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登上《非常傳奇》 用琵琶彈奏《蘭陵王入陣曲》

發佈時間:2021-01-21 11:41:45 丨 來源:中工網 丨 責任編輯:鄭乾


       原標題:登上央視非遺傳承節目《非常傳奇》 用琵琶彈奏《蘭陵王入陣曲》柳青瑤:用國樂講國學故事  

       在近期央視播出的大型非遺傳承創新類文化節目《非常傳奇》中,作為琵琶推介人的柳青瑤懷抱琵琶,用一曲《蘭陵王入陣曲》,為觀眾呈現了蘭陵王波瀾壯闊的一生。其古色古香的民族造型、輕攏慢捻的嫺熟技藝令網友們不斷感嘆,實在是“太燃了!”

       柳青瑤本名劉婧,是一個天津姑娘。她5歲起學習琵琶,先後師從中央音樂學院、天津音樂學院多位琵琶演奏家,十幾歲開始學習美聲和竹笛、古箏等其他民族樂器。2008年,她考入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後去香港中文大學攻讀歷史學碩士。

       憑藉獨特的國樂視頻,柳青瑤頻繁亮相於央視《國家寶藏》等節目,並在B站收穫了不少的粉絲,被譽為國樂界的“李子柒”。

       將古詩裏的樂器“具象化”

       柳青瑤説,自己能從四五歲就開始學習琵琶是一份“天賜的幸運”。但兒時的她卻覺得自己所在的民樂團“有些土”。“小時候看到別的小朋友穿著芭蕾舞的小裙子,或者交響樂團那種很精緻的小禮服,覺得都比我們民樂團的衣服‘潮’。”

       青少年時期起,柳青瑤曾隨外交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等到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演出、交流。這些經歷日益增強了她對民樂的自豪感。對於外國觀眾來説,民樂的演出更具代表性,一場音樂會的十幾個作品,有江南絲竹的音樂,有邊疆少數民族的音樂,有古代的也有現代的,“它實際上給予西方觀眾呈現的是一個非常立體的上下五千年,還有源自不同地域、地大物博的形象”,柳青瑤説。

       更讓她癡迷的,是民族樂器還能勾起聽眾對中國文學經典和中國故事的思考。“我們在高中時學過李商隱的《錦瑟》,大家都會背‘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但有多少人真正聽過瑟的聲音?李賀的《李憑箜篌引》將箜篌的聲音比作遠方鳳凰的鳴叫,又有多少人知道箜篌到底是什麼樣的”?

       基於將詩歌等所描述的樂器“具象化”的想法,從2019年9月開始,柳青瑤選擇了瑟、箜篌、阮鹹做主角,推出“中國人的樂器”系列,先後推出了《錦瑟》《李憑箜篌引》《小飲聽阮鹹》三期作品。為更便於受眾理解,她還在音樂中加入歌詞和人聲演唱。

       讓樂器成為故事的主角

       在“中國人的樂器”系列之後,柳青瑤開始嘗試製作以樂器演奏為主的音樂,讓樂器代替人聲作為故事的主角,去演繹故事。“中國樂器有著非常豐富的表現力,不只是樂音,還有自己的語言體系”。比如古箏可以表現流水滴答的聲音,二胡能模倣馬的嘶鳴。在作品《蘭陵王入陣曲》中,她用琵琶演奏旋律本身的同時,還模倣了金戈鐵馬、短兵相接、馬嘶鼓震等聲音。“一開始也想過要不要去橫店請一個武術指導的老師,請一些演員來把劇情拍出來,但最後還是決定要讓演奏作為主角,讓樂器自己講故事。”

       由柳青瑤和中國歌劇舞劇院首席打擊樂演奏家王佳男合作演奏的《蘭陵王入陣曲》,融入了建鼓、中國大堂鼓、琵琶等傳統樂器,氣勢雄壯,激蕩人心。自2020年4月發佈以來,全網累計播放量高達千萬,僅bilibili一個平臺的播放量就有700多萬次,收藏用戶超過50萬人。

      盡可能原汁原味地表達

      在《敦煌樂舞壁》中,柳青瑤身著石綠色舞衣,頭梳飛天髻,懷抱樂器款款演奏。視頻發佈後,不少觀眾留言“敦煌壁畫活了”、“夢回大唐”。

      與大多音樂創作人不同,柳青瑤選擇以視頻為載體去傳播國樂。因此,在創作過程中,除了譜曲之外,拍攝腳本的構思尤為重要。“沒有歌詞,要虛構一個故事將音樂語言具象化,對我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在籌備過程中,柳青瑤學習了朗誦、舞蹈等藝術,去體驗過沉浸式戲劇,甚至密室逃脫都玩了很多場。

       不僅如此,在柳青瑤看來,製作原創國樂視頻的過程有點像寫論文,需要查閱資料、請教專家,積累相關歷史文化知識。為製作《敦煌樂舞壁》,柳青瑤專門去了敦煌,“我曾經讀過一本關於敦煌45窟的畫冊,但當我真正去到敦煌走進45窟的時候,發現裏面的佛像是垂著眸的。”要蹲下之後向上看才能看到“神的凝視”,“這是畫冊中完全無法呈現的”。

       為了盡可能原汁原味地表達,柳青瑤決定全部用壁畫上的樂器。於是,《敦煌樂舞壁》選擇了敦煌壁畫中出現次數最多的幾樣樂器,例如出現了七百多次的琵琶,出現了三百多次的箜篌,還有經典的蓮花阮等等。

       讓國樂更好走向世界

       儘管自己的視頻是以民樂為特色,但柳青瑤並不排斥西洋音樂。

在最新《木蘭辭》中,除了將琵琶演奏作為主旋律之外,柳青瑤與匈牙利國家交響樂團合作,在作品中加入了交響樂的元素。《木蘭辭》是以民族英雄花木蘭為靈感,講述了花木蘭征戰沙場,夢回故鄉的故事。             “交響樂作為背景可以很好地烘托氛圍。”

       此外,在夢回故鄉的片段中,小提琴、大提琴等等弦樂更適合營造柔美的氛圍,“在這個作品中,國樂和西樂是相輔相成、互相成就的”。選用交響樂也有更好推介國樂的目的,“希望能多一些琵琶協奏曲。畢竟對於大部分外國觀眾來説,有著西方交響樂的音樂組合接受度更高,也覺得更親切”。截至目前,《木蘭辭》在bilibili的播放量已經達到百萬以上。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張恩傑

       北京青年報王潤祺

原文連結:

http://ent.workercn.cn/34060/202101/21/210121080718851.shtml


聯繫專線    商務合作    郵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