽海內外的一個文化符號和載體,只有讓這個文化符號和載體的作用發揮好,那麼瑤山漢村瑤寨才會越來越好。
“發揮《瑤族舞曲》的作用,其實最大的捷徑就是,讓這個世界性品牌助力打造連南文化、旅遊産業,文化名縣,旅遊富民。”鄧工堂五貴説,唯有如此才能改變瑤山經濟社會發展滯後的現狀,這也是他多年以來在思考和要破解的命題。
“命題尚未破解。”這是鄧工堂五貴的原話,但他説,在《瑤族舞曲》誕生70週年之際,自己作詞、譜曲的《唱響瑤族舞曲》,或許可以為擦亮《瑤族舞曲》這一世界品牌助力,也從側面助力連南民族文化旅遊産業的發展,助力當地瑤漢群眾增收,興業富民。
原文連結:
https://e.gmw.cn/2021-02/24/content_346390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