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民族樂團 《國樂中的詩書畫》系列音樂會《空山》演出照。上海民族樂團供圖
《古風自然》《雅韻天成》《樂和天下》《和合相諧》……新春佳節將至,上海民族樂團為樂迷準備了線上演出“大餐”。大年初一至大年初六登錄嗶哩嗶哩(以下簡稱“B站”),樂團官方賬號發佈“藝起前行·聽國樂過大年”限時點映內容,集中呈現海派民樂精華片段,並邀請龔一等名家進行藝術導賞,展現當代中國民族音樂傳承與創新。
“以往大家在劇場裏一氣呵成地欣賞整場音樂會,這次我們請音樂家以深入淺出的導賞內容,在雲端分享曲目臺前幕後的點滴故事。”上海民族樂團團長羅小慈説。而網際網路時代,傳統文藝院團如何拓寬視野、“打開腦洞”吸引更多受眾、培養屬於未來的聽眾,也已成為擺在民族音樂創作者和演奏家們面前的共同課題。
打開民樂的線上新鮮玩法,與年輕聽眾形成良性互動
如今,很多民樂演奏家已不滿足於在劇場、音樂廳裏為現場聽眾表演,而是來到社交媒體發佈新鮮作品、“解鎖”線上新玩法,讓民樂以更可親的方式走向年輕人。不少人想到嗩吶,就會覺得很“土”。上海民族樂團嗩吶演奏家胡晨韻試圖拓寬人們對這件古老樂器的印象。春節期間,他將在B站上帶來嗩吶與電聲《鳳舞》、民族管弦樂《絲路》、管樂與電音《超越》導賞與片段展演,為大家展現民樂本就具有的豐富表現力和多元創新可能性。這一次試水的底氣,來自於近期大獲成功的民樂破圈經歷——
兩個月前,胡晨韻和有“人間嗩吶”之稱的李佳琦跨界合作了一段表演,獲得百萬+的點擊量。去年春天,凱迪拉克·上海音樂廳推出“B站宅現場”音樂場2.0,為線上數萬觀眾奉獻了兩場“樂無窮”品牌演出:其中一場是“當嗩吶吹出中國電音——《絲路狂飆》專場音樂會”,收穫線上觀演50000+的高人氣與優質口碑。“我想起了自己的家鄉”“我缺的是嗩吶嗎?我缺的是肺”等彈幕道出人們對民樂的讚賞。這些都是曾經“高冷”的民樂從線下來到線上,與無數年輕觀眾形成良性互動的證明。
不僅僅是在B站上,傳統民樂如今正在大眾潮流下努力破圈,獲得越來越多受眾的認可和喜愛。去年熱播的綜藝《明日之子樂團季》中,一位青年選手用嗩吶吹奏海外大熱電音單曲《The Spectre》,有年輕的家長看了這段表演後,萌生讓孩子去學嗩吶的想法,“沒想到嗩吶也可以這麼潮”。去年,電臺經典947策劃了貝多芬250歲誕辰紀念活動,直播中一段用嗩吶吹奏的爵士版《歡樂頌》,同樣贏得很多網友的留言點讚。
不能止步于熱度和流量,要提升原創民樂作品的品質
記者在B站上發現,民樂在音樂區流量巨大,但其中90%都是翻奏國內外流行歌曲、遊戲音樂、影視音樂等。屬於中國的最新原創民樂作品在哪?它們如何獲得更多年輕人的關注?上海的民樂創作者和演奏者也在積極思考著,熱度和流量之外,要如何不斷打磨提升原創作品的品質。
“幾十年前,著名嗩吶演奏家任同祥先生吹奏的一曲《百鳥朝鳳》,讓無數人驚嘆嗩吶竟能有如此豐富的表現力。如今時代在發展,要讓更多人愛上民族樂器、為中國民樂贏得更多海內外聽眾,同樣需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去年,利用疫情下的宅家時間,胡晨韻和上海本土新生代流行音樂製作人賀雨佳合作,推出了一系列結合民樂與電音的跨界音樂作品。其中,流行金曲《let it go》以電音編曲,狂野而充滿律動的嗩吶穿插其中,“年輕人聽了想要跳舞”。
即將在大年初三首播的新作《Morocco》,則由中國、義大利、美國的音樂人以跨國“雲合作”的方式完成。這首結合北非音樂與電子舞曲風格的作品用到亞美尼亞傳統管樂都都克,由國際知名歌手碧昂絲的混音師操刀製作,嚴格按照國際流行音樂製作流程進行打磨,並將在美國Apple Music、歐洲Spotify、非洲SeneWeb等幾十個全球線上平臺播放。無論是中國還是外國的傳統樂器,中國、上海的音樂人正在海納百川,嘗試對世界多地的民族音樂進行打破常規的創新。
記者姜方
原文連結:
http://www.xinhuanet.com/culturepro/2021-02/10/c_11270827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