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為文博事業夯實人才基石

發佈時間:2021-01-18 09:57:16 丨 來源:新華網 丨 責任編輯:鄭乾


   在故宮博物院裏,有這樣一群活力四射的年輕人:他們傳承絕技,在繁瑣工藝中恢復文物往日的神采;他們醉心鑽研,在精美展陳中呈現文物背後的獨特意蘊;他們銳意創新,在網際網路端展示故宮有趣、有溫度的一面……這群年輕力量,在前輩們的扶助和支援下,以堅守與擔當、創意與時尚,為傳統文化尋找年輕表達,展現大有作為的青春風采。

   近年來,伴隨著文博事業服務品質的提升和展陳方式的創新與豐富,年輕人成為文化消費主力軍,“有空就去博物館”成為越來越常見的生活方式。以故宮為例,從《我在故宮修文物》等紀錄片風靡全網,到國風膠帶、祥瑞擺件等文創産品頻成爆款,再到“每日故宮”“數字故宮”等手機應用備受好評,故宮成為“網紅”,正是我國文博事業蓬勃發展的生動寫照。一項項新技術,一個個新創意,受到大眾特別是年輕人推崇,推動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産、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

   文化的主體是人,傳承的載體也是人。“文化+創意”“文物+科技”加快融合,文博事業不斷發展,關鍵在於人才隊伍有情懷、懂專業、會創新。出土文物重現光彩,仰仗大國工匠傳承技藝、傳承匠心,在冷板凳上創造奇跡;文化瑰寶獲得知音,需要專業人士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和傳媒方式,講好歷史故事;文創産品“跨界破圈”,離不開策劃者出點子、行銷者搞推廣,推動文博走近日常生活。尤其當博物館從單純的文物陳列變為集文博、教育、旅遊等於一體的文化綜合體,亟待多元化人才投身其中,為文博事業貢獻才智、增添活力,讓傳統文化發揚光大、流傳後世。

   曾經,考古文博是高校裏的冷門專業,如今,“高分報考古”越來越常見。“十三五”期間,全國文物系統從業人員增至16.23萬人,文博人才隊伍初具規模;全國各高校設立的考古、文博、文保和文化遺産專業增加1/3以上,為文博事業培養生力軍。青年最富有朝氣、最渴望創新,在推出符合公眾需求、富有時代特色、充滿朝氣活力的文化服務及産品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從故宮博物院傳承絕技的文物修復師,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為兵馬俑拍證件照的文物攝影師,不斷壯大的青年人才隊伍,正在成為文物保護、文化普及、文博推廣的中堅力量,折射出行業發展的未來潛力。

   廣博深邃的文化寶藏魅力無窮,吸引無數青年成為中華文化的傳承者和弘揚者。也要看到,時下我國文博事業蓬勃發展,對人才儲備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讓考古文博事業後繼有人、人才輩出,必須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完善人才選用和激勵機制。近年來,從繼續推進文博人才培養“金鼎工程”,加大對技能型、複合型人才的培養力度,到相關部門印發關於文博事業單位人事管理工作、專業人員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推動解決人才引進難、基層崗位少、職稱評定難等問題,我國在文博人才隊伍建設方面積攢了不少寶貴經驗。我們必須繼續完善機制、補齊短板,讓人才供給滿足人才需求、教學內容匹配崗位技能、薪酬待遇跟上行業發展。

   歷史文化遺産不僅生動述説著過去,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鍛造一支高素質專業化文博人才隊伍,用匠心呵護遺産,以文化滋養社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才能代代相傳、歷久彌新,為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石羚

原文連結:

http://www.xinhuanet.com/travel/2021-01/18/c_1126993462.htm

聯繫專線    商務合作    郵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