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章教孩子們學習皮影戲白雲水攝
中新網唐山2月8日電(白雲水魏慶賢)臘月二十七,春節將至,70歲的河北灤州皮影藝人李建章剛從唐山演出回來,來不及修(休)整,就坐在書桌前,打開筆電“備課”。原來,皮影傳統劇目《武松打虎》深受當地孩子喜歡,十幾名喜愛皮影的學生正在翹首以盼“李爺爺”為他們上皮影課。
“遠看燈火照,近看像個廟,裏頭人馬喊,外面哈哈笑。”在河北唐山地區,熟悉皮影戲的朋友都知道,這則謎語形象地描繪了皮影戲:燈火朦朧,人影綽約。小小的剪影,經那一雙雙巧手擺弄,在方寸之間演繹出人生百態。
利用春節假期教小學孩子們學皮影已成為李建章的“保留曲目”。據介紹,皮影戲又稱“燈影戲”,已有兩千多年曆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剪影,在光源的照射下用隔亮布進行演戲,融繪畫、刻紙、説唱、戲曲于一體,被譽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活化石”。唐山皮影戲,以唐山地區灤州、樂亭一帶的語言音韻為音樂特色,是中國皮影戲中影響最大的種類之一,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李建章是灤州市張馬莊村人,是灤州皮影劇團團長。李建章從小就是個“影膏藥”,看著皮影戲就跟著哼哼,從十二歲起拿紙學刻皮影,把窗戶當戲臺,找本影卷就學著唱,“也沒人教過,就是喜歡什麼琢磨什麼,睡覺都琢磨”。愛上皮影的李建章,還經常找同鄉的皮影愛好者們一塊耍戲演唱。
1976年,李建章組建了灤州皮影劇團,在臨近的各村為鄉親們免費演出,直到上世紀90年代初,為了維持劇團的生計,才開始收費演出。現在一年能演300多場,幾乎每天都有演出,足跡也從灤州及周邊地區發展到了津京唐及全國各地,2015年還把皮影演到了美國和葡萄牙。
“那時候,皮影在我們這一帶農村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主要是耳濡目染。”李建章説。
因常年刮皮子、刻皮影,李建章的手上佈滿老繭。“驢皮放入涼水浸泡三到四天后,將外面的毛及裏面的油肉處理掉,用刮皮工具上千次打磨,把它處理得像紙一樣薄,才能雕刻、上色。”李建章説。
現如今,傳統皮影戲與許多傳統非物質文化藝術一樣,遭遇傳承和保護的難題。為了保護這門古老的民間藝術,李建章致力於培養新一代的皮影戲傳承人。“上歲數的人愛看皮影,而年輕人愛看皮影的少,皮影戲的鼎盛時代已經過去,面臨幾近‘絕唱’的困境,因為民間會耍皮影的藝人越來越少,加上很多皮影老藝人年歲已高,急需培養後備力量。”
當下,李建章執著于到學校免費教孩子們學習皮影戲,他希望有生之年能夠將皮影文化不斷發揚光大,讓孩子們感受傳統文化魅力。“場子雖小,天地卻大。只要孩子們喜歡、有興趣,我就堅持到唱不動為止。”
原文連結:
http://www.chinanews.com/cul/2021/02-08/940768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