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視聽大廳

以“優異”評分收官 扶貧劇《山海情》的“意外”之熱

發佈時間:2021-01-27 09:46:04 丨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丨 責任編輯:鄭乾


   中新網北京1月26日電 (記者高凱)數度登上熱搜,豆瓣評分高達9.4——24日晚,電視劇《山海情》收官,這部扶貧題材的主旋律作品以高質和誠意最終“艷驚四座”,23集完結,週遭多嘆“意猶未盡”。

   一段時間以來,在評分相對苛刻的豆瓣,7分以上的劇集已經算得上是品質過關,而並未大肆宣發的《山海情》甫一亮相便以9.1分站穩陣腳,此後更是憑藉高口碑熱力刷屏,不僅播放率一路飆升,更將評分衝至此間新劇多年不曾達到的9.4。

   一片叫好聲中,這部從題材看本不容易出彩的作品究竟怎樣做到抓住觀眾並廣泛獲讚,其引發的“意外”之熱值得回望。

   從“認不出”開始


   最初令《山海情》口碑發酵的,無疑是劇中的演員。

   “我看了5分多鐘才認出張嘉益”“確定這個水花是熱依扎嗎”“認祖峰,在3集以後”??眾多知名演員在《山海情》中以“灰頭土臉”的西北農民形象登場,飽經風沙與日曬的臉,與人物生活環境經歷完全無違和的體態,無不令觀眾感到新奇,《山海情》的最初熱度中,集中“認人”絕對是有所貢獻的。

   而隨著劇情的展開,演員們精彩的表現進一步呈現,在觀眾眼裏,他們的身份成功被劇中人取代,最初認人的新奇也隨之成了對該劇人物群像的認可,對每個人生活命運的關切。

   觀眾們感嘆,這樣的表演狀態許久不見,更難得的是“全員線上”。

   從“馬德福”到“馬得寶”,從“馬喊水”到“李大有”“李水花”,每個人物都在《山海情》中以自身獨有又相互扶持的生命狀態“成活”,演員們的創作誠意無疑是整部劇鮮活真實的必要條件之一。

   關於“九十年代的西海固什麼樣”

   一直以來,扶貧題材的劇集為數不少,其中亦有頗具品質的作品,然而論及收穫廣泛關注卻少之又少。《山海情》此番引發高熱度的一個重要助力,無疑來自於其吸引的眾多年輕觀眾。

   能讓很多從“看演員”“好奇怎麼個好法”的初衷開始觀劇的觀眾逐漸被吸引,最終甚至花精力在網際網路上研查“九十年代西海固什麼樣”,不能不説,《山海情》完成了一個高難度動作。

   “靜悄悄”開播的《山海情》一齣場便顯示了一部紮實大劇的氣象,從沙塵、黃土、戈壁的自然景觀,到西北貧瘠村莊的老房子,早年的綠皮火車,再到劇中男女老幼飽經風沙的臉、他們的吃穿用度——一副上世紀九十年代西北貧困地區的畫軸在觀眾面前徐徐展開。

   當然,《山海情》的鮮活絕不僅僅在人物和場景上,該劇得以抓住觀眾的一個主要原因還在於它並沒有因為主題的先行而回避生活的矛盾。

   劇中的衝突展開點並非簡單的貧困,從形式主義、教條主義造成的問題,到科技興農後因不懂市場而遭遇的挫折,從外出務工熱帶來的失學風潮,到整村搬遷引出的血脈鄉愁,主創挖掘到了大主題下生活中真切的摩擦,把期待與現實之間的脫節微妙地表現出來。而在情節的推進上,更沒有所謂神兵天降的簡單化處理,一切一如生活,“宛如親歷”便由此而來。

   種種從內至外的誠意和真實,令觀眾自然而然沉浸式觀劇,共情隨之而來。

   “接地氣”到“入泥土”

   一段時間以來,“接地氣”成為對文藝作品具有生活真實感的讚譽,對於《山海情》來説,其現實感和生活氣息則被一些網友指出不僅於此,“幾乎每個人物、每句臺詞都有生活本身的味道,這不是‘接’,這是‘紮根’在生活的泥土中”。

   對此,“一不留神看到”“一集不落追完”的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直言,“藝術創作的方法有千條萬條,最牢靠的方法還是深入生活,藝術越是真正表現了生活,表現了人性,就越是能引發共情共鳴,就越是能夠建立起共同體美學。”

   對於恨不得每年都“身經百劇”的當下觀眾而言,《山海情》完全擺脫了很多創作者司空見慣的、迫不及待的種種抓人“套路”,觀眾此番的“意外”和“驚艷”,亦可看作是對紮根生活的創作誠意的盼求和認可。

原文連結:

https://www.chinanews.com/cul/2021/01-26/9396696.shtml

聯繫專線    商務合作    郵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